神州佛音(74)----天台国清寺

2022-12-05 22:28:49
标签: 旅游 佛学 文化

                         神州佛音(74----天台国清寺   

      古寺苍穹,寒梅点点。走过了1400余年,天台一脉相承。多少年前,远来高丽的高僧谛观,成为留在国清寺的第13位高丽僧人,并留下了“天台四教仪”以享后人。智者大师仙去,弟子灌顶遵循智顗遗愿,得到晋王杨广的支持,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开始建寺。寺成,初名天台山寺。大业元年(604)太子广即位,尊智顗“寺若成,国即清,当呼国清寺”之遗言,而赐额“国清寺”。清雍正年间,读寒山、拾得语录而颇为知己,于是命重修国清寺,而奠定今天之寺庙格局。

      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寺观门二》“景德国清寺”条下称:“在(天台)县北一十里。旧名天台,隋开皇十八年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禅于此,梦定光告曰:‘寺若成,国即清’。大业中遂改名国清。李邕《记》所谓‘应运题寺’是也。唐会昌中废。”《续高僧传•唐天台山国清寺释灌顶传》载:“释灌顶,……开皇十一年,晋王作镇扬州,陪从智者戾止邗沟,居禅众寺,为法上将,日讨幽求。俄随智者东旋,止于台岳。……至十七年,智者现疾,瞻侍晓夕,艰劬尽心,爰及灭度,亲承遗旨。乃奉留书,并诸信物,哀泣跪授,晋王五体投地悲泪顶受。事遵宾礼,情敦法亲。寻遣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送顶还山,为智者设千僧斋、置国清寺,即昔有晋昙光道猷之故迹也。前峰佛陇寺号修禅,在陈之日,智者初建。陇南十里,地曰“丹丘”,经行平正,瞻望显博。智者标基刊木,欲建道场,未果心期,故遗嘱斯在。王工入谷即事修营,置臬引绳,一依旧旨。仁寿元年,晋王入嗣东巡本国,万里川途人野毕庆。顶以檀越升位,寺宇初成,出山参贺,遂蒙引见,慰问重叠,酬对如响,言无失厝,臣主荣叹。又遣员外散骑侍郎张乾威送还山寺,施物三千段、三百领。又设千僧斋,寺庙台殿更加修缉。故丹青之饰乱发朝霞,松竹之岭奄同被锦。斯寔海西之壮观也。……“

       唐大中年间,唐宣宗颁诏重建国清寺,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此后从唐大中到清雍正年间,屡毁屡建。宋景德二年(1005年)朝廷赏金万两重修殿宇,改名为“景德国清寺”。天圣二年,宋仁宗还诏赐天台教文入藏,天台山方外志载:“宋景德二年,改景德国清寺。前后珍赐甚多,合三朝御书数百卷,后毁于寇,独大师所题莲经与西域贝多叶经一卷及隋施佛像,佛牙仅存。

       建炎二年(1128),国清寺奉诏修复,规模有所扩大。天台山方外志载:“建炎二年,重修之,有三贤堂,谓丰干、寒山、拾得也。又有兜率台、香积厨、诃罗大神,寺前有新罗园,东南有祥云峰、拾得岩、亭,其最高处有更好亭……建炎四年(1130), 南宋高宗皇帝敕差慧律禅师住持国清,诏令易教为禅,改“国清讲寺”为“国清禅寺”。国清寺成为禅宗江南十刹之一。由于来寺参究禅学者四海云集,为解决粮食问题,乾道四年(1168),住持道逵从宁海县募得干亩海涂,开荒种粮,开启了寺僧农禅并举、自力更生的开端。

       元朝时,国清寺一度获准恢复天台宗。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又把国清寺改为禅寺,诏梦堂禅师住持国清,奉号佛真文懿大师。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天台县政府和当地士绅邀请静权法师返国清寺讲经,国清寺恢复天台宗祖庭地位。

       据寺内大清光绪五年(1879年)所立《募置斋田琉璃碑记》碑载:“昔隋开皇时,智者大师修禅于此,梦定光佛告曰‘寺若成,国即清’。至大业中名其寺曰国清。历唐宋元明兴废靡常。国朝雍正葵丑间(1733年)敕貟建造,栋宇巍峩,金碧辉煌,阅千六百年而定光佛之言始验。选佛胜场,淄流云集,梵音琅琅,为台山冠。迄今又一百五十余载,其间或修或葺,整齐幽静,丕振宗风。……”

       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奉敕重修,完成于雍正十三年八月。据寺内放生池旁乾隆元年(1736年)所立《乾隆御碑》载:“天台山国清寺,五峰耸峙,双涧萦流。七塔拱于前,石梁环其后。盖天台,极山海之瑰奇而兹寺,复揽天台之全胜。诚高明之净域,爽垲之琳宫也。以故,古栖真习静者,多藉为福田胜地焉。载考始基,肇自隋代。志载,僧智顗修禅于此,梦定光佛告曰“寺若成,国即清”,遂以 “国清”名寺。厥后,寒山、拾得、丰干三尊宿皆尝驻锡于此。唐宋迄明,代有修饰。岁时既久,风雨摧剥,日就倾圮。我皇考宏振宗风,昭宣觉海,不欲使古贤旧迹,一旦即于淹废。爰发帑金,易其旧而新之。仍命专官往董厥事,鸠工庀材。经始于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越乙卯岁八月,乃告成功。……乾隆元年四月初八日,户部贵州司员外郎臣戴临奉敕敬书。”乾隆也曾多次驾临天台和国清寺,留有十首咏天台十景诗,其中有《国清松径》云:“闾邱 ( 访二士,丰干笑饶舌。携手相与去,入崖只一瞥。寺额云梦兆,未识金刚偈。”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宝琳珍祖住持期间,又为国清寺建造了禅堂、静观堂、罗汉堂等。宝琳禅师住持国清寺之时四方衲子,饕风餮道者,云集影从,道法之盛,世所罕见。民国二十年(1931),可兴和尚和静权法师为进一步宏扬光大天台宗教法,创办了天台宗佛学研究社,静权法师首任主讲,是浙江佛学院天台宗佛学院的前身,谛闲法师、可兴和尚、静权法师积极向当时政府力争易禅为教,恢复了国清寺天台宗祖庭地位。

       国清寺成为佛教传入汉地建立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之地,也是日本和韩国天台宗的发源地。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延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

       国清寺四面环山,“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站在寺前,慢慢展开就是一幅清净秀美的画卷。不远的石桥,是丰干桥,为了纪念唐代高僧丰干而建,史传丰干为唐代国清寺专司舂米的僧人,弥陀化身。丰干和寒山、拾得三人都一起被供奉在三隐院内。桥下流水渐去,遮连天碧绿,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张遂)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张遂为藏密大师和天文学家,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向达真和尚求算学。唐人孙浦有诗记焉:“一行寻师触处游,到天台后始应休。因知算法通天地,溪水寻常尽逆流。

       寺庙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往天台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寺前双涧回澜,发源于天台北山的北涧和发源于灵芝峰黄泥山岗的西涧,两涧水汇合于寺前的丰干桥畔,向东流去,入赭溪。北涧之水常清澈,西涧之水常浑黄。特别是多雨季节,一清一黄,交相激荡,蔚为壮观。加上拱桥、古木、黄墙、青峦陪衬,形成双涧回澜天台美景。宋人夏竦有诗赞曰: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小院分寒水,高楼半落晖。丰干桥,是为了纪念唐代高僧丰干和尚而命名的,石砌拱桥,长14.4米,净跨10.7米,宽3.4米,始建于宋代,清乾隆乙酉(1765年)重修。

       国清寺座北向南,而寺门并非常规的南向,而是东向。庙门向东,指向祖师当年苦修头陀之地。而寺建于八桂峰南麓,此峰的风水龙脉恰好通过寺院的中轴线,寺前建照壁遮挡,可锁住风水龙脉,保证寺运长盛不衰。而寺门东开也符合“紫气东来”之意。

来自网页
来自网页 

       国清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殿宇分布于五条纵线上,主要有三十余座。建筑布局“起、承、转、合”,中轴线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东一轴线为钟楼、聚贤楼、方丈楼、迎塔楼和吉祥楼、梅亭、中日祖师碑亭、智者大师院;东二轴线为客堂、禅堂、修竹轩;西一轴线为鼓楼、祖师堂、安养堂、三圣殿、静观堂、妙法堂(上为藏经阁)、三贤殿、妙法莲华经幢、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等,西二轴线为放生池(鱼乐国)、清心亭、伽蓝殿、罗汉堂、玉佛阁等,构成了一个八百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寺内三圣殿东侧有唐人题刻、晋王羲之一笔鹅字(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天台人曹抡选补写的)、清御碑等。寺外南面霞客古道上伫立着高高的隋塔,这是从南面豁口入寺最先映入眼帘的历史遗迹。

       国清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是典型的多路纵轴顺等高线递进的套路型寺庙布局模式。秩序严整,对称性强,但不乏变化灵动之处。如山门朝东使得入口序列设计得极为有趣灵活,放生池的设计也不按常规,交接了两路轴线,又适应了地形。寺中的院落,特别是东路和西路轴线上的院落设计在统一的轴线和方形轮廓中求取变化,各有不同。此外在中轴线和东西两路轴线结尾的交接部位都设计了园中园的形式,对仗而非对称的使得轴线在山上平台处出现了偏转,形成了新的次轴线。这样,严格来讲,山上平台的寺宇建筑和山下并非严格的按照一条轴线延伸,而是在山上平台通过略微偏转,具备更好的视野俯瞰整个寺院。

        具体处理上,三贤殿将其首先切分成前后院落,而后院又通过高差、植物切分为三个不同标高的台地层次,互动连贯为整体。三贤殿院落东西连接大雄宝殿和妙法堂,上承接妙法莲华经幢,并通往观音殿;梅园院落由连贯的三个区域梅亭区、隋梅区,以及梅亭北侧的小花园区组成,东西连接迎塔楼、吉祥楼和大雄宝殿,上承接中日祖师碑亭,并通往观音殿。

       寺庙由数十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院落和建筑群组成。近2000米廊沿贯穿全寺,通道廊沿有挑檐廊、连檐柱廊、重檐柱廓、双层柱廊、单层柱廊、双层双檐廊等,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各种廊沿形式。廊沿互应,禅门重重,高低错落,明暗相间,是国清寺建筑的鲜明特色,实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

      隋塔

       隋塔矗立于祥云峰西麓,徐霞客古道上,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建造的报恩塔。晋王杨广命司马王弘至天台山,按智者大师生前所绘图样“创造寺塔”,仁寿元年(601年)寺塔初成,开基方丈智越派僧使灌顶,智致书晋王,以谢造寺之恩。天台寺故智者弟子沙门智越一众启:……寺居五峰之内,夹两涧之流,堂殿华敞,房宇严秘,方之净土,用集神仙。……既兴塔庙,故现灵奇”。

       唐会昌法难古塔受损,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修葺。残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形与杭州六和塔相似。因遭火毁和年久失修,古塔内外木结构毁坏殆尽,腰檐、平座、塔顶已毁,飞檐斗拱仅剩孔洞,腰檐和塔顶长满荒草,更显岁月沧桑。

线刻造像碑
线刻造像碑
霞客古道 

       古塔底层用青石砌建以加固塔身,北面的墙上镶嵌着《天台山国清寺古塔》碑。原东南方向开一门(现为加固塔身而封堵);二层以上塔面外有壶门,内有佛龛,外壁塔砖上,雕有三尊18厘米高的精美佛像。1935年整修隋塔时,在第二层内壁发现嵌着12块法华经石刻碑和导师、弥勒、药王、文殊、观世音、大势至等七块线刻造像石碑,每块碑高124公分,宽42公分,造像十分精美。1963年拨款维修,对塔基进行了加固,四周铺筑了台阶,并在底层北面墙壁上留有《天台山国清寺古塔》铭文:“这座高达二十余丈之九级大塔,原有塔顶,每层四周有飞檐跳角,均用木料、瓦片构成。塔内空心,塔龛嵌有隋代写经碑及石刻佛像。由于年代久远,故原塔顶和每层周围之塔角均损坏无存,且掉落许多雕刻有佛像和经卷的碑石和塔砖(现嵌在观音殿前壁内)。”

       如今塔身仍存,其色绛黄,依旧雄伟壮观。唐时寒山子曾有诗云,“丹丘迥耸与云齐,空里五峰遥望低。雁塔高排出青嶂,禅林古殿入虹蜺”。郭老也云“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

     七佛塔

      坐落在隋塔下北侧,大道之旁,也称迎宾塔,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原塔毁于文革期间,现塔为1973年在原址重建。始建年代不详,新塔为实心石塔,而原塔鼓形塔身部分是镂空的。七佛塔形制完全相同,塔基为六边形多层须弥座,除最下一层各面浅刻壸门外,其余各层平白无饰。中间为鼓形塔身,塔身正面开一火焰形龛门,其上分别书七佛佛名。再上为攒尖顶塔檐,承托五相轮,宝珠在顶。

       天台山原有两处七佛塔,一在国清寺前,一在天台下方广寺前,均已无存。七佛塔南侧的山墙上有“一行禅师墓”墓碑,为衣冠冢。

     巨赞法师塔

       从隋塔向左沿小路向上,山林间有一座塔,为“巨赞法师之塔”,塔为1986年所建,塔身花岗岩制,平面四方单层。塔座雕刻覆莲飞天等图案,塔身无雕刻,塔檐挑角雕龙凤,式样与国清寺檐角相同。由于在抗战时期的突出贡献,巨赞法师被推举为660位开国元勋之一,是参加开国大典的唯一僧人。周恩来总理为他题写上马杀贼,下马学佛八字,是二十世纪后叶有名的佛教领袖之一。

       照壁

       转过寒拾亭,一南一北两大照壁隔丰干桥相对而立,黄色墙面的照壁北为“隋代古刹”,南为“教观总持”。“教观总持” 是民国时期佛学家、国画家王震先生在1935年题写的。北面照壁的西侧山墙上还写着“双涧回澜”四字,其南面溪边台阶上就立着高2.5米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

       山门

      沿壁墙往东,尽头转弯处才是寺门。寺门面向东面,为单檐歇山顶式样,正脊正中为宝珠,两端螭吻尾部高高耸立,垂脊分别端坐两只垂兽。檐下横匾“国清讲寺”,红底金字。楹联为:“古刹著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

       中轴线

       弥勒殿(山门殿)

       弥勒殿是中轴线上第一座殿宇,也是山门殿,重建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殿前竹林掩翠,黄绿相间,更多了一分灵动。一对汉白玉的石狮分列两旁,高2.28米,雄狮戏彩球,雌狮抚幼仔,为清代文物。1973年重修国清寺时,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选送而来。

       山门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后乳袱用两柱,单檐悬山顶,门楣上嵌刻“国清寺”石匾,“奉敕重建”、落款有“雍正十二年岁次甲寅九月毂旦”。殿内供奉弥勒菩萨,两侧为威迹金刚和密迹金刚。弥勒的背后,是韦驮菩萨,明代青铜铸就外贴真金。殿后檐下匾额“神功叵测”,楹联:菩萨现童真拥护法门常饶益,金刚示愤怒驱除魔网永安宁。

       雨花殿

       雨花殿是中轴线上第二座殿宇,东西两侧为钟鼓楼,面阔五间,四椽袱前后乳袱用两柱,单檐歇山顶。相传是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精诚所至,感动上天,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

        大雄宝殿

        大殿面阔七间,30.67米,进深五间,19.71米,高22.65米。重檐歇山顶,琉璃瓦铺顶。檐间竖额“大雄宝殿”,由赵朴初于癸丑(1973)仲夏所书。楹联:“娑婆教主释迦文殊,于花台上卢舍那佛”;“消灾延寿药师如来,西方接引阿弥陀佛”。

       殿前立有一通铜鼎炉,清代乾隆年间铸造,来自故宫博物院,造型古朴,双耳三足,通高3.8米,重3.5吨。计有6个火焰壸门,纹饰精美,饰有三狮戏球、八宝等图案,上铸有圣寿无疆,“沈德龙、沈德凤承造,大清三十五年”。

       殿中供奉释迦佛铜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通高6.8米,重13吨,为明代所铸。两旁侍立阿难、伽叶两弟子。东西两壁分坐着元代楠木雕刻的十八罗汉,来自北京雍和宫,造型生动,雕刻细腻。后壁东西间分坐文殊、普贤二菩萨,释迦佛后背正中有“慈航普渡“巨幅浮雕,观音菩萨两侧侍立善财和龙女。

       药师殿

       中轴线山上平台第一座殿宇,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前设廊,殿内供奉药师佛。

       观音殿

       中轴线上最后一座殿宇,建于1983年,耸立在月台之上,面阔三间约15米,进深12米,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木雕贴金像,北壁为观音的三十二化身像。

       东轴线

       东一轴线上,方丈楼为中心位置,两层七开间楼阁式建筑,其南面有聚贤堂,形制基本相同,为僧众用餐的地方,北面有迎塔楼,迎接贵宾之地。东一轴线上承接山上和山下的园中园就是梅园,由梅亭区、隋梅区,以及梅亭北侧的小花园区连贯组成。山上平台则是中日祖师碑亭和智者大师院。

       东轴线大雄宝殿东侧廊庑的墙壁上嵌刻有多通石碑,有嘉庆八年《捐置寺田碑记》、嘉庆十二年《国清禅寺募捐赎田碑记》、嘉庆十五年的《捐资功德碑》、嘉庆十六年《功德碑》。

      隋梅

       梅园内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六角梅亭,亭前黄墙边有一株苍虬多姿的老梅树。相传为国清寺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亲手栽植,距今已有 1400余年的树龄,树高10米,冠幅7米,为国清寺一宝。20世纪60-70年代,隋梅濒临枯死,古寺全面整修后,枯木回春,花满枝头,果实累累,实为一大奇观。旁有陈钟祺、赖少其等所书的“隋梅“及跋语。邓拓有《题梅》诗一首,曰:“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胭粉添颜色,犹忆天台相见时。”郭沫若游国清寺时也叹曰:“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

       中日祖师碑亭

       建于1982年,为日本佛教天台宗为报答祖庭国清寺的恩德而建。重檐歇山顶碑亭,亭额为赵檏初题写的“法乳千秋。亭内竖立三块石碑,中间为《天台智者大师赞颂碑》,左为《天台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诗曰:异域乡音别,观心法性同。来时求半偈,去罢悟真空。贝叶翻经疏,归程大海东。行当归本国,继踵大师风。右为《日本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记述了最澄大师到天台山从道遂禅师和行满座主受学得法的经过,以及修碑因缘。三块石碑的正面碑文均为赵朴初先生撰书,背面文字为现代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撰写。19821019日,山田惠谛亲率祖师碑揭幕访华团”146人到国清寺,与国内各大名山长老、佛教界大德共3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和报恩法会。碑亭左方,有一口围着石栏的古泉,上刻锡杖泉三字,相传宋僧普明坐禅于此,因寺内取水不便,遂以锡杖顿地曰:此处当有泉!即有泉水涌出,故名。

       智者大师院位于东一轴线最北端,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前设廊,为智者大师纪念堂。

      西轴线

       西一轴线由多个院落组成,沿轴线依次布局鼓楼、祖师堂、安养堂、三圣殿、静观堂、妙法堂(上为藏经阁)、三贤殿、妙法莲华经幢、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等。

       祖师堂

      位于大雄宝殿院落的西侧,座西朝东,面阔三间。殿内西侧石台之上设有三间木制神龛,中间额题“台宗鼻祖”,供奉隋天台宗主智者大师像;左侧供奉唐重兴教观荆溪湛然大师像,右侧供奉隋本寺开基智越大师像。龛内还供奉有历代本寺主持的牌位。

        智越(542-616),南阳(今河南新野县)人,依智者大师学禅诀及五门大妙,尝诵《法华》至满万遍,后随智者至天台山习静林泉,智者付以四众,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国清寺工成,智越为首任住持。

         湛然大师,唐景云二年(711年)出生,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天宝十三年(754年),湛然住持天台国清寺,成为天台宗第九代师祖。湛然大师以中兴天台为己任,提出无情有性之说,主张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佛性,发展天台教义。时人赞叹说: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沉矣!天台宗人尊为第九祖,一般称为荆溪尊者,又称妙乐大师。大师入室弟子有道邃、普门、元皓、行满、智度、法颙等三十九人最为杰出。第十祖道邃大师传承湛然大师的衣钵,住持国清寺,并与行满共同传法与日僧最澄(日本天台宗创始人传教大师)

       安养堂、三圣殿院落

       安养堂和三圣殿南北相对,位于放生池北侧。安养堂为上下两层阁楼式建筑,是寺院为年老、生活迫于不能自理的老僧,集中安排生活、起居的场所。院内有东西厢房,东厢房为延寿堂,西厢方为塔碑室。

        三圣殿面阔五间,重檐悬山顶,重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内供奉西方三圣立像,正中为阿弥陀佛、东侧为观世音菩萨、西首为大势至菩萨。据所立碑文记载其三圣像在法华寺僦工雕造,始于咸丰元年孟夏之吉,越一载告竣。相好庄严,与先所造无二无别。将于明年春,辇送国清寺供奉。”

       三圣殿东侧为碑廊,其中独笔鹅字碑为镇寺之宝。字一半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相传他曾入天台山华顶峰旁灵墟山中向白云先生学书后定下此字。现存鹅字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是天台山人曹抡选七年摹写,补为全壁,移碑至此。此外还有大清宣统元年《功德碑》、清光绪五年《募置斋田琉璃碑记》、咸丰二年《国清寺西方三圣造像记》等碑。

鹅碑上铭文
咸丰二年《国清寺西方三圣造像记》

      妙法堂

      三圣殿院落北侧为静观堂,面阔三间,二层硬山顶阁楼式建筑。其后为妙法堂,面阔五间,两层硬山顶式建筑。堂前芭蕉茂盛,玉桂常青,楼上为藏经阁,楼下为“台宗讲席”,是弘扬天台宗教义讲经的场所。


       三贤殿

       位于妙法堂院落东侧,原为虎啸堂,相传丰干的坐骑老虎曾关养在这里。始建于1015年,据《国清寺志·大事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八年,日僧寂昭弟子念救,又捐资重建国清寺,并建三贤堂,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北宋张景修、杨杰最早赋诗描写三贤堂,张景修有《三贤堂》诗:“如是国清寺,宜乎天下闻。水声常夜雨,山气即朝云。今古三贤隐,仙凡两路分。唐人书画在,明日更殷勤。”杨杰有《天台三贤堂》诗,直接以三贤名字为题,一人一诗。《丰干》诗:“从来清净土,鼎足圣贤聚。骑虎归故乡,世人犹未悟。”《寒山》诗:“家住天台寺,云岩万丈潭。本来人不识,饶舌是丰干。”《拾得》诗:“拾得原无姓,山前拾得来。常携一敝帚,不为扫尘埃。”宋熙宁五年,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寻一行至天台山求法,次日午时参礼三贤院:“三贤者,丰干禅师、寒山菩萨、拾得菩萨,弥陀、普贤、文殊化现。禅师旁有虎,二大士是俗形也。三贤唐贞观年中相次垂迹于国清寺。”这是最早记录“三贤堂”的史料。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重修国清寺,自选寒山子诗,有诗三百余首传世,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从此,寒山拾得名正言顺地成为人们崇拜的财神喜神。

       殿内奉祀唐代国清寺高僧丰干、寒山和拾得三位贤人。佛教称为三大士,分别是阿弥陀佛、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化身。檐下悬挂乾隆五十四年元月住持宝琳题写的“三贤古迹”横匾。

  殿前走廊东侧墙上是一幅简笔石刻寒山图,上刻寒山子三言诗“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气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落款为“经亨颐书”。经亨颐(1877-1938),浙江上虞人,我国近代教育家、书画家。西侧墙上是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传印书写的寒山子七言诗刻石。三贤殿后壁是一天井,左右两侧各有一口井,东侧井名“龙影”,西侧题字不存。沿十六级台阶可出小院,转向山顶平台。

       妙法莲华经幢

       建于19859也称报恩塔,是日本佛教日莲宗信徒为报答祖庭恩德而建。高约3米,呈四方形,塔体用天台山绿岩雕琢而成,塔顶为黄铜宝顶,紫铜瓦塔檐,塔基为三层。塔身正面刻有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九个字样,是日莲上人的手迹。经幢的其他三面,均刻有《妙法莲华经》经文。经幢内部装藏有日莲宗信徒抄写的《妙法莲华经》全部。幢前下立有一T字形石柱,嵌一铜匾,铸有知恩报恩四字。198697日,日本日莲宗总本山身延山久远寺法主、岩间日勇长老率领访华团,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果法师的陪同下,到国清寺隆重举行妙法莲华经幢揭幕法会,并栽种二棵樱花。

       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

       面阔三间,高18米,重檐歇山式殿堂,19956月竣工。纪念堂内供奉着创立佛教天台宗的开山鼻祖智者大师、韩国天台宗大师高丽义天大觉国师和当代天台宗的中兴祖上月圆觉大师的青铜坐像。正中为智者大师坐像,高1.6米;左侧为天台宗大师高丽义天大觉国师坐像,高1.5米,右侧为当代天台宗的中兴祖上月圆觉大师坐像,也高1.5米。坐像后面,还竖着三块彰德碑,分别刻有韩国天台宗第二代宗正南大忠撰写的三位祖师的碑文,天台智者大师彰德碑高丽义天大觉国师杖屦遗墟碑上月圆觉大师重兴韩国天台宗功德碑,颂扬诸祖创宗功德。1995617日,韩国、日本等海外天台宗300余人前来国清寺,与国内各名山长老和僧众一起举行盛大的纪念堂建成庆典法会,共同祝愿中韩人民友谊长青,佛缘千秋,祈求世界持久和平。

       西二轴线为放生池(鱼乐国)、清心亭、伽蓝殿、罗汉堂、玉佛阁等,放生池和西一、西二两轴线交接。

      放生池(鱼乐国)

      放生池,也称鱼乐国。呈椭圆形,水面面积453平方米,水深2米左右。池岸围有铁护栏,池西亭下竖有一块石碑,上刻鱼乐国三字,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池北竖有清代乾隆元年所立的《乾隆御碑》,原立大雄宝殿后,1934年移此。碑文为户部贵州司员外郎戴临奉敕书写,记载天台山风光及雍正十一年重修国清寺缘由。池南竖有1973年重修国清寺碑。

乾隆御碑

       池的西侧,鱼乐国石碑上方的石台上建有清心亭。亭柱挂有一幅对联:石上清泉,松间明月;山光鸟性,潭影人心

       中国大规模放生始于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的放生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智者大师居天台山时,为令临海居民莫以捕鱼杀生为业,曾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复传授池中族类三皈戒,为彼等说《金光明经》、《法华经》等,以结法缘,从而开天台放生会之滥觞。其后,唐肃宗于乾元二年(公元759)下诏,在山南道、剑南道、荆南道、浙江道等地设置放生池八十一所。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台宗遵式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济法门,于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为天子祝圣。天圣三年(公元1025),四明知礼亦奏请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会,并撰《放生文》以定其仪规。此后,放生习俗彻底佛教化了,并经久不衰。

       伽蓝殿

       国清寺的伽蓝殿供奉的伽蓝菩萨为道装打扮的东周太子晋王乔。王子晋,东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本名姬晋,字子乔,人称王乔、王子乔、王子晋。据《神仙谱系》载:太子王乔,后得天台山浮丘公降受道要,修`石精金光蔵景录神之法,《列仙传》说:王子晋被浮丘公接引上嵩山,修炼30年,乘鹤仙去,授书为桐柏真人。大中祥符《天台图经》载:周灵王太子晋主金庭治桐柏。后历代道家认定他号天台山主,掌吴越水旱。因为掌管天台,也就自然成了国清寺的护寺菩萨。

       罗汉堂

       位于西二轴线的中段,院内设有碑廊,其中柳公权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在此。据堂东面山墙所嵌《重建五百罗汉堂缘故》载:夫天台山者乃罗汉应真之圣地也,而五百大阿罗汉承佛所嘱,住于世间。敝隐圣仪,同于凡流,密受应供,能使人天广种福田。……经云: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庚午年天台山国清寺监院可明敬立。

       据《天台山全志》记载“石桥山,在天台县西北六十里,两山相并,连亘一百里,旧传五百应真之境。”《西域记》也载:“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大罗汉居焉。”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记载,五百罗汉最初于东晋兴宁(363-365)年间“应化显现”于天台山石梁飞瀑。

        罗汉堂重建于1990年,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明间檐下悬挂“罗汉堂”三字匾额,由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书写。堂内供奉香樟木精雕的五百罗汉像,每尊高1.5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堂内正中供奉法华三圣,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两侧为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法华三圣像前方是2013年斯里兰卡总统赠送的一尊玉石释迦牟尼佛坐像。

       玉佛阁

       玉佛阁,面阔七间,二层硬山顶阁楼式建筑,两侧马头墙。下层明间悬匾五峰胜景,系民国总统府戴传贤手书,上层悬匾玉佛阁。阁内珍藏有玉佛重320公斤,1.3米高,是台湾玉泉山法济寺1990年从缅甸请来供奉。楼下是文物室,藏有众多珍贵文物,如隋碑,唐瓦当,五代金涂塔,宋石刻造像等。院内花繁叶茂,一派江南景色。

       国清寺初名“天台寺”,有灌顶、智威、惠威等于此相继传灯,成为天台宗发祥之地。佛教传入汉地,智者大师有东土释迦之称,至今已经传承了94代。诚如古人所言,国清寺,山清,水清,松清,塔清,钟清,鸟清,桥路俱清,僧更清。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