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395)------宜阳福昌阁
2022-11-07 17:17:09
标签: 旅游 文化 佛学
神州佛音(395)------宜阳福昌阁
福昌阁,位于河南洛阳市宜阳县城西30公里处的福昌村,距韩城镇西5公里。宜阳,名于春秋战国,古治所在今韩城镇东关村。据《宜阳县志》记载,隋朝在古韩城西八里处建福昌宫,唐高祖武德二年(219年),改宜阳县为福昌县,以福昌为治所(今韩城镇福昌村)。五代后唐改福昌县为福庆县。后宋时又改为福昌县。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福昌县并入寿安县,治所在今宜阳县城附近。金代以后,更名为宜阳县,一直沿用至今。
洛阳日报照片
据福昌阁外碑文载:“隋书地理志云宜阳有福昌宫,唐武德二年更宜阳置福昌县于此,五代及宋治犹存焉,清光绪葵(癸)巳碑刻福昌,故宋邑有阁,盖福昌乃古之通衢,西接秦晋,东连吴楚,地势险峻,风景宜人,为兵家必争之地……”
福昌宫有记载可见始建于隋,曾为行宫,现存建筑重建于明代。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全面修葺,1983年、2002年和2004年陆续重修。民间福昌阁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庆大典,福昌会因春秋时楚太子芈建“福昌阁还愿”而起,豫剧传统剧目《福昌阁还愿》中就有记述,也有可能福昌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
福昌阁下有小型院落“燕堂书斋”,为宋人乐辅国建造。原有殿堂三间,为清代卷棚式建筑,并有厢房四间。墙壁上有十几块古碑刻,其中尚存的《燕堂记》为北宋人富弼撰写,余皆明清两代重修碑记。
富弼,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燕堂记》碑载:“佐著作乐君,宰福昌,筑室署下,走使问名于。余且谒地图以来谒辞为志。按图福昌古宜阳地,战国韩所都西,压秦境二国争胜相,攻取此为兵冲。”“娱燕如此,命名曰燕堂。堂东西五楹,南北五椽,任材之质,不以藻画,自始兴工至毕凡廿日,明道二年冬月记。”书斋建成的时间是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
1060年,苏东坡到任福昌任主簿,曾居住办公于此。清代宋之睿曾写《富彦国、苏子瞻两先生遗迹序》:“福昌旧有县,距宜阳城五十里。宋佐著作乐君宰于此,筑室署下,问名于郑富公,公命名曰燕堂。并为之记。碑在真武观,遗迹犹存。而苏文忠公,年二十五时,曾调此间主薄,事载《东坡年谱》。今其城郭虽废。而两先生之流风余韵,不与时代俱湮。惜无立祠,以妥其灵。望古遐思,景行心切。嘉庆戊寅,睿摄篆韩城,因公过此,略叙始末,并为绝句,以记其事。”
福昌阁座北朝南,建在高30米的台地上,正南与东西两侧皆以石阶120余级直通台顶。台之东西分层收进,共四层,形成一个立体的“坛城”。沿正南石阶东西两侧就山崖砌筑砖洞三十九个,供奉儒释道各路神祗、尊者等。
沿正南石阶而上,第一层依山崖开凿为硬山顶的厅堂,目前做办公使用;第二层东西两侧开凿为砖砌洞龛,依次有城隍洞、玉皇洞、关帝洞、泰山洞、南极仙翁洞、菩萨洞、财神洞、老君洞、鲁班洞、十二老母洞、西佛洞、药王洞等;二层至三层石阶上,高高矗立一通四柱三门八字式的石制牌坊,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铺顶,正脊置有火焰宝珠和螭吻。阑额上置平板枋,承接五朵石制斗栱。明间两柱为蟠龙石柱,楼匾“天一门”,取易经“天一生水”之意。楼匾下枋石雕二龙戏珠,雀替两龙承托。
菩萨洞
三层石阶尽头是二道灵官殿,面阔三间,明间辟门,西次间为砖墙,东次间嵌装2004年《重建二道灵官殿碑记》,殿门砌平于东西山墙,沿东西石阶方可登到顶层。灵官殿为窑洞式建筑,供奉王灵官像,殿内楹联“云烟飘俎豆长新,云光照香炉远播”。三层东西两侧也开凿有砖砌洞龛,依次有鸿钧老祖洞、元始天尊洞、五瘟洞、吕祖洞、华佗洞等。
福昌阁位于顶层中心,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五间,建在长方形月台之上。殿前设廊,明间辟门,次间置窗,梢间与短八字形砖墙相接,廊下立有多通近年重修的功德碑。殿顶飞檐翘起,似凤凰展翅。黄绿琉璃瓦覆顶,正脊正中置宝葫芦,两侧置高大的螭吻,其间布有若干小兽。垂脊上设有垂兽和小兽,戗脊上设有仙人骑凤及四只小兽(未对称设置),檐角各置悬钟,并雕有“四短人”。
柱头、柱间、转角均设有斗栱,一层檐平板枋上也置有精美的彩色斗栱,形制为清代重修所制。阁内供奉北方真武大帝。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福昌阁古刹大会,“福昌会”成为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民俗盛会。大响器和赛神是福昌会的传统表演,清代张守基在《福昌阁赛神记》中记载:“四方之社以次进就……排列若严阵,钲鼓篁聒,铿锵嘡嗒,轰夏雷,卷秋涛,如万马奔腾,千军赴敌。……旗挑旄葆,麾盖数百。遮蔽天日,五光十色,如火如荼……”。
神州佛音(395)------宜阳福昌阁
神州佛音(395)------宜阳福昌阁
福昌阁,位于河南洛阳市宜阳县城西30公里处的福昌村,距韩城镇西5公里。宜阳,名于春秋战国,古治所在今韩城镇东关村。据《宜阳县志》记载,隋朝在古韩城西八里处建福昌宫,唐高祖武德二年(219年),改宜阳县为福昌县,以福昌为治所(今韩城镇福昌村)。五代后唐改福昌县为福庆县。后宋时又改为福昌县。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福昌县并入寿安县,治所在今宜阳县城附近。金代以后,更名为宜阳县,一直沿用至今。
据福昌阁外碑文载:“隋书地理志云宜阳有福昌宫,唐武德二年更宜阳置福昌县于此,五代及宋治犹存焉,清光绪葵(癸)巳碑刻福昌,故宋邑有阁,盖福昌乃古之通衢,西接秦晋,东连吴楚,地势险峻,风景宜人,为兵家必争之地……”
福昌宫有记载可见始建于隋,曾为行宫,现存建筑重建于明代。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全面修葺,1983年、2002年和2004年陆续重修。民间福昌阁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庆大典,福昌会因春秋时楚太子芈建“福昌阁还愿”而起,豫剧传统剧目《福昌阁还愿》中就有记述,也有可能福昌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
福昌阁下有小型院落“燕堂书斋”,为宋人乐辅国建造。原有殿堂三间,为清代卷棚式建筑,并有厢房四间。墙壁上有十几块古碑刻,其中尚存的《燕堂记》为北宋人富弼撰写,余皆明清两代重修碑记。
富弼,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燕堂记》碑载:“佐著作乐君,宰福昌,筑室署下,走使问名于。余且谒地图以来谒辞为志。按图福昌古宜阳地,战国韩所都西,压秦境二国争胜相,攻取此为兵冲。”“娱燕如此,命名曰燕堂。堂东西五楹,南北五椽,任材之质,不以藻画,自始兴工至毕凡廿日,明道二年冬月记。”书斋建成的时间是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
1060年,苏东坡到任福昌任主簿,曾居住办公于此。清代宋之睿曾写《富彦国、苏子瞻两先生遗迹序》:“福昌旧有县,距宜阳城五十里。宋佐著作乐君宰于此,筑室署下,问名于郑富公,公命名曰燕堂。并为之记。碑在真武观,遗迹犹存。而苏文忠公,年二十五时,曾调此间主薄,事载《东坡年谱》。今其城郭虽废。而两先生之流风余韵,不与时代俱湮。惜无立祠,以妥其灵。望古遐思,景行心切。嘉庆戊寅,睿摄篆韩城,因公过此,略叙始末,并为绝句,以记其事。”
福昌阁座北朝南,建在高30米的台地上,正南与东西两侧皆以石阶120余级直通台顶。台之东西分层收进,共四层,形成一个立体的“坛城”。沿正南石阶东西两侧就山崖砌筑砖洞三十九个,供奉儒释道各路神祗、尊者等。
沿正南石阶而上,第一层依山崖开凿为硬山顶的厅堂,目前做办公使用;第二层东西两侧开凿为砖砌洞龛,依次有城隍洞、玉皇洞、关帝洞、泰山洞、南极仙翁洞、菩萨洞、财神洞、老君洞、鲁班洞、十二老母洞、西佛洞、药王洞等;二层至三层石阶上,高高矗立一通四柱三门八字式的石制牌坊,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铺顶,正脊置有火焰宝珠和螭吻。阑额上置平板枋,承接五朵石制斗栱。明间两柱为蟠龙石柱,楼匾“天一门”,取易经“天一生水”之意。楼匾下枋石雕二龙戏珠,雀替两龙承托。
三层石阶尽头是二道灵官殿,面阔三间,明间辟门,西次间为砖墙,东次间嵌装2004年《重建二道灵官殿碑记》,殿门砌平于东西山墙,沿东西石阶方可登到顶层。灵官殿为窑洞式建筑,供奉王灵官像,殿内楹联“云烟飘俎豆长新,云光照香炉远播”。三层东西两侧也开凿有砖砌洞龛,依次有鸿钧老祖洞、元始天尊洞、五瘟洞、吕祖洞、华佗洞等。
福昌阁位于顶层中心,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五间,建在长方形月台之上。殿前设廊,明间辟门,次间置窗,梢间与短八字形砖墙相接,廊下立有多通近年重修的功德碑。殿顶飞檐翘起,似凤凰展翅。黄绿琉璃瓦覆顶,正脊正中置宝葫芦,两侧置高大的螭吻,其间布有若干小兽。垂脊上设有垂兽和小兽,戗脊上设有仙人骑凤及四只小兽(未对称设置),檐角各置悬钟,并雕有“四短人”。
柱头、柱间、转角均设有斗栱,一层檐平板枋上也置有精美的彩色斗栱,形制为清代重修所制。阁内供奉北方真武大帝。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福昌阁古刹大会,“福昌会”成为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民俗盛会。大响器和赛神是福昌会的传统表演,清代张守基在《福昌阁赛神记》中记载:“四方之社以次进就……排列若严阵,钲鼓篁聒,铿锵嘡嗒,轰夏雷,卷秋涛,如万马奔腾,千军赴敌。……旗挑旄葆,麾盖数百。遮蔽天日,五光十色,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