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03)----天台山真觉讲寺
真觉讲寺,又名智者塔院,俗称塔头寺,位于天台佛陇山金地岭的半山腰。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天台宗创始人、“东土小释迦”智者大师圆寂于剡县石城寺(新昌大佛寺),其弟子遵师嘱将其舆葬于此,并建肉身塔,称“定慧真身塔院”。
佛陇山,依大雷峰作枕。两陇(金地岭和银地岭)合抱,形如燕巢,故名。据寺内唐元和六年(811年)所立《修禅道场碑铭》载:“天台山自国清寺上登十数里。曰佛陇,盖智者大师现身得道之所,前佛大教重光之地。陈朝崇之,置寺曰修禅。乃隋建国清,废修禅之号,号为道场。”顗东西垂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余人,写一切经一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躯,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纪,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智者大师在佛陇山创立了修禅、太平、真觉三座天台宗古刹,佛陇山也因此而名。
塔院由智者大师亲自设计,旧传,由国清龙潭额而前,即抵岭麓。有新旧二道,一纡一直。岭头,三石列峙,是为定光招手石。《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时智者大师欲出家,却不为双亲所许,内心伤痛。当拜佛时,举身投地。恍焉如梦。见极高山,临于大海,澄渟蓊郁,更相显映。山顶有僧,招手唤上。须臾伸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入一伽蓝,见所造像在彼殿内。梦里悲戚而陈所愿:‘学得三世佛法,对千部论师,说之无碍,不唐世间四事恩惠。’伸臂僧举手指像,而复语云:‘汝当居此,汝当终此。’”隋柳顾言《智者大师碑》(同《国清百录》)载:“智者即悟年至十五,稽颡礼佛,恍焉如梦。见极高山临大海曲,有僧如今光师,举手接上,云:‘汝当居此处。汝当终此焉。’”是故,宋代释守净有诗云:定光金地遥招手,智者江陵暗点头。已是白头千万里,那堪於此未知休。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智者大师自天台山应晋王杨广之召赴扬州,途经石城寺时因病而止,圆寂之前跟弟子们嘱托:“吾当卒此地矣,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势当将尽。死后安措西南峰上,累石周尸,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见者发心。“弟子们依其遗教,将灵骨迎回天台山,在大师初修之地佛陇山岗,依法华教义建全身舍利灵龛,“举高四丈,给砌一层。念多宝之全身,想释迦之半座”。同时在龛前建两座白塔,筑草庵护卫,院内供奉智者大师绘像,隋炀帝所赐的袈裟。始为寺庙之初创。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塔院改名真觉寺。据宋《嘉定赤城志》载,真觉寺拥有田58亩、地9亩、山19亩,成为拥有独立寺产的寺院。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重修,后又倾颓。《天台山方外志要》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1572),僧人真稔重建。清乾隆间,岁久复废,僧观一、观月重建。僧定慧捐资,以助其成。”
清嘉庆三年(1798年),浙江巡抚阮元修葺塔院、大雄宝殿及两廊。重修后的肉身塔高2.1丈,三级十八方,中雕佛像一百二十一躯;复建祖殿,以香樟造二十七代祖师像;并建僧寮七十二间。
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光绪六年(1880年),天台宗四十世法嗣,住持敏曦、与灵虚、安吉知县李宗邺等发起募捐,募银1.7万余两,买田购地,重建智者大师肉身塔,修复大师塔、大殿、厢房。历时十载,使全部殿宇焕然一新,“灵塔精致,殿宇巍峨”,“安禅有地,宣讲有所,三乘法门均臻美偌”,“塔寺庄严,堂构轮奂!凡来寺礼塔者,皆同声赞叹不可思议”。
1968年,智者大师肉身塔和佛像被毁,1980年,重修肉身塔和殿宇。此后,国清寺历任方丈唯觉法师、可明法师、允观大和尚都屡加修葺。1989年5月,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率信徒,在真觉寺外创建“日本国天台宗般若心经塔”,内存日本信众抄送的1200卷心经。
据《国清寺志》载:真觉寺“周围古松蔽日,修行凝翠,更兼地势高峻,居高临下,鸟瞰四方,尽收眼底,罡风飒飒,树影摇曳,清凉幽静。俗有“高明(寺)钟、塔头风”之称。寺北侧有寺院周围,有众多摩崖石刻,“普贤境界”、“天台山”、“佛陇”、“教源”、“智者大师说法处”等。“智者大师说法处“摩崖石长径约12米,高4米,刻有“智者大师说法处”七个大字,民国绍兴徐生翁题,僧通怀勒石,由当时居住在真觉寺的少林武僧海灯法师捐刻。据《幽溪别志》载:智者大师在修禅寺外说法台讲《净名经》,忽经为风翻,翩翩不下,大师寻至幽溪,而经憇焉,即诛茅编荆,建阿兰若,名翻经堂,后称为浄名寺。东北的石径旁立有三座墓塔,分别为“唐天台教主荆溪尊者湛然大师”、“唐法集宗章安尊者主持灌顶大师”、“明传林教观幽溪传灯法师”三座天台宗祖师墓。
来自网页
来自网页,智者大师讲经处
日本国天台宗般若心经塔
真觉讲寺的天王殿和放生池修在寺院之外,登山路旁。四周绿竹点翠,一条石阶直通塔院山门。山门有南入口和东入口,南山门对面立有一通黄色照壁,壁上题有“即是灵山”四字。山门朴素简单,门额上悬挂一匾“真觉讲寺”,前款“嘉庆三年(1798年)浙江巡抚部院阮元题”,后款“光绪九年(1883年)阳月住持敏曦重建”。一块匾额记述了清嘉庆三年和光绪九年两次重建的事件。山门两侧楹联:真经宣讲大千界,觉世宏开不二门。寺院东另有一山门,额题”智者塔院“,两侧楹联:登峯始识天台寺,入室还寻智者龛。东门内有一井,其水晶莹清洌,上有”甘泉井“三字,为敏曦法师当年所题。
东门
从山门而入,院内正中就是大雄宝殿,即肉身塔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正脊上嵌有“风调雨顺”四字,两端螭吻,垂脊上分立两天王,各持法器。殿前立有一通陀罗尼经幢,左右台阶上分别立有一对石兽,为狻猊,匍匐在石台之上。《新昌县志》曰:“旧传,有天台僧智顗卒,有二兽至,号吼作仰天状,遂化为狻猊二石。”明间檐下悬挂横匾,红底金字“智者肉身塔”。
来自网页,老照片
老照片
肉身塔用汉白玉制成,连座高约7米,由基座、两层塔身和塔顶组成,与旧塔形制相同,三级六角,仿楼阁式石塔。可喜的旧塔照片尚存,塔身、塔柱满雕人物、飞龙,飞檐画栋,精雕细琢。新塔朴素大方,塔身一层正面供智者大师金身像,两边楹联:寿量难思权现化城而入寂,灵山未散宜邀多宝与同龛”。塔身二层为围栏式楼阁,六角攒尖顶,上置塔顶,塔刹为一尊石制坐佛。正面两侧楹联:摩诃般若光国,大乘妙法莲华。殿内悬“法门锁钥”、“谛观圆融”、“灵山未散”等匾额。殿内壁龛上分供天台宗十七位祖师画像: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道邃、行满、广修、物外、元诱、清竦、羲寂、义通、知礼、慈云、传灯。
老照片
大殿东北隅,有一四合院式厢房,一处厢房内供奉法华三圣,中为释迦牟尼佛,因智者大师被尊称为“东土释迦“,上有清光绪年间匾额”智者前身“。寺院内还遗存有”东土释迦“、”释迦再现“等匾额,是对智者大师的最高评价。另一处厢房珍藏有“唐碑”,从修禅寺遗址迁移的《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并序》”,由天台宗七祖行满大师于唐元和六年(811年)所立,唐左路补阙翰林学士梁肃撰,朝散大夫台州刺史上柱国高平徐放书,陈修古篆额。额篆书“修禅道场碑铭”六字,横列,字径三寸四分。碑文后题字:陈修古篆额,唐元和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僧行满(湛然高弟子)建。碑高184厘米,宽80厘米。碑文共二十一行,每行四十七字,记述智者大师事迹及传授世次极详。
来自网页
文曰:天台山自国清寺上登十数里。曰佛陇,盖智者大师现身得道之所,前佛大教重光之地。陈朝崇之,置寺曰修禅。乃隋建国清,废修禅之号,号为道场。自大师殁一百九十余载,大比丘然公,光昭大师之遗训,启以后学。比丘法智,洒扫大师之旧居,以护宝所。门人安定梁肃,铭勒大师之遗烈,以示后世云。
大师讳智,字德安,姓陈氏,颍川人也。尊称智者,感应缘迹,载在《别传》。夫治世之经,非仲尼则三王四代之训,寝而不章;出世之道,非大师则三乘四教之旨,晦而不明。昔如来乘一大事因缘,菩萨以普门示现,自华严肇基,至灵鹫高会,无小无大,同归佛界。及大雄示灭,学路派别,世既下衰,教亦陵迟。故龙树大大士病之,用道种智,制诸外道,括十二部经,发明宗极,微言东流,我惠文禅师,得之于文字中,入不二法门,以授南岳思大师。当时教尚简密,不能广被,而空有诸宗,扇惑方夏。
及大师受之,于是开止观法门。其教大略,即身心而指定慧,即言说而诠解脱,演善权以鹿苑为初,明一实用法花为宗。合十如十界之妙,趣三观三智之极。自发心至于上圣,行位昭明,无相夺伦,然后诞敷契经而会同之,焕然冰释,心路不惑。窥其教者,藏焉修焉,盖无入而不自得焉,大师之设教也如此。若夫弛张体用,开阖语默,高步海内,为两朝宗师。大明在天,光被四表;大云注雨,旁施万物。繇是言佛法者,以天台为司南,殊途异论,往往退息。缘离化灭,涅槃兹山。是岁隋开皇十七年也。夫名者实之宾,教者道之门,大师溷其宾,辟其门,自言地位,示有证入。故感而应之,应之之事,可得而知也。若安往法界,现为比丘,等觉欤妙觉欤?不可得而知也。
当是时,得大师之门者千数,得深心者三十有二人。纂其言施行于后世者,曰章安大师讳灌顶。灌顶传缙云威禅师,禅师传东阳。东阳与缙云同号,时谓小威,小威传左溪朗禅师。自缙云至左溪,及玄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左溪门人之上首,今湛然大师,道高识远,超悟辩达。凡祖师所施之教,形于章句者,必引而申之。后来资之以崇德辩惑者,不可悉数。
盖尝谓肃曰:是山之佛陇,亦邹鲁之洙泗。妙法之耿光,先师之遗尘,爰集于兹。自上元宝应之际,此邦寇扰,缁素骇散。而比丘法智,实营守塔庙,庄严佛土。回向之徒,有所依归,繄斯人是赖。汝吾徒也,盍纪于文言,刻诸金石?俾千载之下,知吾道之所以然。小子稽首受命,故大师之本迹,教门之继明,后裔之住持,皆见乎辞。
其文曰:诸佛出世,惟一大事。天台教源,与佛同意,赫赫大师,开示奥秘。载宏要道,安住圆位。白日丽天,天下文明。大师出现,国土化城。无生而生,生化两冥。薪尽火灭,山空道行。五世之后,间生上德。微言在兹,德音允塞。惟彼法子,护持净域。此山有坏,此教不极。
智者大师(538年-597年)为天台宗祖师(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隋代荆州华容(湖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陈天嘉元年(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隋柳顾言《智者大师碑》载:“有会稽天台山大禅师者,生而神光照室,两目重瞳。禅师法讳智顗,颖川陈族。太丘道远,季伯风延,典午表乱,播迁华容。父起,祖梁,使持节散骑常侍,封益阳县开国侯。禅师风彩韶悟,龆龀希有年过,少学便诵《法华》。父为求婚,方便祈止,儒门史馆,多所著明。柱下濠上弥所深得,渚宫覆没便即蔬菲。及启弱冠,于长沙之果愿寺出家。护戒如明珠,安心若止水。历听经论,但使一闻得之于心、传之于口。以湘潭局狭未发大机,拂迹衡阳安步坟汝。往大苏山请业惠思禅师,禅师见便叹曰:“忆昔灵鹫同听《法华》,令进我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停二七日,诵《药王品》至“诸佛同赞”之句,寂然入定,明慧便发,起而白师,师曰:“非尔弗感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之前方便,及闻持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亿品,寻汝慧辩所不能穷,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国清寺智者大师像
唐颜真卿有《天台智者大师画贊》曰:“隋炀皇帝崇明因,号为智者诚敬申。师初孕育灵异频,彩烟浮空光照邻。尧眉舜目熙若春,禅慧悲智严其身。长沙佛前发弘誓,定光菩萨示冥契。恍如登山临海际,上指伽蓝毕身世。东谒大苏求真谛,智同灵鹫听法偈。得宿命通弁无碍,旋陀罗尼华三昧。居常西面化在东,八载瓦官阐玄风。敷演智度发禅蒙,梁陈旧德皆仰崇。遂入天台华顶中,因见定光符昔梦。降魔制敌为法雄,胡僧开道精感通。又有圣贤垂秘旨,时平国清即名寺。赎得鱼梁五百里,其中放生讲流水。后主三礼洞庭里,请为菩萨戒弟子。炀皇世镇临江涘,金城说会求制止。香火事讫乃西旋,渚宫听衆逾五千。建立精舍名玉泉,横亘万里皆禀缘。炀皇啓请回法船,非禅不智求弘宣。遂着《净名精义传》,因令徐柳参其玄。帝既西趍移象魏,师因东还遂初志。半山忽与沙门颠,俄倾逡巡偡韬秘。止观大师名法源,亲事左溪弘度门。二威灌顶诵师言,同禀思文龙树尊。荆溪妙乐间生孙,广述祖教补干坤。写照随形殊好存,源公瞻礼必益敦。俾余贊述斯讨论,庶几亿载垂后昆。”
神州佛音(403)----天台山真觉讲寺
神州佛音(403)----天台山真觉讲寺
真觉讲寺,又名智者塔院,俗称塔头寺,位于天台佛陇山金地岭的半山腰。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天台宗创始人、“东土小释迦”智者大师圆寂于剡县石城寺(新昌大佛寺),其弟子遵师嘱将其舆葬于此,并建肉身塔,称“定慧真身塔院”。
佛陇山,依大雷峰作枕。两陇(金地岭和银地岭)合抱,形如燕巢,故名。据寺内唐元和六年(811年)所立《修禅道场碑铭》载:“天台山自国清寺上登十数里。曰佛陇,盖智者大师现身得道之所,前佛大教重光之地。陈朝崇之,置寺曰修禅。乃隋建国清,废修禅之号,号为道场。”顗东西垂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余人,写一切经一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躯,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纪,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智者大师在佛陇山创立了修禅、太平、真觉三座天台宗古刹,佛陇山也因此而名。
塔院由智者大师亲自设计,旧传,由国清龙潭额而前,即抵岭麓。有新旧二道,一纡一直。岭头,三石列峙,是为定光招手石。《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时智者大师欲出家,却不为双亲所许,内心伤痛。当拜佛时,举身投地。恍焉如梦。见极高山,临于大海,澄渟蓊郁,更相显映。山顶有僧,招手唤上。须臾伸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入一伽蓝,见所造像在彼殿内。梦里悲戚而陈所愿:‘学得三世佛法,对千部论师,说之无碍,不唐世间四事恩惠。’伸臂僧举手指像,而复语云:‘汝当居此,汝当终此。’”隋柳顾言《智者大师碑》(同《国清百录》)载:“智者即悟年至十五,稽颡礼佛,恍焉如梦。见极高山临大海曲,有僧如今光师,举手接上,云:‘汝当居此处。汝当终此焉。’”是故,宋代释守净有诗云:定光金地遥招手,智者江陵暗点头。已是白头千万里,那堪於此未知休。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智者大师自天台山应晋王杨广之召赴扬州,途经石城寺时因病而止,圆寂之前跟弟子们嘱托:“吾当卒此地矣,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势当将尽。死后安措西南峰上,累石周尸,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见者发心。“弟子们依其遗教,将灵骨迎回天台山,在大师初修之地佛陇山岗,依法华教义建全身舍利灵龛,“举高四丈,给砌一层。念多宝之全身,想释迦之半座”。同时在龛前建两座白塔,筑草庵护卫,院内供奉智者大师绘像,隋炀帝所赐的袈裟。始为寺庙之初创。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塔院改名真觉寺。据宋《嘉定赤城志》载,真觉寺拥有田58亩、地9亩、山19亩,成为拥有独立寺产的寺院。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重修,后又倾颓。《天台山方外志要》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1572),僧人真稔重建。清乾隆间,岁久复废,僧观一、观月重建。僧定慧捐资,以助其成。”
清嘉庆三年(1798年),浙江巡抚阮元修葺塔院、大雄宝殿及两廊。重修后的肉身塔高2.1丈,三级十八方,中雕佛像一百二十一躯;复建祖殿,以香樟造二十七代祖师像;并建僧寮七十二间。
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光绪六年(1880年),天台宗四十世法嗣,住持敏曦、与灵虚、安吉知县李宗邺等发起募捐,募银1.7万余两,买田购地,重建智者大师肉身塔,修复大师塔、大殿、厢房。历时十载,使全部殿宇焕然一新,“灵塔精致,殿宇巍峨”,“安禅有地,宣讲有所,三乘法门均臻美偌”,“塔寺庄严,堂构轮奂!凡来寺礼塔者,皆同声赞叹不可思议”。
1968年,智者大师肉身塔和佛像被毁,1980年,重修肉身塔和殿宇。此后,国清寺历任方丈唯觉法师、可明法师、允观大和尚都屡加修葺。1989年5月,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率信徒,在真觉寺外创建“日本国天台宗般若心经塔”,内存日本信众抄送的1200卷心经。
据《国清寺志》载:真觉寺“周围古松蔽日,修行凝翠,更兼地势高峻,居高临下,鸟瞰四方,尽收眼底,罡风飒飒,树影摇曳,清凉幽静。俗有“高明(寺)钟、塔头风”之称。寺北侧有寺院周围,有众多摩崖石刻,“普贤境界”、“天台山”、“佛陇”、“教源”、“智者大师说法处”等。“智者大师说法处“摩崖石长径约12米,高4米,刻有“智者大师说法处”七个大字,民国绍兴徐生翁题,僧通怀勒石,由当时居住在真觉寺的少林武僧海灯法师捐刻。据《幽溪别志》载:智者大师在修禅寺外说法台讲《净名经》,忽经为风翻,翩翩不下,大师寻至幽溪,而经憇焉,即诛茅编荆,建阿兰若,名翻经堂,后称为浄名寺。东北的石径旁立有三座墓塔,分别为“唐天台教主荆溪尊者湛然大师”、“唐法集宗章安尊者主持灌顶大师”、“明传林教观幽溪传灯法师”三座天台宗祖师墓。
真觉讲寺的天王殿和放生池修在寺院之外,登山路旁。四周绿竹点翠,一条石阶直通塔院山门。山门有南入口和东入口,南山门对面立有一通黄色照壁,壁上题有“即是灵山”四字。山门朴素简单,门额上悬挂一匾“真觉讲寺”,前款“嘉庆三年(1798年)浙江巡抚部院阮元题”,后款“光绪九年(1883年)阳月住持敏曦重建”。一块匾额记述了清嘉庆三年和光绪九年两次重建的事件。山门两侧楹联:真经宣讲大千界,觉世宏开不二门。寺院东另有一山门,额题”智者塔院“,两侧楹联:登峯始识天台寺,入室还寻智者龛。东门内有一井,其水晶莹清洌,上有”甘泉井“三字,为敏曦法师当年所题。
从山门而入,院内正中就是大雄宝殿,即肉身塔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正脊上嵌有“风调雨顺”四字,两端螭吻,垂脊上分立两天王,各持法器。殿前立有一通陀罗尼经幢,左右台阶上分别立有一对石兽,为狻猊,匍匐在石台之上。《新昌县志》曰:“旧传,有天台僧智顗卒,有二兽至,号吼作仰天状,遂化为狻猊二石。”明间檐下悬挂横匾,红底金字“智者肉身塔”。
肉身塔用汉白玉制成,连座高约7米,由基座、两层塔身和塔顶组成,与旧塔形制相同,三级六角,仿楼阁式石塔。可喜的旧塔照片尚存,塔身、塔柱满雕人物、飞龙,飞檐画栋,精雕细琢。新塔朴素大方,塔身一层正面供智者大师金身像,两边楹联:寿量难思权现化城而入寂,灵山未散宜邀多宝与同龛”。塔身二层为围栏式楼阁,六角攒尖顶,上置塔顶,塔刹为一尊石制坐佛。正面两侧楹联:摩诃般若光国,大乘妙法莲华。殿内悬“法门锁钥”、“谛观圆融”、“灵山未散”等匾额。殿内壁龛上分供天台宗十七位祖师画像: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道邃、行满、广修、物外、元诱、清竦、羲寂、义通、知礼、慈云、传灯。
大殿东北隅,有一四合院式厢房,一处厢房内供奉法华三圣,中为释迦牟尼佛,因智者大师被尊称为“东土释迦“,上有清光绪年间匾额”智者前身“。寺院内还遗存有”东土释迦“、”释迦再现“等匾额,是对智者大师的最高评价。另一处厢房珍藏有“唐碑”,从修禅寺遗址迁移的《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并序》”,由天台宗七祖行满大师于唐元和六年(811年)所立,唐左路补阙翰林学士梁肃撰,朝散大夫台州刺史上柱国高平徐放书,陈修古篆额。额篆书“修禅道场碑铭”六字,横列,字径三寸四分。碑文后题字:陈修古篆额,唐元和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僧行满(湛然高弟子)建。碑高184厘米,宽80厘米。碑文共二十一行,每行四十七字,记述智者大师事迹及传授世次极详。
文曰:天台山自国清寺上登十数里。曰佛陇,盖智者大师现身得道之所,前佛大教重光之地。陈朝崇之,置寺曰修禅。乃隋建国清,废修禅之号,号为道场。自大师殁一百九十余载,大比丘然公,光昭大师之遗训,启以后学。比丘法智,洒扫大师之旧居,以护宝所。门人安定梁肃,铭勒大师之遗烈,以示后世云。
大师讳智,字德安,姓陈氏,颍川人也。尊称智者,感应缘迹,载在《别传》。夫治世之经,非仲尼则三王四代之训,寝而不章;出世之道,非大师则三乘四教之旨,晦而不明。昔如来乘一大事因缘,菩萨以普门示现,自华严肇基,至灵鹫高会,无小无大,同归佛界。及大雄示灭,学路派别,世既下衰,教亦陵迟。故龙树大大士病之,用道种智,制诸外道,括十二部经,发明宗极,微言东流,我惠文禅师,得之于文字中,入不二法门,以授南岳思大师。当时教尚简密,不能广被,而空有诸宗,扇惑方夏。
及大师受之,于是开止观法门。其教大略,即身心而指定慧,即言说而诠解脱,演善权以鹿苑为初,明一实用法花为宗。合十如十界之妙,趣三观三智之极。自发心至于上圣,行位昭明,无相夺伦,然后诞敷契经而会同之,焕然冰释,心路不惑。窥其教者,藏焉修焉,盖无入而不自得焉,大师之设教也如此。若夫弛张体用,开阖语默,高步海内,为两朝宗师。大明在天,光被四表;大云注雨,旁施万物。繇是言佛法者,以天台为司南,殊途异论,往往退息。缘离化灭,涅槃兹山。是岁隋开皇十七年也。夫名者实之宾,教者道之门,大师溷其宾,辟其门,自言地位,示有证入。故感而应之,应之之事,可得而知也。若安往法界,现为比丘,等觉欤妙觉欤?不可得而知也。
当是时,得大师之门者千数,得深心者三十有二人。纂其言施行于后世者,曰章安大师讳灌顶。灌顶传缙云威禅师,禅师传东阳。东阳与缙云同号,时谓小威,小威传左溪朗禅师。自缙云至左溪,及玄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左溪门人之上首,今湛然大师,道高识远,超悟辩达。凡祖师所施之教,形于章句者,必引而申之。后来资之以崇德辩惑者,不可悉数。
盖尝谓肃曰:是山之佛陇,亦邹鲁之洙泗。妙法之耿光,先师之遗尘,爰集于兹。自上元宝应之际,此邦寇扰,缁素骇散。而比丘法智,实营守塔庙,庄严佛土。回向之徒,有所依归,繄斯人是赖。汝吾徒也,盍纪于文言,刻诸金石?俾千载之下,知吾道之所以然。小子稽首受命,故大师之本迹,教门之继明,后裔之住持,皆见乎辞。
其文曰:诸佛出世,惟一大事。天台教源,与佛同意,赫赫大师,开示奥秘。载宏要道,安住圆位。白日丽天,天下文明。大师出现,国土化城。无生而生,生化两冥。薪尽火灭,山空道行。五世之后,间生上德。微言在兹,德音允塞。惟彼法子,护持净域。此山有坏,此教不极。
智者大师(538年-597年)为天台宗祖师(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隋代荆州华容(湖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陈天嘉元年(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隋柳顾言《智者大师碑》载:“有会稽天台山大禅师者,生而神光照室,两目重瞳。禅师法讳智顗,颖川陈族。太丘道远,季伯风延,典午表乱,播迁华容。父起,祖梁,使持节散骑常侍,封益阳县开国侯。禅师风彩韶悟,龆龀希有年过,少学便诵《法华》。父为求婚,方便祈止,儒门史馆,多所著明。柱下濠上弥所深得,渚宫覆没便即蔬菲。及启弱冠,于长沙之果愿寺出家。护戒如明珠,安心若止水。历听经论,但使一闻得之于心、传之于口。以湘潭局狭未发大机,拂迹衡阳安步坟汝。往大苏山请业惠思禅师,禅师见便叹曰:“忆昔灵鹫同听《法华》,令进我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停二七日,诵《药王品》至“诸佛同赞”之句,寂然入定,明慧便发,起而白师,师曰:“非尔弗感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之前方便,及闻持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亿品,寻汝慧辩所不能穷,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唐颜真卿有《天台智者大师画贊》曰:“隋炀皇帝崇明因,号为智者诚敬申。师初孕育灵异频,彩烟浮空光照邻。尧眉舜目熙若春,禅慧悲智严其身。长沙佛前发弘誓,定光菩萨示冥契。恍如登山临海际,上指伽蓝毕身世。东谒大苏求真谛,智同灵鹫听法偈。得宿命通弁无碍,旋陀罗尼华三昧。居常西面化在东,八载瓦官阐玄风。敷演智度发禅蒙,梁陈旧德皆仰崇。遂入天台华顶中,因见定光符昔梦。降魔制敌为法雄,胡僧开道精感通。又有圣贤垂秘旨,时平国清即名寺。赎得鱼梁五百里,其中放生讲流水。后主三礼洞庭里,请为菩萨戒弟子。炀皇世镇临江涘,金城说会求制止。香火事讫乃西旋,渚宫听衆逾五千。建立精舍名玉泉,横亘万里皆禀缘。炀皇啓请回法船,非禅不智求弘宣。遂着《净名精义传》,因令徐柳参其玄。帝既西趍移象魏,师因东还遂初志。半山忽与沙门颠,俄倾逡巡偡韬秘。止观大师名法源,亲事左溪弘度门。二威灌顶诵师言,同禀思文龙树尊。荆溪妙乐间生孙,广述祖教补干坤。写照随形殊好存,源公瞻礼必益敦。俾余贊述斯讨论,庶几亿载垂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