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楼的故事
(2012-07-05 01:49:09)
标签:
杂谈 |
写字楼的故事
“开车要开排气量在3.0以上的,住房要住容积率在0.3以下的”。不知是谁给出了这样的人生追求目标,不过现在看来对车的要求不难达到,但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讲,住宅标准就很难以达到了,那要说是找这样的写字楼,那就更是难上加难!
前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新闻:成都的市中区,每到早上八点,一个高层写字楼门前总会很多人排上长队,这些人有的闭上眼像是还在迷瞪;有的左手油条、右手牛奶;有的人索性拿着报纸或是小说看着。对他们行为不解的不在少数,最终是引来记者无数,采访结果是上班一族在排班等待电梯。其实听受访者讲述整个30层的大楼实际已经采取了错峰上班,尽管如此每天不排上半个小时你也上不去,更有甚者索性爬楼梯上班,权当是锻炼身体。
记得是在十年前,我们在美国考察去了西雅图附近的一个叫雷德蒙德的城市,与其说是一个城市还不如说就是一个小镇来的贴切,因为在这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城市那样高楼林立。
我们乘坐的汽车在一个像是公园入口的地方停了下来,在一个花岗岩的墙上刻着一行英文字让我们瞠目:Microsoft。这就是富可敌国的微软公司?这里没有华丽的门楼,也没有全副武装站岗的护卫,甚至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门。石碑后面有一条车道,车子随随便便就开了进去,连查证件的人都没有。
汽车减慢了速度围着这个像公园一样的办公区行驶了一圈,用职业的眼光不难得出这样的结果:超低密度岂是能用容积率来计算的?简直都说不清是建筑建在了公园里,还是公园里洒落了些建筑,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微软公司。
固然对于土地资源紧俏的中国来讲不可去追逐这样的排场,其实在中国也没有那家公司能有如此大的财富能量。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我们对新型办公场所的追求,谁又愿意一天的工作会从带着睡眼朦胧的等候电梯开始呢?于是在看到了巨大商机的开放商们卯足了劲儿开始兴建各种高标准的写字楼。
有人说要看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只要看这个城市写字楼的发展水平就行了。这话一点不假,一个城市写字楼的变迁,其实就是一个城市的发展的写照,写字楼早已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名片。
倒退回去十年,人们还在疯狂追逐soho模式,“Small Office Home Office”代表一种自由、弹性而新型的工作方式。但这种单一的发展摸索已经难以适应集团化、规模化的企业发展需求。于是取而代之的升级版微型CBD、区域CBD、总部经济区、5A智能写字楼、甲级写字楼、城市综合体更是风生水起。
不久前参加市政协委员参观考察正在建设中的成都高新区大源商业商务区,一连串的数据又让我瞠目:一平方公里的地块、410万平方米的建筑,其中,商务商业建筑面积约310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建成后做到职住一体、产城一体的功能。
依照现代写字楼的设计标准,我也许不担心还会出现排着长队等候电梯的场面,但我倒担心起在这一平方公里范围里,410万平方米建筑体里工作和生活的几十万人一起涌上天府大道上时又是一个何等的景观?
存在就是价值,也许我有点杞人忧天了。不过总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梦:政府希望塑造一个新的城市形象;开发商讨论着写字楼的核心竞争力,买房者继续梦想着0.3的容积率。而房地产的写字楼宇还是继续上演新一轮“跑的快”为实实在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