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行山腹追寻千年“黎侯虎”

(2009-02-14 01:14:51)
标签:

布老虎

山妖

生肖邮票

毒虫

高秋英

太行

刺绣

文化

分类: 散文记事

一种流传千年的手工艺术
一段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一种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
传承源源流长的中华文化

太行山腹追寻千年“黎侯虎”

文、图/郭震海

本文已经被2009年第2期《农村青年》杂志全文刊用太行山腹追寻千年“黎侯虎”

                                              引   
穿越时空隧道,回归到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巍巍太行山腹地有一个小国家,名曰:黎侯国,这里民风纯朴,男人勤劳勇敢,女人心灵手巧,不仅造就了无数的英雄豪杰、风流人物,而且在劳动中创造了无数的民间手工艺术,布老虎就是诸多民间手工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老虎为百兽之王,被誉为坚强、勇敢的象征,勤劳善良的黎侯国人为求人宅平安,为使子女安康,在劳作之际,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虎式布制用品,如家中摆放一只布老虎为镇宅避邪之物,新生婴儿穿虎头鞋,戴虎头帽,代代相传,源源流长,直到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原黎侯国),孩子过满月时,亲戚朋友仍要送一只布老虎,保佑婴儿健康成长。1998年,该县制作的布老虎,在来自全国各地选送的数百只布老虎中,以最具虎威,最为传神,受到民间艺术界和有关专家的一致肯定,被国家邮电部确定为当年的生肖邮票图案在全国发行,那时布老虎也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字:黎侯虎。作为选中1998年虎年生肖邮票“布老虎”的制作者正是黎城县黎侯镇谷驼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如今已65岁的高秋英。

 太行山腹追寻千年“黎侯虎”

                                                
一路风尘来到太行山腹地的晋、冀、豫三省交界点,这里是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又闻“虎”而动跌跌撞撞被一辆大客车送入小县的深处,到达一个叫黎侯镇谷驼村的地方,“咣当”一声车停下。到了!就在村边一间并不大的现代版四合院门前,一位身体健朗的老大娘正站在门口张望,就是她,高秋英,曾被专家学者评为“最具虎威,最为传神”,脱颖而出确定为1998年虎年生肖邮票图案的布老虎制作者。也许是见多了,高秋英对我的慕名来访没有感到一点吃惊,中央电视台、周边各省、市电视台、日本人、新加坡人等都曾和我一样慕名踏进过她的小院。
没等坐定,高秋英就兴匆匆讲了一则流传在 当地民间,关于布老虎的神话传说,仿佛从我进门那一刻,她就知道我是为“布老虎”而来。
传说在很久以前,黎城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森林茂密,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在一座大山里,住着一对年青夫妻。男的叫张哥,女的叫李妹,张哥身强体健,李妹身材窈窕,如花似玉,有道是“石榴花儿红似火,我爱你来你爱我”。夫妻二人郎才女貌,恩恩爱爱,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生活很是富足。不到二年,夫妻又添了一个胖儿子,取名小宝,两口子你亲我爱,高兴的整天合不拢嘴,家境也越来越红火兴旺。
谁料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知从何方来了山妖,带着一群毒虫蛇蝎驻扎下来,从此这里就如猪八戒吃剌猬——受难了,山妖兴风作浪,不是天灾,就是人祸,山民是养鸡鸡瘟,喂猪猪死,老百姓生活相当艰难。
一日,山妖巡山,看上了李妹,见李妹眼如两池秋水,眉似两道弯月,面如桃花,身如扬柳,高兴的心里直痒痒,心里叹道:“这样的美人儿,只应天上有,如何失落在人间”?若能与她结成夫妻,岂不胜过神仙。
白天,山妖变成人形,趁着张哥下地干活,来勾引李妹,它对李妹说:“百鸟飞,鲜花开/我看妹子赛天仙/如能与我结夫妻;/荣华富贵一万年”。
李妹看他人模狗样的,竟说出这样的话来,本不想理他,又觉得不理他不是办法,不如一口回绝,于是接口说:“百鸟飞,鲜花开/我和张郎很恩爱/荣华富贵我不恋/夫妻恩爱似神仙”。
山妖见再三引诱李妹不成,恼羞成怒,临走时威胁:“你要不答应我的要求,我让你家永不安宁,让你独生子半死不活,你的张郎活不如死,你若心疼他们,就答应嫁给我,只要你对着大山喊三声‘我愿意’,我立即出来解救他们,”说完化成一股黑风去了。
李妹一见此情,知是山妖所为,心里很害怕,等张哥一回家,就把此事告诉了他,张哥安慰李妹不用怕,咱有长矛、弓箭,如果打不过它,咱们就跑。
第二天,山妖调集满山遍野的毒虫蛇蝎向张哥夫妻家进攻,小宝被毒虫咬的浑身是伤,张哥的身上也被咬的遍体鳞伤。好在毒虫不咬李妹,她尚能照顾小宝。张哥面对满山遍野的毒虫,弓箭、长矛根本派不上用场,镰刀、锄头都用上了也无济于事,毒虫越聚越多,铺天盖地,蜂涌而至。张哥看着遍地毒虫,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身上的毒伤又在扩散,看着气息奄奄的小宝,心急如焚的张哥心想自己也快不行了,这可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一位云游神仙路过此地,看到这里邪气云集,毒雾弥漫,情形危急,急忙念动咒语。霎时间,烟消云散,毒虫无影无踪。接着,神仙变为一位游方道人,手持拂尘,来到张哥家,从随身葫芦里倒出二粒仙丹,给张哥父子服下,二人服下仙丹,顿觉神清气爽,身上毒患全消,一家人急忙拜谢救命恩人。道人开口说:“山妖所为,我已知晓,所为邪不压正,我送你们神物一只,可保你家人宅平安。说话间取出金虎一只送给张哥。然后,化做一阵清风而去,张哥知道遇到了仙人,急和家人遥空叩谢。从此张哥人宅平安,家境又渐兴旺。
方圆邻里百姓知道这件事后,为求人宅平安,纷纷制作各种老虎。因为用金、银、铜、铁不便制作,且代价大,他们就用布来缝制。除了老虎外,还有幼儿穿的虎鞋,戴的虎帽,流传至今,已演变成一种习俗。直到现在,孩子过满月时,亲戚朋友都要送一只布老虎,保佑婴儿健康成长。
高秋英说,老虎为兽中之王,被作为坚强、勇敢的象征,被人们作为神灵的象征,被作为避邪的产物、镇宅之宝。根据老虎的特性,制作成各种老虎玩具,赋予其美丽的传说,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太行山腹追寻千年“黎侯虎”


高秋英的布老虎制作手艺,得艺于母亲。
她的母亲郭贵兰,在村里就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无论缝制衣服,还是刺绣受到村里人欢迎,高秋英记得母亲每年都会在农闲之时缝制一些大大小小的布老虎送给亲戚朋友,甚至乡里乡亲,由此也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那时高秋英就常常帮助母亲做一些缝制布老虎必需的材料,有时也跟着缝制。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她不到20岁时,就从母亲手中学会了布老虎的全部制作工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缝制布老虎的工艺上,高秋英又不断进行改造,尽量符合人们的喜好。到了80年代,她缝制的布老虎已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普遍喜爱。在后来的日子里,乡里乡亲常常在农闲之余来到高秋英的小院,谈论布老虎的缝制,在选材、样式、布纹及缝制程序方方面面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高秋英在继承民间工艺传统制作方法的同时又有了更新和改进,进一步体现了虎的威武和神气。在缝制选材上更加讲究,程序上更加完备。作品中不仅貌似、神似,而且传神,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1996年,高秋英的丈夫多病缠身,为了增加收入为丈夫看病,她第一次试着将自己缝制的布老虎拿到市场,过去她并不知道手工艺术品还可以买钱,也就在她刚摆上县城街头不久,正巧赶上邮电部征集虎年邮票图案。在邮电部门的推荐下,她制作的布老虎在层层筛选中作为唯一的最具虎威、最为传神,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于1997年10月7日被国家邮电部正式确定为虎年生肖邮票图案,从而成为山西省继壶口瀑布和应县木塔之后,又一载入集邮史册的艺术珍品。因该县古代时为黎侯国所在地,故将布老虎取名为“黎侯虎”。
                                                  

太行山腹追寻千年“黎侯虎”


高秋英说,当她得知自己做的布老虎上了邮票,在全国公开发行后,十分激动,她说:“任何艺术都不是单一的,布老虎的成功首先应该感谢帮助、支持我的谷驼村父老乡亲,没有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就不可能把布老虎的制作工艺创造的那样完美。其次应该感谢专家和邮电部门的赏识,没有他们的极力推荐,凭一个农家妇女,哪有机会荣登这大雅之堂。最后更应该感谢为布老虎进行造型、创造性地用于虎年生肖邮票的设计师们,是他们慧眼识“虎”,把缝制的布老虎赋予了人的性格和感情,使古拙豪放与秦汉之风一脉相承”。
虎年生肖邮票首发后,邻村里的妇女们纷纷来到高秋英家,要求学习布老虎制作,1997年8月3日高秋英正式办起了布老虎培训班,进行免费培训,首期教会了50多名妇女制作布老虎。此后,她又培训了350多名妇女,进一步扩大了布老虎的制作,增大了影响。
随着“黎侯虎”名声远扬,不断开发“黎侯虎”系列产品,除不同型号的10余种布老虎外,又开发出了老虎头、老虎肚兜、老虎鞋、老虎鞋垫、老虎帽等手工老虎制品。不仅遍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受国内外民间手工艺术界人士的欢迎。
高秋英说,一般一个布老虎,缝制需要上百道工序,少说一只“老虎”也得两天时间才能完成,但随着“老虎”的出名,市场的需求,不少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为赶时间,粗制滥造,这样不仅损害了这项千年的民间手工艺术,而且也坏了“黎侯虎”的名声,艺术本无价,一个手工艺术作品到省里,它代表一个地市,到国外,它代表的就是中国,我们既不能让它没人传承而绝迹,也不能因为赚钱而损坏了真正的艺术。
如今65岁的高秋英仍在制作布老虎,他已经将全部的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小女儿岳树霞,她希望这种古老的手工艺术能通过女儿的手传承下去,她希望自己离去后,女儿能像她一样喜爱这项手工艺术,因为她觉得传承的不仅是制作布玩具,而是源源流长的中华民间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