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

(2008-09-25 12:22:14)
标签:

杂谈

 

从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

 

美国的次贷风波已是越演越烈,美国第四大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几经谈判最终在本月20日以13.5亿美元被应该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集团收购其核心业务,同天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一项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援市计划。

 

究其原因,次贷风波就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向那些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和稳定还贷能力的人发放住房贷款。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随着美国经济的大起大落,高价位买入的房子大幅缩水,再加之银行利率的调整,缩水贬值的房屋还要继续支付高额的按揭款,于是出现次贷危机。在国外银行对贷款人也分三、六、九等,实行浮动利率,对于信用好的客户实行最惠利率,越有钱的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利率最低,而对于有次贷风险的低收入或不稳定收入的人实行高利率政策。往往在经济平衡、金融市场活跃时,房屋经纪公司和金融机构都给购房者绘制了一幅幅美好蓝图,如:房价的不断攀升、信贷环境的宽松、个人资产的不断升值,唯独没有告诉次贷人群当房价停止上涨了、利率上调了、信贷环境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当次贷人群向飞蛾扑灯一样进入银行精心编织的大网里时,银行又将具有极大次贷风险的产品进行打包进行证券化,进入股票市场,实际上是将部分风险转移,同时又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提高了银行的资金利用率,美其名曰“金融创新”。由于被打包证券化的次贷产品本身有较高的上浮利息收入,这对于美国一直处于低利率的经济环境来讲,它能使购入这些股票的投资者有较高的回报率,于是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但在过去的七年中,美国一直处于经济不稳定的格局中,美国政府从2001年开始到2003年连续进行了13次调低利率又到从20046月到20056月的一年内连续13次调高利率,到了20068月,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升到5.25%。连续的升息提高了房屋按揭成本,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抑制了购房的需求,市场的不活跃又促发了房价的大幅下跌。在此期间,美国房地产时而大涨,时而大跌,当人们还没有从个人资产大幅升值的喜悦中走出时,又要承受资产的大幅缩水,还要支付虚高的按揭贷款。于是经济的不稳定终于把购房者和证券股市投资者都拖进了次贷危机中。

 

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20023月我在北京参加的一个“金融创新与房地产”的研讨会,与会专家和学者们就是大讲美国模式:“金融创新就是要将按揭证券化。”其原因是大量的按揭限制了国有五大银行的资金流动和运行。如果将按揭打包评估进入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由股民们来持有这部分资产,风险也同时转移到股民身上,这样就可让五大银行有更多的空间和更多的资金来运作其它行业和领域。在会上,银行家和专家们大讲按揭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那时候各行各业都在讲创新,对于原本就呆板和传统的金融行业来讲,好像这也是唯一之路。后来好像听说要在建行进行试点,但不知道结果怎么样了。现在看到美国的次贷危机,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其实对于次贷危机来讲,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把它定义为:“说谎人的贷款”。因为你本来就没有偿还能力,而对于在这场变异中,银行和金融机构充当了“不傻的傻瓜”的角色,而最终受伤的不单是购房者、银行和金融机构,最大的受伤者是整个国家机构,是美国的公众形象,是整个美国的经济。

 

当看透这次次贷危机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金融的杠杆作用有时候也是双刃剑,可以用来调控经济形势,如果掌控不好,它也可以杀伤一个国家的经济秩序。而且这一切的发生都是无声无息,瞬间的威力让众多金融家们都束手无策,而要消除这些危机,一个国家又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代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