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线的神话
(2013-05-11 21:24:28)
小时候听大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懒人赶考上路,父母怕他不能照顾自己的生活,于是给他做了一个大大的烙饼,中间掏个洞从他头上穿过去挂在胸前,饿了的时候低头就可以咬上一口。懒人可谓真懒,他把面前的吃完都懒得转动一下,直到饿得实在不行了,这才把后面的转了过来。就这样一圈一圈地吃,直到彻底没有了,他也没能走到赶考的地方。其实这只是一个虚无的寓言故事,但倒也是一个人生警示,告诉人们要勤劳勇敢。
不经意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城市就犹如一个挂在我们脖子上的大饼,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赖以生存的资源。我们轻松地吃完了一环路周边的土地资源,就着方便的再吃下了南二环、西二环土地资源,再之朝着三环、绕城方向一口一口的啄,直到城市发展中心严重偏移。于是终于转过头去吃东面、北面长期被遗忘的土地资源,城市也就在修修补补中不均衡地发展着。
也许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但也不无道理,几乎中国所有的城市都是沿用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这无疑是给城市的管理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地困惑和不便,伴随而来的是不停地修路、修高架,换来的依然是一个“堵”字了得。
尽管人们不喜欢这样摊大饼式的发展,但对于工作、生活的双重要求,生活半径的大小往往还是人们购房置业的首选。于是道路修到哪里人们搬到哪里,二环周边的物业建完卖完,人们开始往三环两侧发展,生生的将一个双向八车道的快速通道变得拥堵不堪。
仿佛中国的城市建设的速度总是赶不上人们的居住需求,所以城市的建设者们总是无法停下脚步来认真地思考城市发展的方向,于是今天建桥明天拆桥的时时有发生,修修补补更是一种常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专家学者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从城市副中心、节点式发展、卫星城,名字换了不少,其核心就是把城市的外延出去。再说城市的功能定位,十多年前就立志要把成都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后来调整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再调整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其实无论你怎么定位怎么变,成都依然是一个内陆型城市。国际化城市的标准无疑需要这个城市具有在一个区域有着政治、文化、经济的重要位置和辐射功能,以及聚集财富和跨国集团的能力等等。这绝非是一个城市建多少个CBD,盖多少个摩天大楼就能挤进国际化城市的行列。对于居住在这个城市的老百姓来讲更为关心的是这个城市的合理布局、张弛能力、居住的舒适度。
2012年随着政协委员的视察活动,我们来到了位于天府大道的大源商务区的核心区,1平方公里的地块,410万平方米的建筑,建成后的整个大源商务区将形成商、住一体,产、城一体的功能,可容纳四十万人的居住和工作。视察中我们深深地为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密集如此大的人口而感到担忧,也就是在一年后的今天,这片商务区依然还在建设之中,只有部分投入使用,而周边的道路天府大道、益州大道、剑南大道已是拥堵不堪。尽管政府加大了道路的改造和地铁的建设,但透过挖掘机的轰鸣,我仿佛依然听到了道路不堪重负的呻吟。
近年来,区域型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也饱受城市交通发展的制约,高速路收费,公交不能直达对接,出租车的地域限制等等,都使得这种模式难以让人们所接收。于是三环沿线的物业还是成为人们置业的首选,特别是多条地铁的同时开工,更是凸显了三环物业的便捷优势。
当我们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配套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进程的时候,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也就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于是环线物业备受青睐又何其不成为一个理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