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402)------临海龙兴寺

2022-12-03 21:26:17
标签: 佛学 旅游 文化

                          神州佛音(402------临海龙兴寺

       龙兴寺,位于临海巾山西麓,南临台州府城墙和兴善门,毗邻紫阳古街南端。寺庙为台州之首刹,历史上称名甚多。据《旧唐书·中宗纪》及诸史志载,龙兴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初名神龙寺,为台州官府所创。是年唐中宗李显复李唐帝祀,以中兴之庆诏天下州郡立大唐中兴寺。景龙三年(709年)定名龙兴,后因故废。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重建,改名开元寺。天宝三年(744年),又改龙兴之名。会昌五年(845年),寺毁于法难。大中年间(847-860年)复建,续称开元。日僧园珍曾在唐宣总年间访唐并有相关龙兴寺的记载。园珍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抵达福州,辗转台州、越州、长安、洛阳等地,大中十二年(858年)携带大量经卷、道具、法物回国。圆珍在唐所写日记编为《在唐巡礼记》(又名《入唐记》或《行历记》),已经失传。流传至今的只有后人从中抄录的部分内容,称为《行历抄》。据《行历抄》载:二十六日,上(临海)开元寺,略看纲维,寺主明秀具状报州。此开元寺者,本龙兴寺基,贞元年末(804),陆淳郎中屈天台道邃和尚,於此寺讲止观。日本国比睿大师,从明州转口到此临海县,至此龙兴寺。参见和上,听读止观,正此地也。拆寺已后,於龙兴寺基,起开元口,更不置龙兴寺

       宋景德中(1003-1007年),更名景德。崇宁二年(1103年),称万寿崇宁寺二字。元祐五年(1090年),寺僧元照于大殿后建戒坛。政和元年(1111年),改名为天宁寺。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又改天宁广孝。十五年(1145年),改报恩光孝额。南宋临海人陈耆卿在《嘉定赤城志》中载:报恩光孝寺,在州东南一里一百步,巾子山下,唐开元中(713—741年)建。旧传有小刹七,曰楞严、水陆、证道、积善、天光、景德、藏院,至是合为一,赐额开元’”

       乾道九年(1173年)毁于火,僧德光、有权等重建。淳熙三年(1176年),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钱端礼建僧堂。十年(1183年),钱端礼之孙丞相钱象祖又建佛殿,始复旧观。元时,复天宁之名,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寺塔。明洪武时(1368-1398年),曾授僧录右善世的名僧宗泐奉诏住寺。后渐圮。永乐六年(1408年),僧讷庵重修。隆庆二年(1568年)为水所淹,僧明园重建。崇祯中(1628-1644年),住持僧破颜在寺后建雨华堂、华严楼。

       清以后,寺分成钟巽、含辉、挹翠、芗林、映帻、彤霞、西爽、云岫、悟凤等九院。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火,光绪十七年(1891年)僧芑珑复建大雄宝殿及山门等。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临海巾山曾出土过一块残长7寸、宽6.2寸、厚2寸的塔砖,左侧有龙兴寺三字,上端有唐天宝三载(744年)龙兴寺塔砖十字,俱阳文正书,为清代临海学者宋世荦所收藏。

        抗战期间,寺遭轰炸而严重毁坏。至建国初,仅余房屋殿宇三十四间和千佛塔。1985年重建大殿,1988年重建天王殿,1989年重建大悲楼。1998年于旧址全面恢复,建筑结构为仿唐建筑,复龙兴寺之名。

 来自网页

       历史上,龙兴寺是天台宗重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的重要发源地。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僧最澄率领弟子译语僧义真等,随日本第十二次遣唐副使石川道益抵达明州(今宁波),920日来到台州临海拜谒台州刺史陆淳。受到陆淳的礼遇,并亲为其签署度牒。贞元二十一年3月,最澄离开台州时,陆淳组织了临海官员士族,以及相关僧侣一起相送。陆淳与台州司马吴闚、临海县令毛涣、天台佛陇座主形满等人前后共作诗文10余首()相赠,最澄都收入在其《显戒论缘起》中流传至今。今极乐净土院陈列有《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十首诗。陆淳诗文有《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海东国主尊台教,遣僧来听妙法华。归来香风满衣裓,讲堂日出映朝霞。”此外,陆淳还书写了最澄从道邃受法的文书证明,称之为《印记文》:最澄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时禀生知,触类悬解,远求天台妙旨,又遇龙象邃公,总万行于一心,了殊途于三观(按:后两句概述天台宗“一念三千”、“一心三观”教理)。亲承秘密,理绝名言。犹虑他方学徒不能信受,所请当州印记,安可不任为凭。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日,朝仪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台州刺史、上柱国陆淳之书记。

      最澄抵临海时,恰遇天台山修禅寺座主道邃大师应陆淳之邀,在龙兴寺讲授《摩诃止观》,最澄从之学法,研习教义,最澄曾于107日至天台山,115日又返回临海龙兴寺。翌年32日初夜二更亥时,道邃大师在龙兴寺西厢房极乐净土院,为最澄、义真及中国27名僧人同受菩萨戒。325日,最澄携带陆淳印信离开台州。最澄得法有《道邃和尚付法文》为证,最后之语是:“开宗示奥,以法传心,化隔沧海,相见杳然,共持佛惠,同会龙华。”

     最澄在台州一共177天,其中在临海龙兴寺学习140多天,先后受赠和抄写佛经共128345卷。在中国求法期间最澄接受了天台宗、密宗、禅宗和律宗大乘戒法的所谓“四宗相承”。最澄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立四宗融合的日本天台宗,成为日本最早的佛教门派。最澄于公元822年六月四日于道院去世,年五十六岁。翌年,嵯峨天皇赐比睿山寺以“延历寺”之号。自此,比睿山寺成为官寺,义真为比睿山延历寺第一代座主。四十四年后,清和天皇贞观八年(866年)追赠最澄以‘传教大师’的谥号,此为天皇授佛界大师之首。

       嗣后,日本许多僧人经临海或入龙兴寺求学或登天台山求法,成为天台宗高僧。其中有创建临济宗的千光荣西、创建曹洞宗的道元。日本天台宗后衍生出日莲宗、净土宗、念佛宗等,衍生的各门派都奉其为祖庭,天台宗成为日本佛教的母宗。最澄弟子主要有义真、圆澄、光定、圆仁等人。圆仁与义真的弟子圆珍先后入唐求法,对推进日本天台宗进一步与密教结合,建立所谓“台密”有很大影响。继义真之后,圆澄、光定、圆仁、安慧、圆珍先后为比睿山延历寺第二代至第六代座主。 

       唐天宝年间,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扶桑弘法,在其第四次东渡日本前,曾住锡于此。而龙兴寺高僧思托又随鉴真大师四渡造舟,五次入海始终六渡,经逾十二年,成为台州第一位赴日本的高僧。

       公元754年第六次东渡日本后,思托协助鉴真大师创建了日本的唐招提寺,并亲撰《大唐传戒僧名记大和尚鉴真传》。公元763年,75岁的鉴真病危,在他临终前,思托以台州传统的干漆夹苎脱胎工艺亲手为鉴真塑造坐像,这一坐像成为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雕塑,成为日本的传世国宝。鉴真圆寂后,思托继任招提寺长老。思托在日本传播律宗的同时,积极弘扬创立于台州的天台宗教义,并为天皇以下40人受戒,招提寺至今仍被尊为日本律宗总本山。

       此外,唐时台州与新罗(朝鲜)也素有佛教交流和往来。唐咸通十一年(870)姚鹄任台州刺史,其有诗作《送僧归新罗》:“淼淼万馀里,扁舟发落晖。沧溟何岁别,白首此时归。寒暑途中变,人烟岭外稀。惊天巨鳌斗,蔽日大鹏飞。雪入行砂屦,云生坐石衣。汉风深习得,休恨本心违。”

    龙兴寺座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布局有照壁、山门(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宝殿、塔院、藏经阁。一进院东西两侧设有碑廊,东院有钟楼、圆通殿和禅堂、鉴真院,二进院西侧有极乐净土院,东北侧有映帻院等。

       牌坊

       位于山门外西侧,毗邻紫阳古街南端和兴善门府城墙,两柱单门冲天式石制牌坊,西面坊额上镌刻“神龙古刹”,东面坊额上镌刻有“贞元风范”。牌坊西侧卧石上刻有“唐鉴真和尚驻锡地、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受戒地、日本茶道发祥地。”牌坊下塑有两求法的僧人,为日僧最澄和弟子义真求法像。

       照壁

       位于府城城墙下,和山门南北相对,单檐硬山顶,上镌刻“法性真如”四字。山门外东侧还建有一座多宝如来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式建筑。从多宝如来殿南侧,有登山台阶,沿台阶可达天宁寺和南山殿塔。

       山门

       山门和天王殿合为一体,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铺顶,出檐深远,平缓而微微上翘。檐下悬挂龙兴寺竖匾,由赵檏初题写。殿前设廊,由六根粗壮的立柱支撑,柱头有单抄单昂五铺作斗栱,斗栱支撑挑檐坊,檐椽之上设有飞椽。

       山门东西两侧山墙内立有两金刚力士,哼哈二将。殿内上悬“清凉法界”横匾,殿内供奉弥勒佛和四天王,殿北侧明间和次间不设门,两梢间为砖墙。明间檐下悬挂“三洲感应”匾额。

       大雄宝殿

       位于高大的月台之上,单檐庑殿顶,绿琉璃瓦剪边,出檐深远而平缓。面阔七间,殿前设廊,由八根通天立柱支撑,明间檐下悬挂赵檏初敬书“大雄宝殿”竖匾,各间普拍枋下悬挂有竹帘,上有印字,从东往西依次为“教宗天台三谛圆融行归极乐净土”。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和卢舍那佛三身佛和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设有碑廊,立有2002年《重兴台州龙兴寺记碑》以及宗泐禅师事迹故事画卷。宗泐,字季潭,别号全室,后世又尊称全室宗泐。元延佑五年(1318年)出生在临海一户周姓人家,8岁时即在临海天宁寺(即今龙兴寺)出家,14岁剃度。二十岁时至杭州净慈寺,师从大欣笑隐,学法数年,“博咨经典,精求义蕴,律论梵藏,备尽厥旨”。大欣禅师圆寂后,宗泐回归临海,居龙兴寺等处修行,道法益盛,声名日隆。后应杭州僧众坚请,出主中天竺万寿永祚寺。明朝初立,朱元璋命各地推举明智高行的僧人,宗泐高居其首。他曾先后住持中天竺寺、径山寺、天界寺等佛门重地,官至僧录司右善世,为当时的佛教领袖。

       洪武十一年(1378),宗泐奉朱元璋旨意出使西域,其间“涉流沙,度葱岭,遍游西天,通诚佛域”,历时五年,往返十四万余程,取得了《庄严宝王》《文殊》《真空名义》等真经宝典。同时还携回了此前亦奉使西域,却因病寂于省合剌国(今斯里兰卡)的高僧觉原慧昙的遗衣。归国后,朱元璋授宗泐僧录司右善世一职,仍住天界寺。为庆法喜,宗泐又奉诏作《赞佛乐章》八曲,成为明代国家佛教法会的献佛歌曲。

       宗泐奉命注释《心经》、《金刚经》、《楞伽经》,颁行天下,促进了佛教诸宗融合会通,对中国佛教影响很大;修建寺院,特别是主持徙建天界寺,成为南京三大寺之一,对明代佛教及南京佛教有重要影响;能诗善书,所著有《全室集》、《全室外集》、《西游集》等,与来复并为明初僧人中诗文最著名者。明代顾起纶撰《国雅品》评之:“福慧僧宗泐。泐公博达古雅,实当代弘秀之宗。高皇帝尝奇之,赐今号。其诗如乘芦涉江,雪浪凌空,步步超脱尘埃。” 

       东院

       位于一进院的东侧,由两进院落组成。一进院西侧依山而建有钟楼,钟楼建在半山之腰的楼台之上,内悬挂一口大钟,2.9米,口径1.9米,仿北京法源寺钟,重约6吨。寺庙钟楼位于最高点,楼台之上真有“手可摘星辰”之感,洪钟一响,震天动地。一进院北侧建有圆通殿,供奉观音菩萨像。

       二进院在南侧,建有禅堂和鉴真堂。

       塔院

       塔院位于大雄宝殿北侧,“千佛塔院”额匾为弘一法师题写。由北侧的二层仿阁楼式建筑藏经阁、极乐净土院、千佛塔和东北侧的映帻院组成。其中千佛塔为元代遗存。

藏经阁
极乐净土院

       千佛塔

       千佛塔是巾山西麓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六面七层,其内中空,净高28.66米,塔身满砌佛像砖1003尊,是临海现存最高大的古塔,也是台州地区现存唯一的元塔。

       据民国喻长霖《台州府志》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曾出土的塔砖,上有唐天宝三载龙兴寺塔砖十字,可以佐证始建年代不应晚于唐天宝三年(744年)。初称千佛保平安塔,后称龙兴寺塔、多宝塔、千佛塔。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塔中曾出土铭文砖一块,刻有元僧淳具《捐建多宝塔发愿文》,砖长0.38米、宽0.19米、厚0.075米,文12行,每行813字不等,共110字,现藏临海市博物馆。发愿文题记为 杭州路灵隐寺僧男淳具,谨抽衣资,建筑第二层宝塔,专为追荐。亡考潘周王三秀才世名行已,妣陈氏元二娘子二位尊魂。倘已生人世,愿增益于报缘;或尚滞冥途,冀超生于净土。次冀亡翁百三宣教潘公、亡婆车氏千二娘子、亡兄亡妹俱沾利益,各遂超升者。大德三年二月日题”。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遭火焚,致使原底层木结构的副阶回廊,塔内二层以上的楼板、搁栅,外檐每层的平座勾栏、木构缠腰,塔顶的刹杆木、相轮铁刹等均成灰烬。1976年时曾作维修,主要把因毁坏而呈不规则状的塔顶改成攒尖顶,1999年,再次对塔进行维修,将塔顶恢复成原状葫芦顶。

      千佛塔座落在三米高的台基之上,塔身六面七级,残高28.66米,经修缮塔顶,现高约30米。塔为砖木混砌楼阁式,其内中空,单壁筒状结构。勒脚边长各面不甚相同,一般为3.06米左右,对角径7.12米,塔内空径1.8米。塔每层设有一壶门,壶门每级错落分布在不同方向的塔面上,可使光线从各级不同方向的壶门透进,塔内变得通透清晰。从第二级开始,每层结构相同,依次收分,除每层一面壶门外,其他面均设一佛龛。

       第一层高4.3米,宽3.34米。东面有壶门,门高2.1,宽0.66米,上端稍似拱券形。各面嵌有四排佛像砖,每排十一块,东面因开有塔门,故每排仅为七块,共计二百四十八块。佛像砖长40厘米、宽19厘米,每砖高浮雕佛像一躯。佛像为阿弥陀佛,身着U形衣,高肉髻,背后有头光,两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之上,均模制而成。第一层无腰檐与平座,唯菱角牙子叠涩三道出跳。

        第二层高4.16米,宽3.12米。塔体各面做有隐出槏柱,分别将塔壁分成三间,明间设壸门或佛龛,壸门做在西面,高1.75米,宽0.565米。其它各面均置高1.26米、宽0.56米、深0.3米的佛龛一个,佛龛内砌有佛像砖八块。转角都作六角倚柱,柱间连以阑额,并与地栿相连。次间每面塔壁则嵌以佛像砖,每间三排,每排四块,另加佛龛中的佛像砖,第二层共计佛像砖一百八十四块。第二层上端做有腰檐与平座,腰檐已毁,仅存原木构件插入的残木和洞孔。平座上用石板做面,并以菱角牙子叠涩出跳。

       第三层高4.17米,结构同二层,其上各层亦相同,并依次收分。这一层的壸门做在东北面,每面次间每间有佛像砖三排,每排三块,另加佛龛内的八块佛像砖,共计有佛像砖一百四十八块。第四层高4.17米,壸门在东南面,次间佛像砖同三层。因佛龛空间缩小,龛内佛像砖减至六块,共计有佛像砖一百三十八块。第五层高4.17米,壸门在西南面,佛像砖的数目同第四层。塔内原有用以承托刹干木的千斤梁,今已毁。第六层高4.17米,壸门在西面,次间每间佛像砖三排,每排二块,加上佛龛内的三块佛像砖,共计有佛像砖八十七块。第七层(包括塔顶残存部分)高3.245米,壸门在西北面,次间每间佛像砖二排,每排二块,加上佛龛内亦各有佛像砖三块,共计佛像砖六十三块。全塔总计佛像一千零三尊,故称之为千佛塔。该塔造型优美,塔身遍布佛像,工艺水平相当之高。各层平座采用石板出跳的建筑手法也很罕见,是中国古塔中的精品。

       在千佛塔西北百余米处的紫阳街南端,有一口古井曰千佛井。井有双栏,俗称双眼井。井壁用阴刻模烧佛像砖砌成,与千佛塔相对相合,一阴一阳,成和衷共济之势。故民间有塔佛上天,井佛入地,建塔在于镇水患之说,同时又含饮水思源,不忘佛恩之意。

       极乐净土院

       位于塔院西侧,是日本传教大师最澄受戒之处。院内有“报恩堂”,供奉有天台宗十祖道邃大师和日本天台宗创始人传教大师最澄塑像。还陈列有度牒、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刊出的十首诗歌。

       堂外北侧竖有一通碑,是日本国天台座主二五五世大僧正渡边惠进于1998年率访华团专程拜谒龙兴寺时所书。石碑正书“传教大师最澄受戒灵跡”,背书“大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八〇五年)三月二日初夜,于此处台州龙兴寺西厢极乐净土院,天台山修禅寺座主道邃大和上授最澄和尚天台菩萨戒灵跡也。”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