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遗忘的记忆

(2012-11-01 00:59:35)
标签:

杂谈

  寻找遗忘的记忆

 

深秋的夜晚,略带寒意的秋风里夹裹着细细的雨滴飘洒在脸上,即便是这样的夜晚,宽、窄巷子还是穿梭着熙熙攘攘观景的人们。也许更喜欢领略另一种小巷的风情,我拐进宽、窄巷子之间的一条没有名字的小巷,小巷窄的几乎两人相对而过都要侧着身体,此时的小巷里没有一个人,灯光也显得特别昏暗,倒是街口的霓虹闪烁,借着远处的灯光小心地趟过地上的斑斑雨渍。

喜欢踏着这窄窄小巷子的青石板路,喜欢听着“噔、噔”的脚步声在小巷四壁传出的回音,不知是昏暗,还是步步紧跟的脚步声,自己不禁猛一回头,灯火阑珊处竟无一人,只有灯下被拉长的自己的身影,依稀里仿佛看到回到童年……

记忆在钢筋水泥里慢慢消失,唯有回到这狭长的小巷里才能慢慢激活童年的记忆。耳边依稀听见小巷里玩伴儿们追逐时发出的急促脚步和惊声的尖叫;大人们下班时自行车转铃的叮当作响;夜灯初上的院落里此起彼伏的揭开蜂窝煤塞盖掉在罐头盒里的声音。

童年的记忆总是随着动荡的年代跳跃,家仿佛永远没有停下过搬迁,皇城根下、西御河沿街、红墙巷、青年路、华西坝。虽然还是这些街名,但此时的小巷已经没有了儿时的安宁,这些几乎都是老成都人耳熟能详的街名,现早已是物异人非。那时的家总是从一个旧时的院落搬到另一个旧时的院落。

民国时期的大宅子大气排场,正堂、厢房、前院、后院,深宅大院的每一个空间都是中规中矩,小学放学时都要攀爬在同学肩上才能拧开木质的手柄。建于1905年的华西小洋楼始终让我充满记忆,英国建筑师在这里建造他梦里的伊甸园,就在几十年后,那建筑依然透着它的傲气,我们坐在木质的外廊上读书,我们在小阁楼里藏着自己的秘密,当然最为惬意的莫过于一家人围坐在壁炉前闻着松木燃烧的香味,讲述着发生在我们这个城市里的故事,也曾构略过这个城市的未来。其实在我记忆最远的那一个地方还是六十年代居住的皇城坝,皇城、明远楼和致公堂三座大殿都建于明朝末期,三座大殿被一堵墙围起来,大家都叫它“皇城坝”,可以想象它的贵气。在围墙里还布满了很深的壕沟,这是那个年代的备战壕沟。壕沟里面长满了杂草,每到放学的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藏在壕沟里,把追逐的脚步还有笑声、尖叫声留在身后。

不管那是多么远久的记忆,我总无法忘记在那时坐在院落里也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也可以触摸到地上的碎石和草地,周围没有高楼大厦,路上没有满街的车水马龙,邻居们总会坐在夜色下的院落里吃着西瓜,听着草丛里蛐蛐的叫声,数着夜空中满天的星星;那时即便是躺在床上也可以听到雨打芭蕉的声音,没有天气预报,没有报刊电视,但无论是在黎明还是黑夜,人们对天气的认知总是从听雨的时候开始。

渐渐地,渐渐地我们亲手拆掉了一座座的院落,钢筋水泥的森林在我们的手中慢慢地密布了整个城市。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眼前再也没有一片完整的天空,再也没有一片能够听得到蛐蛐叫声的土地,就连满天泄下的雨水也只是无声的划过你的窗户。当我们慢慢地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时,我们才明白我们再也找不回童年记忆里的那份洁净的天和地。

无数次徜徉在宽、窄巷子里,和很多游客一样原以为走进宽、窄巷子了就是找到的成都院落记忆,但每次置身于其中仿佛总还是失落了些什么?不止一次的在心里问着自己:这灰墙青瓦,这泊来的门头,这青石板铺设的道路就是我们想要寻找的成都记忆吗?不,也许永远找不回,但记忆的闸门可以在这里慢慢地开启,那屋顶青瓦缝里长出的青草、那一汪能让人听到雨滴的池水、那回荡在巷壁的脚步声,那也许才是成都院落的记忆。

窄窄的小巷,昏暗的灯光、拉上的身影,构略出童年的记忆,身后是灯火阑珊,前面的霓虹闪烁,用一句网友的话语:往前是穿越,回头是依恋,难道不是嘛?人们的脚步永远是朝着前方,而留给忙于奔走的人们只是久违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