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393)------洛阳周公庙

2022-11-01 21:45:18
标签: 旅游 佛学 文化

                         神州佛音(393------洛阳周公庙

       周公庙,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定鼎路东侧,北靠周公路,南至五贤街,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东侧,占地面积50亩,计三万五千余平方米。国内纪念周公的著名庙宇三座,宝鸡岐山县周公庙(周王室发祥地)、山东曲阜周公庙(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国)和洛阳周公庙(周公分封诸侯、制礼作乐、营建洛邑之地)。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末唐初618年,为隋将王世充所建,亦称元圣庙,奉祀元圣周公,被尊为儒教祖庭。

 应天门

        据《资治通鉴》记载:世充欲乘其(指瓦岗军首领李密)弊,恐人心不一,乃诈称左军卫士张永通三梦周公,令宣意于世充,当勒兵相助击贼。乃为周公立庙,每出兵辄先祈祷。世充以精兵两万大破十万瓦岗军,李密在穷途末路之下,投降了李渊。据《河南府志》、《河南通志》记载,此后唐太宗贞观年间和玄宗开元年间都曾对周公庙予以大修,后废弃。明嘉靖四年(1525年)在旧址上重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河南府知府王来庆将仅残存定鼎堂的周公庙进行全面大修,在庙门东西两侧建彰善坊、文昌阁。清乾隆八年(1743年)、五十五年(1790年)与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多次重修。定鼎堂大殿内脊檩上有光绪十六年洛阳县知县事沈传义重修的贴条。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重修周公庙并将考试院设在该处,欲效法周公东征,打败倭寇。戴季陶以蒋介石的名义重修周公庙并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春勒石《重修洛阳周公庙碑》纪念。据碑文记载:"民国二十年九月,倭寇起,政府师公(周公)成规,以洛阳为行都,凡百执事咸景从。前国民政府主席蒋公既至洛阳,过周公庙曰:呜呼!此吾国文化之基而四方之民观瞻所系也。因而新之,责在吾党。乃谋于考试院院长戴公、副院长钮公,重葺定鼎堂,祀公……""(周公)行天之罚以东征者,此则蒋公等重修公庙,大声疾呼于国人之前,同投袂而起以赴国难之微旨也。"

《重修洛阳周公庙碑》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亦称叔旦。据《春秋左传》:分岐邦周、召之地,赐周公旦、召公爽,以为采邑。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周公被封于曲阜,因为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建立鲁国。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周公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今山东曲阜东)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洛邑(今洛阳)。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尚书·大传》概括了周公一生的功绩:“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周公摄政七年,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后继封建王朝延续的基础。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礼乐“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涵盖了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说:“甚矣吾衰矣,久矣不复梦见周公。”可见,孔子对周公的推崇。《周公解梦》并非周公所作,但孔子梦周公却使周公成为后世解梦文化的代言人。

       周公庙基本保存了明代以来的布局,座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主次分明。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南门、元圣殿遗址、定鼎堂、礼乐堂和先祖堂(后殿),两侧有钟鼓楼及东西廊房和碑廊。

      大门

      正南门为周公庙大门,门前原有一座牌坊。大门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明间四角出檐深远,檐角高高翘起。正脊正面浮雕“二龙戏珠”,背面为“双凤牡丹”。两端螭吻东西相对,威武雄壮。明间檐下施五踩双翘斗栱,门上横匾“周公庙”为洛阳书法家李松茂题。大门两侧的山墙连接着钟鼓楼,东西相对。

      元圣殿遗址

      进入大门,东侧有两棵800年树龄的古槐,被评为洛阳十大最美古树。《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朝见天子时都站在槐树下面。后人用三槐比喻三公,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后世在门前、院中栽种槐树有祈望子孙位列三公之意。

       元圣殿原为周公庙第一座殿宇,建于明代,三开间重檐结构建筑。殿内原有周公像,左为磨兜坚(金人,铭其背曰“慎勿言”),磨兜坚相传为周公长子伯禽的仆人,伯禽就封鲁国时,周公恐其有失,亲书训诫于老仆人的背上,随时予以提示、警醒。右设欹器、盛水器(铭曰“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主体建筑已不存,遗址上仅存四件石柱础、石狮及石鼓登石刻文物。

       定鼎堂

       为庙内主体建筑,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为纪念周公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而名。《史记·封禅书》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九鼎,象征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史记·周本纪》载: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东都洛邑建成后,周公命名曰:“成周”,这就是“定鼎堂”设立的历史依据。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在月台之上,月台四周设有栏杆,南侧一对石狮憨态可掬。殿顶为单檐歇山式,灰筒、板瓦饰顶,绿琉璃瓦剪边。正脊浮雕前龙后凤,两端饰以鸱吻。戗脊上立有仙人骑兽和7只小兽。明间檐下横匾“定鼎堂“,为民国二十一年戴季陶(后名戴传贤)题。

       殿内供奉周公与其弟召公、毕公及世子伯禽、君陈五尊塑像,其中,最东侧的周公长子伯禽像,为明代彩塑,1991年整修大殿时在东壁龛内发现。殿内四周的墙壁上,分别绘有周公功绩的六幅画面,牧野之战、辅佐成王、东征平乱、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和制礼作乐。殿前月台前东侧竖立1993年《追本溯源,根在河洛》碑,西侧为1933年《重修洛阳周公庙碑》。大殿西山墙和后墙上,镶嵌有《周公解梦》碑石,每块碑高125厘米,宽45厘米,共14块。碑刻为楷书,内容二十七章。

明代彩塑伯禽像
光绪十六年重修记文
周公解梦碑石

        礼乐堂 

       位于定鼎堂后,又名会忠祠,清代所建。单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建于长方形月台之上。殿内正中为周公像,东侧陈列周公分封的列位诸侯人物群像,据《荀子·效儒》和《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周公共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姬姓独具五十三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个。西侧陈列周代乐器,体现周公制礼作乐的场面,“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因此改为礼乐堂。

       先祖堂(后殿)

       先祖堂即后殿,为清代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洛阳知县龚松林曾主持修葺后殿。东、西廊房为《周公史迹陈列》展室。西侧为《周公营建洛邑》,陈列有周公营洛之图,龟甲、兽骨等甲骨文;东侧为洛阳都城遗址出土文物、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示意图(板筑、打夯等)及都城模型等。

      后殿内正中供奉周公坐像,四周陈列周公后裔姓氏、历史上客家人的六次大南迁等史料。

        碑廊

       位于后殿西廊房西侧,立有四块古碑,《范文正公祠堂记》(清顺治八年)、《创设二程夫子祠内祭田记》(清乾隆三年)、《戒石铭》(明代)、《重修范文正公祠堂记》(明代)等。

 《范文正公祠堂记》(清顺治八年)
《创设二程夫子祠内祭田记》(清乾隆三年)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为周公诞辰,旧时都要在周公庙举行祭拜活动,称为春祭,并形成规模盛大的庙会。当天,在周公庙中还要举行成童礼、成人礼等仪式。明清时,对周公的祭拜列入河南府的官方祭礼,春、秋共两次大祭,分别是二月初二、八月初二。明清时,周公庙由河南府儒学管理,有祭田百余亩。民国初年,祭田被卖,周公庙里开办了学校,官方不再举行春秋两祭。1989年,周公后裔,台湾赖、罗、傅宗亲会首次拜谒周公庙,寻根问祖,并于1993年在定鼎堂前竖立了“追本溯源,根在河洛”碑。此后,对周公庙的拜谒活动逐渐常态化,参加的团体越来越多,周公庙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