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394)------宜阳灵山寺
灵山寺,位于洛阳市西南40公里,宜阳县城西7.5公里处的洛河南岸灵山北麓,寺庙座南朝北,背依山崖,面朝洛河。据寺内民国二十五年阿弥陀佛圣诞日所刻《河南宜阳灵山寺游记》载:“宜阳多山水,其西连山十五里有山苍然独秀冠于群峰者灵山也。相传周灵王葬于此,故名灵山。山形如凤凰展翅,又名凤凰山。……寺因山而名曰灵山,又名报忠。未许创于何代,仅有明清重修碑记。”
《河南宜阳灵山寺游记》
灵山寺,又名报忠寺、报恩寺,也名凤凰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宜阳县志》和现存碑刻记载“灵山寺扩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司马光有《灵山寺流泉》“去寺犹一里,隔林闻水声。”,《灵山寺》“……寺僧引我观泉源,堂东周回百步宽。碧玻璃色湛无底,想象必有虬龙蟠。泉南高山名凤翅,宛转抱泉张远势。……”可知,寺庙至少在宋真宗年代就已经存在。而据有些作者推断,寺庙可能在唐武周时期已经存在,公元696年,武则天巡游锦屏山题写“锦屏奇观”,随后在灵山写下“奇柏千年秀,怪树万年芳”,又在灵山寺前岩壁上雕凿了30余尊露天佛像。晚唐著名诗人许浑(791-858年),曾写《题灵山寺行坚师》:“西岩一径不通樵,八十持杖未觉遥。龙在石潭闻夜雨,雁移沙渚见秋潮。经函露湿文多暗,香印风吹字半消。应笑东归又南云,越山无路水迢迢。“这可能是对灵山寺的最早记录了。
灵山寺在灵山,亦名凤凰山北麓。凤凰山,海拔500米,翠柏满山,其中尤以灵山鸟柏为名,因为柏树的刨面纹理很像鸟的形象而得名。据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何其智《翳然亭记》云:“山之取象曰凤凰山,诸峰耸碧左右,两翼翩翩,势欲飞也。伸颈,饮洛河之流;举目,睇邙山之胜,中创梵宇,伏于其背,衲子云礽,传自盛唐。紫崖仙洞罗列在前,秦松汉柏荷插在后。顾不奇且古欤?尤可奇者,梵宫之侧有凤凰泉焉,……稽至丁酉(万历二十五年),始捐资鸠工鼎建焉。视前制颇蔚矣。复于梵左造凤仪一轩,凿以鱼池,环以青篁,引泉水襟绕,灵山胜概益增,锦屏且拱而揖之矣。维时士庶幸其改观也,咸谓予宜纪其颠末,敢不辞谫昧僭,题曰:翳然亭,取水木交翠之义也,目志年月云尔。”可见,凤凰山之势,梵宇传自盛唐,当时建有翳然亭,今已不存。
灵山所在之势也和灵鹫山相似,清雍正年间灵山寺中也性慈和尚圆寂时曾作偈云:“鹫岭传法教外传,慈氏垂示利人于。了得斯义空望家,妙性圆明绝遮拦。……“
灵山寺内遗存有明代以来的碑碣石刻五十七块,其中明代的八块。现存最早的碑石是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的《重修报忠寺碑》。据寺庙内遗存碑刻记载,金大定三年(1167年),灵山寺重建。明正统四年(1439年),灵山寺被重修。明景泰六年(1455年),灵山寺住持僧云祥大师主办重修灵山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寺院内四面七级浮屠(石塔)建成。此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三十二年(1553年)、明万历十年(1582年)均有不同规模的重修。清顺治、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也多次重修。1993年2月,灵山寺竖立“灵山修葺纪念碑”。
灵山寺座南朝北,建筑规模宏大,分为新寺和老寺。老寺沿北南中轴线呈对称分布,沿中轴线依次为老山门、天王殿、玉佛殿、七级浮屠石塔、万善桥、大雄宝殿、丈室和藏经阁。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地藏殿、观音殿和客堂、伽蓝殿和祖师殿、佛母洞等;老寺东侧有凤凰泉、老母洞,新建的三面观音像,南侧有十三级佛塔。新寺以华严殿为中心,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华严殿和凌霄宝殿。东西两侧分布阅藏殿和卧佛殿、僧人院和龙王殿。寺院南侧有塔林。
牌楼和送子观音圣像
牌楼位于灵山景区北面入口处,为三门四柱七顶木牌楼,采用的是古代等级最高的和玺彩画,上书“灵山圣境”,为艺术大师“欧阳中石”所书。牌楼后伫立一尊高大的送子观音圣像,通高69.9米,底座分三层,第一层高8米,第二层和第三层分别高4.7米。身高39米,背光5米,莲花宝座高6.6米。
老寺
老山门
山门为阁楼式建筑,重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下部为砖筑平台,高四米,中辟门洞,为寺院的北大门,门洞上嵌有一长方形石质匾额,刻有赵檏初题“灵山寺”。门洞两旁各蹲一威武的石雕狮子。
雨时行
上部为单檐歇山顶式阁楼,原供祀伽蓝菩萨,今已不存。阁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墙体为砖砌,素面。正(北)面明间辟门,装四扇门,两次间无门窗。正面檐柱四根,明间二根外露;柱头皆置斗拱,明间另有两个补间铺作,两次间各置一补间铺作。明间门额“慈悲阁“。背(南)面明间开门,安二扇板门,两次间无门窗。明间门额挂恒匾,上书“雨时行”三字,上款书“大清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谷旦”,下款书“铺湾合村敬”。屋顶为灰色筒瓦覆顶,黄绿琉璃瓦剪边,正脊正中内置一驮宝瓶狮子,背上插一万字铁饰。两端安放鸱吻,背上插剑,正脊、垂脊、戗脊上皆饰小兽。
天王殿
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修,1981年落架大修。该殿为硬山顶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缘,建在高0.2米的直壁台基之上。北面明间辟门,次间、梢间无门窗,墙体皆用青砖垒砌。檐下悬挂匾额,上书“天王殿”。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像,正中供奉弥勒佛坐像。
天王殿前檐东端竖有一碑,正中竖写“灵山寺”三个大宇,上款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元月建”,碑阴书写功德主姓名。
玉佛殿
又名中佛殿、大悲阁,为金代建筑,因供奉缅甸玉佛而易名为玉佛殿。殿内奉祀有1992年由缅甸迎来的“横三世佛“玉佛雕像。释迦牟尼佛居中,结跏趺坐,高1.5米;左侧为药师佛,手托药钵,高1米,右侧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高1米。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方形,建于月台之上,单檐歇山顶式建筑。上覆黄色绿剪边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殿堂式建筑,上有宝葫芦。两端放置鸱吻,各脊上均置有垂兽,戗兽和走兽。
玉佛殿檐柱有升起,四角出檐深远,且微微翘起。檐下置单杪单昂四铺作斗栱,当心间置补间斗栱二朵,次间各置一朵。铺作形制为清代重修所制,殿内梁架等形制则为金代遗存。内部为彻上露明造,其中梁架均为草袱造,同时使用减柱造手法,使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梁架为四椽袱对后乳袱用三柱,金柱上设普拍枋、大坐斗与二升栱,上层柱插入大坐斗中,为典型的插柱造结构,保留了该殿的早期形制。
北面明间仅开一门,两次间分别安一直棂方窗。明间门额上悬挂横匾“玉佛殿“。背面(南面)明间开门,两次间都是青砖墙体,西次间槛墙内嵌刻“南无阿弥陀佛”碑一通;东次间槛墙中嵌刻“河南宜阳灵山寺游记”(民国二十五年)碑一通。明间门额上悬挂“法海津宜”四字横匾。檐下楹联“静听夜半钟声,声声唤醒主人梦;试看庭前月色,色金彰古佛心。”南面供奉韦陀菩萨像。
殿前银杏树,身粗3 围,高约35 米,枝繁叶茂,树龄已逾1300年。殿前西侧竖有三通碑,《灵山报忠寺金塑地藏准提记》(乾隆五十五年立),《灵山寺修葺纪今碑》两块碑(1993年立)。东侧有两块碑,《大悲阁金妆神像碑》(道光十八年立),《金妆灵山寺大悲阁观音木像全身碑记》。
《灵山报忠寺金塑地藏准提记》(乾隆五十五年立)
两侧厢房
玉佛殿两侧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建筑。西侧的厢房为“法物流通处”,东侧为地藏殿,内奉祀地藏菩萨及道明法师、闵公长者。
七级浮屠石塔
位于万善桥北面,高约七米,为七级四面石制佛塔,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孟夏月如来降生之次日(即农历四月初九日)建造。塔基为近似六边形石基,塔基上第一层为四面雕佛龛,龛内造四罗汉像,合计十六罗汉;往上为二层仰莲式莲花座,承接四面佛龛,南北两面各凿一龛,龛内为一佛二菩萨像,其余两面刻塔铭;其上为四坡状屋面形佛座,承接四面开龛式方柱形佛龛,每面刻一佛;再上为圆盘形佛座,雕有云纹或花草纹,承接四面开龛式方柱形佛龛,每面刻一佛;最上端为四面三角形塔顶。全塔共刻有佛菩萨、罗汉像三十尊,塔的中腰镶嵌有二块石碑。其中东边刻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字样。文末署写建塔时间“成化十七年(1481年)孟夏月如来降生之次日。文中所列名单有功德主于福山(于居士)等四人,施主有乔新等数十人。最后署名有宜阳县知事顾达,训导曹纯、典史刘瑄,与旧县志所载基本一致。文中还有如下偈语:不此生龟强脱筒,七级塔建梵王宫。巧当殿外孤峰秀,实立山心一柱雄。怪在妆成金色像,大锥镌破大虚空。凭谁捉住于居士,胁下还拳问祖风。
石塔东西两侧立有两通古碑,一为《灵山寺重修中佛殿碑文》(康熙五十四年立),一为《重修大雄殿法像石汜》(道光七年立)。
《重修大雄殿法像石汜》(道光七年立)
《灵山寺重修中佛殿碑文》(康熙五十四年立)
万善桥
位于玉佛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南北中轴线上,七级浮屠石塔南侧。桥南北跨于东西呈长方形的水池上,桥南、北踏道均为四级青砖砌成,南面踏道直通大雄宝殿月台。踏道东西两侧均围有栏杆,柱头雕刻云纹,栏板雕二龙戏牡丹、莲花等图案。万善桥东西两侧各有四通古碑。西侧立有《创建千佛殿记》、《重修碑记》(顺治七年立)、《重修灵山报忠寺大殿记》(道光二十三年立),东侧立有遗存最早的《重修报忠寺碑》(明景泰六年立)、《金妆大殿佛像碑》、《灵山古报忠寺碑》(嘉庆元年立),另有两通,风化严重。
遗存最早的《重修报忠寺碑》(明景泰六年立)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万善桥南,月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庑殿顶结构建筑。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于明嘉靖年间,1979年落架大修。
殿顶灰筒瓦和黄色琉璃瓦覆顶,绿色琉璃瓦剪边。正脊中央置一狮子驮宝葫芦,下有长方形佛龛,雕有坐佛。两端饰吻,背上插剑,正脊及四斜脊皆饰有脊兽和小兽。
北面(正面)明间、两次间均立有檐柱,皆开四扇格扇门,两梢间无门窗。明间门额上悬挂一横匾“大雄宝殿,为赵檏初题。殿墙檐柱上皆置阑额、普柏枋和斗拱,斗栱形制应为清代重修时所制。殿内梁架为六椽袱草袱造,唯后槽设二金柱承托平槫,后世又于当心间六椽袱下添设金柱增强稳固性,其余形制与玉佛殿类似。
殿内供奉“三身佛”,共五尊造像,皆为明代彩塑,堪为精品。中为毗卢遮那佛,高约5米,两侧为释迦牟尼佛和卢舍那佛,分别为法身、化身和报身。毗卢遮那佛两侧为两胁侍菩萨,高2.2米。
毗卢遮那佛
大殿前檐下立有五通碑,从西而东依次为《青天汪太老爷断明本山香火地亩栽界存案碑记》(乾隆二十四年立),《宜阳县贴准灵山寺复归十带管籍碑记》(嘉靖四十五年立)、《报忠寺重修妆贴圣像碑记》(万历十年立),《河南府新宜二县各里人士碑》(康熙二十六年立)和《重修灵山寺碑》(嘉庆十四年立)。
《青天汪太老爷断明本山香火地亩栽界存案碑记》(乾隆二十四年立)
《宜阳县贴准灵山寺复归十带管籍碑记》(嘉靖四十五年立)
《报忠寺重修妆贴圣像碑记》(万历十年立)
《河南府新宜二县各里人士碑》(康熙二十六年立)
《重修灵山寺碑》(嘉庆十四年立)
两侧厢房
大雄殿两侧的厢房,东面为观音殿和伽蓝殿,西面为祖师殿和客堂。
砖墙碑廊
大雄宝殿与藏经楼之间建有砖墙,中间辟门,将整座寺院隔为前后两院。墙上镶砌了二十八幅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诗文碑刻,多为游灵山寺所感而作。其中有民国总统碑1块(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明尚书碑3块,兵部尚书王邦瑞2块、吏部尚书李文1块,省长碑8块,县级碑13块,其余为名士所写。其中明代河南府(今洛阳)府尹叶秉敬撰文并书丹的行草八幅《灵山酌水赋》最为称道。
叶秉敬撰文并书丹的行草八幅《灵山酌水赋》
《灵山酌水赋》
康熙丁已关西杨《游灵山报忠寺记》
藏经楼
位于砖墙碑廊南院的正南,原名千佛殿,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藏经楼为硬山式两层建筑,上为藏经室,下为丈室。
藏经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坡出檐,用四根檐柱支撑上层楼板。底层明间开门,两次间和两梢间均安方窗一个。西次间槛墙上嵌刻《重修千佛阁募捐功德碑记》一通,东次间槛墙上嵌刻《都察院……》碑一通。
底层两梢间各设一木楼梯,向上可登二楼。藏经楼东西两侧各建硬山式二层楼一座,面阔三间,皆为寮房。
凤凰泉
老寺东侧有泉名凤凰泉,亦名灵泉、悬泉、玄潭。常年水源充沛,甘冽清澈,流入寺庙北侧的放生池。泉旁原有凤凰亭,明弘治时邑人李文有《重修凤凰亭记》,后易名为息机轩、翳然亭,现已不存。泉水之甘冽,叶秉敬曾在《灵山酌水赋》云:“跻山之巅,清清僧舍,曲曲流泉,循泉而步径,穷其源最高之处,玄潭在焉。斯时也,众君酌酒,叶子酌水,惟水之寒,冰雪我齿,烹以丹炉,味过醪醴,桂雨松风,鼓吹我耳,笑谓诸君曰:我之所饮者,既济之水也,有能饮天一之水者乎?仆愿观其长技。于是登封傅令自称生平,溽暑之中,饮水三十余碗而未已。“
凤凰泉北侧新建了三面观音像,南侧则修建了十三级砖砌密檐式仿宋佛塔。
古塔群
古塔群位于灵山寺东南山坡上,计有寺僧砖石墓塔二十二座,塔高2.5米至5米,多为平面方形柱体和六角形柱体形制,为二层至三层叠涩出檐,塔顶多饰有宝珠,塔身中层嵌刻碑石,记载塔主的生平。其中最古老的是宝公峰寿塔。其余有清雍正年间的中也性慈和尚及雪航明闻和尚之寿塔,乾隆年间的昆月、朗耀、心蕊、电然诸禅师寿塔,嘉庆年间的月繁、瑞林大师之塔,道光年间的兴如、晓章禅师之塔,咸丰年间的宣化禅师塔,以及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月立的文兴儒公禅师寿塔等。一九九七年春,在原塔群北端分别为心空大师和良卿大师建造了寿塔。
据寺内碑刻记载:“创始僧人是憨休老祖,接踵有海晏老祖,自此泯泯无闻。其间虽有朗耀、朗然禅师接法,但未传法,迄今垂二百余年矣在﹗”自清代雍正三年(1752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相继有临济正宗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世传承。自同治十一年儒公禅师圆寂后一度不详,清末,该寺不见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前后,有心空和尚在灵山寺传戒,重兴佛法。
《宋高僧传》中宗渊大师(897—980)在柏阁山(即灵山)居之,以求其志。终日持诵《普门品》,留有遗著《洛西集》。道光年间灵山寺晓章禅师塔留有铭文两首,其中之一:“色相空空忆当年,昔时妙法此时传。蒲团性定三更月,锡杖屠执半壁天。鹫岭苍茫人在否,山川冷落事渺然。凤凰泉上牛眼处,塔自孤高影自园。”
神州佛音(394)------宜阳灵山寺
神州佛音(394)------宜阳灵山寺
灵山寺,位于洛阳市西南40公里,宜阳县城西7.5公里处的洛河南岸灵山北麓,寺庙座南朝北,背依山崖,面朝洛河。据寺内民国二十五年阿弥陀佛圣诞日所刻《河南宜阳灵山寺游记》载:“宜阳多山水,其西连山十五里有山苍然独秀冠于群峰者灵山也。相传周灵王葬于此,故名灵山。山形如凤凰展翅,又名凤凰山。……寺因山而名曰灵山,又名报忠。未许创于何代,仅有明清重修碑记。”
灵山寺,又名报忠寺、报恩寺,也名凤凰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宜阳县志》和现存碑刻记载“灵山寺扩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司马光有《灵山寺流泉》“去寺犹一里,隔林闻水声。”,《灵山寺》“……寺僧引我观泉源,堂东周回百步宽。碧玻璃色湛无底,想象必有虬龙蟠。泉南高山名凤翅,宛转抱泉张远势。……”可知,寺庙至少在宋真宗年代就已经存在。而据有些作者推断,寺庙可能在唐武周时期已经存在,公元696年,武则天巡游锦屏山题写“锦屏奇观”,随后在灵山写下“奇柏千年秀,怪树万年芳”,又在灵山寺前岩壁上雕凿了30余尊露天佛像。晚唐著名诗人许浑(791-858年),曾写《题灵山寺行坚师》:“西岩一径不通樵,八十持杖未觉遥。龙在石潭闻夜雨,雁移沙渚见秋潮。经函露湿文多暗,香印风吹字半消。应笑东归又南云,越山无路水迢迢。“这可能是对灵山寺的最早记录了。
灵山寺在灵山,亦名凤凰山北麓。凤凰山,海拔500米,翠柏满山,其中尤以灵山鸟柏为名,因为柏树的刨面纹理很像鸟的形象而得名。据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何其智《翳然亭记》云:“山之取象曰凤凰山,诸峰耸碧左右,两翼翩翩,势欲飞也。伸颈,饮洛河之流;举目,睇邙山之胜,中创梵宇,伏于其背,衲子云礽,传自盛唐。紫崖仙洞罗列在前,秦松汉柏荷插在后。顾不奇且古欤?尤可奇者,梵宫之侧有凤凰泉焉,……稽至丁酉(万历二十五年),始捐资鸠工鼎建焉。视前制颇蔚矣。复于梵左造凤仪一轩,凿以鱼池,环以青篁,引泉水襟绕,灵山胜概益增,锦屏且拱而揖之矣。维时士庶幸其改观也,咸谓予宜纪其颠末,敢不辞谫昧僭,题曰:翳然亭,取水木交翠之义也,目志年月云尔。”可见,凤凰山之势,梵宇传自盛唐,当时建有翳然亭,今已不存。
灵山所在之势也和灵鹫山相似,清雍正年间灵山寺中也性慈和尚圆寂时曾作偈云:“鹫岭传法教外传,慈氏垂示利人于。了得斯义空望家,妙性圆明绝遮拦。……“
灵山寺内遗存有明代以来的碑碣石刻五十七块,其中明代的八块。现存最早的碑石是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的《重修报忠寺碑》。据寺庙内遗存碑刻记载,金大定三年(1167年),灵山寺重建。明正统四年(1439年),灵山寺被重修。明景泰六年(1455年),灵山寺住持僧云祥大师主办重修灵山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寺院内四面七级浮屠(石塔)建成。此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三十二年(1553年)、明万历十年(1582年)均有不同规模的重修。清顺治、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也多次重修。1993年2月,灵山寺竖立“灵山修葺纪念碑”。
灵山寺座南朝北,建筑规模宏大,分为新寺和老寺。老寺沿北南中轴线呈对称分布,沿中轴线依次为老山门、天王殿、玉佛殿、七级浮屠石塔、万善桥、大雄宝殿、丈室和藏经阁。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地藏殿、观音殿和客堂、伽蓝殿和祖师殿、佛母洞等;老寺东侧有凤凰泉、老母洞,新建的三面观音像,南侧有十三级佛塔。新寺以华严殿为中心,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华严殿和凌霄宝殿。东西两侧分布阅藏殿和卧佛殿、僧人院和龙王殿。寺院南侧有塔林。
牌楼和送子观音圣像
牌楼位于灵山景区北面入口处,为三门四柱七顶木牌楼,采用的是古代等级最高的和玺彩画,上书“灵山圣境”,为艺术大师“欧阳中石”所书。牌楼后伫立一尊高大的送子观音圣像,通高69.9米,底座分三层,第一层高8米,第二层和第三层分别高4.7米。身高39米,背光5米,莲花宝座高6.6米。
老寺
老山门
山门为阁楼式建筑,重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下部为砖筑平台,高四米,中辟门洞,为寺院的北大门,门洞上嵌有一长方形石质匾额,刻有赵檏初题“灵山寺”。门洞两旁各蹲一威武的石雕狮子。
上部为单檐歇山顶式阁楼,原供祀伽蓝菩萨,今已不存。阁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墙体为砖砌,素面。正(北)面明间辟门,装四扇门,两次间无门窗。正面檐柱四根,明间二根外露;柱头皆置斗拱,明间另有两个补间铺作,两次间各置一补间铺作。明间门额“慈悲阁“。背(南)面明间开门,安二扇板门,两次间无门窗。明间门额挂恒匾,上书“雨时行”三字,上款书“大清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谷旦”,下款书“铺湾合村敬”。屋顶为灰色筒瓦覆顶,黄绿琉璃瓦剪边,正脊正中内置一驮宝瓶狮子,背上插一万字铁饰。两端安放鸱吻,背上插剑,正脊、垂脊、戗脊上皆饰小兽。
天王殿
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修,1981年落架大修。该殿为硬山顶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缘,建在高0.2米的直壁台基之上。北面明间辟门,次间、梢间无门窗,墙体皆用青砖垒砌。檐下悬挂匾额,上书“天王殿”。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像,正中供奉弥勒佛坐像。
天王殿前檐东端竖有一碑,正中竖写“灵山寺”三个大宇,上款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元月建”,碑阴书写功德主姓名。
玉佛殿
又名中佛殿、大悲阁,为金代建筑,因供奉缅甸玉佛而易名为玉佛殿。殿内奉祀有1992年由缅甸迎来的“横三世佛“玉佛雕像。释迦牟尼佛居中,结跏趺坐,高1.5米;左侧为药师佛,手托药钵,高1米,右侧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高1米。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方形,建于月台之上,单檐歇山顶式建筑。上覆黄色绿剪边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殿堂式建筑,上有宝葫芦。两端放置鸱吻,各脊上均置有垂兽,戗兽和走兽。
玉佛殿檐柱有升起,四角出檐深远,且微微翘起。檐下置单杪单昂四铺作斗栱,当心间置补间斗栱二朵,次间各置一朵。铺作形制为清代重修所制,殿内梁架等形制则为金代遗存。内部为彻上露明造,其中梁架均为草袱造,同时使用减柱造手法,使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梁架为四椽袱对后乳袱用三柱,金柱上设普拍枋、大坐斗与二升栱,上层柱插入大坐斗中,为典型的插柱造结构,保留了该殿的早期形制。
北面明间仅开一门,两次间分别安一直棂方窗。明间门额上悬挂横匾“玉佛殿“。背面(南面)明间开门,两次间都是青砖墙体,西次间槛墙内嵌刻“南无阿弥陀佛”碑一通;东次间槛墙中嵌刻“河南宜阳灵山寺游记”(民国二十五年)碑一通。明间门额上悬挂“法海津宜”四字横匾。檐下楹联“静听夜半钟声,声声唤醒主人梦;试看庭前月色,色金彰古佛心。”南面供奉韦陀菩萨像。
殿前银杏树,身粗3 围,高约35 米,枝繁叶茂,树龄已逾1300年。殿前西侧竖有三通碑,《灵山报忠寺金塑地藏准提记》(乾隆五十五年立),《灵山寺修葺纪今碑》两块碑(1993年立)。东侧有两块碑,《大悲阁金妆神像碑》(道光十八年立),《金妆灵山寺大悲阁观音木像全身碑记》。
两侧厢房
玉佛殿两侧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建筑。西侧的厢房为“法物流通处”,东侧为地藏殿,内奉祀地藏菩萨及道明法师、闵公长者。
七级浮屠石塔
位于万善桥北面,高约七米,为七级四面石制佛塔,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孟夏月如来降生之次日(即农历四月初九日)建造。塔基为近似六边形石基,塔基上第一层为四面雕佛龛,龛内造四罗汉像,合计十六罗汉;往上为二层仰莲式莲花座,承接四面佛龛,南北两面各凿一龛,龛内为一佛二菩萨像,其余两面刻塔铭;其上为四坡状屋面形佛座,承接四面开龛式方柱形佛龛,每面刻一佛;再上为圆盘形佛座,雕有云纹或花草纹,承接四面开龛式方柱形佛龛,每面刻一佛;最上端为四面三角形塔顶。全塔共刻有佛菩萨、罗汉像三十尊,塔的中腰镶嵌有二块石碑。其中东边刻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字样。文末署写建塔时间“成化十七年(1481年)孟夏月如来降生之次日。文中所列名单有功德主于福山(于居士)等四人,施主有乔新等数十人。最后署名有宜阳县知事顾达,训导曹纯、典史刘瑄,与旧县志所载基本一致。文中还有如下偈语:不此生龟强脱筒,七级塔建梵王宫。巧当殿外孤峰秀,实立山心一柱雄。怪在妆成金色像,大锥镌破大虚空。凭谁捉住于居士,胁下还拳问祖风。
石塔东西两侧立有两通古碑,一为《灵山寺重修中佛殿碑文》(康熙五十四年立),一为《重修大雄殿法像石汜》(道光七年立)。
万善桥
位于玉佛殿和大雄宝殿之间南北中轴线上,七级浮屠石塔南侧。桥南北跨于东西呈长方形的水池上,桥南、北踏道均为四级青砖砌成,南面踏道直通大雄宝殿月台。踏道东西两侧均围有栏杆,柱头雕刻云纹,栏板雕二龙戏牡丹、莲花等图案。万善桥东西两侧各有四通古碑。西侧立有《创建千佛殿记》、《重修碑记》(顺治七年立)、《重修灵山报忠寺大殿记》(道光二十三年立),东侧立有遗存最早的《重修报忠寺碑》(明景泰六年立)、《金妆大殿佛像碑》、《灵山古报忠寺碑》(嘉庆元年立),另有两通,风化严重。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万善桥南,月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庑殿顶结构建筑。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于明嘉靖年间,1979年落架大修。
殿顶灰筒瓦和黄色琉璃瓦覆顶,绿色琉璃瓦剪边。正脊中央置一狮子驮宝葫芦,下有长方形佛龛,雕有坐佛。两端饰吻,背上插剑,正脊及四斜脊皆饰有脊兽和小兽。
北面(正面)明间、两次间均立有檐柱,皆开四扇格扇门,两梢间无门窗。明间门额上悬挂一横匾“大雄宝殿,为赵檏初题。殿墙檐柱上皆置阑额、普柏枋和斗拱,斗栱形制应为清代重修时所制。殿内梁架为六椽袱草袱造,唯后槽设二金柱承托平槫,后世又于当心间六椽袱下添设金柱增强稳固性,其余形制与玉佛殿类似。
殿内供奉“三身佛”,共五尊造像,皆为明代彩塑,堪为精品。中为毗卢遮那佛,高约5米,两侧为释迦牟尼佛和卢舍那佛,分别为法身、化身和报身。毗卢遮那佛两侧为两胁侍菩萨,高2.2米。
大殿前檐下立有五通碑,从西而东依次为《青天汪太老爷断明本山香火地亩栽界存案碑记》(乾隆二十四年立),《宜阳县贴准灵山寺复归十带管籍碑记》(嘉靖四十五年立)、《报忠寺重修妆贴圣像碑记》(万历十年立),《河南府新宜二县各里人士碑》(康熙二十六年立)和《重修灵山寺碑》(嘉庆十四年立)。
两侧厢房
大雄殿两侧的厢房,东面为观音殿和伽蓝殿,西面为祖师殿和客堂。
砖墙碑廊
大雄宝殿与藏经楼之间建有砖墙,中间辟门,将整座寺院隔为前后两院。墙上镶砌了二十八幅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诗文碑刻,多为游灵山寺所感而作。其中有民国总统碑1块(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明尚书碑3块,兵部尚书王邦瑞2块、吏部尚书李文1块,省长碑8块,县级碑13块,其余为名士所写。其中明代河南府(今洛阳)府尹叶秉敬撰文并书丹的行草八幅《灵山酌水赋》最为称道。
藏经楼
位于砖墙碑廊南院的正南,原名千佛殿,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藏经楼为硬山式两层建筑,上为藏经室,下为丈室。
藏经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坡出檐,用四根檐柱支撑上层楼板。底层明间开门,两次间和两梢间均安方窗一个。西次间槛墙上嵌刻《重修千佛阁募捐功德碑记》一通,东次间槛墙上嵌刻《都察院……》碑一通。
底层两梢间各设一木楼梯,向上可登二楼。藏经楼东西两侧各建硬山式二层楼一座,面阔三间,皆为寮房。
凤凰泉
老寺东侧有泉名凤凰泉,亦名灵泉、悬泉、玄潭。常年水源充沛,甘冽清澈,流入寺庙北侧的放生池。泉旁原有凤凰亭,明弘治时邑人李文有《重修凤凰亭记》,后易名为息机轩、翳然亭,现已不存。泉水之甘冽,叶秉敬曾在《灵山酌水赋》云:“跻山之巅,清清僧舍,曲曲流泉,循泉而步径,穷其源最高之处,玄潭在焉。斯时也,众君酌酒,叶子酌水,惟水之寒,冰雪我齿,烹以丹炉,味过醪醴,桂雨松风,鼓吹我耳,笑谓诸君曰:我之所饮者,既济之水也,有能饮天一之水者乎?仆愿观其长技。于是登封傅令自称生平,溽暑之中,饮水三十余碗而未已。“
凤凰泉北侧新建了三面观音像,南侧则修建了十三级砖砌密檐式仿宋佛塔。
古塔群
古塔群位于灵山寺东南山坡上,计有寺僧砖石墓塔二十二座,塔高2.5米至5米,多为平面方形柱体和六角形柱体形制,为二层至三层叠涩出檐,塔顶多饰有宝珠,塔身中层嵌刻碑石,记载塔主的生平。其中最古老的是宝公峰寿塔。其余有清雍正年间的中也性慈和尚及雪航明闻和尚之寿塔,乾隆年间的昆月、朗耀、心蕊、电然诸禅师寿塔,嘉庆年间的月繁、瑞林大师之塔,道光年间的兴如、晓章禅师之塔,咸丰年间的宣化禅师塔,以及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月立的文兴儒公禅师寿塔等。一九九七年春,在原塔群北端分别为心空大师和良卿大师建造了寿塔。
据寺内碑刻记载:“创始僧人是憨休老祖,接踵有海晏老祖,自此泯泯无闻。其间虽有朗耀、朗然禅师接法,但未传法,迄今垂二百余年矣在﹗”自清代雍正三年(1752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相继有临济正宗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世传承。自同治十一年儒公禅师圆寂后一度不详,清末,该寺不见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前后,有心空和尚在灵山寺传戒,重兴佛法。
《宋高僧传》中宗渊大师(897—980)在柏阁山(即灵山)居之,以求其志。终日持诵《普门品》,留有遗著《洛西集》。道光年间灵山寺晓章禅师塔留有铭文两首,其中之一:“色相空空忆当年,昔时妙法此时传。蒲团性定三更月,锡杖屠执半壁天。鹫岭苍茫人在否,山川冷落事渺然。凤凰泉上牛眼处,塔自孤高影自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