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蚊子”的几种打法
——对桑恒昌《打蚊子》一诗的揣想
诗 孩
本人是桑恒昌诗作的热心读者。他每有新诗集问世总忘不了赐我一本,我也以捧读他的大著为幸事。近两年来有了博客,阅读学习他的新作就更加方便了。本人也是桑恒昌老师的学生。尽管我才比他小两岁,可起步却晚,42岁(1986年)开始习诗,当时他已赫赫威名了。说来也是个缘分,1993年底,《黄河诗报》改稿会通知我参加,从此便与桑恒昌老师结识。改稿会上我的诗作被圈定为一类(分一、二、三类),还说要荐给孔孚看看。结果在《黄河诗报》(1994年第二期)“改稿会特辑”上以《逗点诗》(四首)之名发表(《黄河诗报》曾先后三次刊发我的诗作),颇受好评。此后便与桑恒昌老师书信来往,诗集互赠(他接二连三赠我9本,我则只有1本回赠),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下对他的诗作多所揣摩,时有心得。因此,切题不切题地书篇小文或侃上几句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不少诗人都知道,桑恒昌的精短诗作《打蚊子》在国内外多家刊报发表过。因其只有四句六行二十三个字,且意象鲜活,语言精警,明指暗涉,内涵丰沛,得到了不少人的赞许。不仅让人目之能详,还会叫人过目不忘。此诗的前一句:“一掌/把蚊子/浮雕在墙上”(炎炎夜晚,赤身裸体,被吸血虫袭扰得彻夜难眠),这“一掌”可谓痛快淋漓,嫉恶如仇。后一句不说把它打成一滩血,多解恨啊!却说“用我的血/写它的罪恶”,这种反打正上写法会给读者一种悲壮感,也暗指对邪恶势力的控诉。这样一来,其诗作就更耐人寻味,更有分量了。小诗不小,可以称它是一首秤砣诗。
去年(2007年)5月8日在下因故赴济,得与桑恒昌老师谈诗论道一昼两夜,十分痛快尽兴。在9日晚几位文友的聚餐会上,当牟校长让我谈谈对桑恒昌老师诗作的不同看法时,我愣怔冒昧,直来直去地说:《打蚊子》中“浮雕在墙上”和“正法之后”两句大同小异,似可删去一句。“浮雕”有褒义,换用“正法”较妥。有的文友提出:“浮雕在墙上”意象鲜明,有立体感,还是删去“正法之后”好些。有的赞成两句合一,调改为“正法在墙上”。有的则认为还是保持原貌,不作任何改动更够味。大家提出了“蚊子的四种打法”虽然没有统一起来,却显示出放射性思维,有益的探讨。也体现出大家对《打蚊子》这首诗的关注和喜爱。
时隔一年,也就是今年(2008年)的6月10日,在王耀东老师家中(刚由北京回潍)我提到大家对桑恒昌老师《打蚊子》一诗的不同见解时,王老师和他的夫人刘荔当场背出了这首诗。可见《打蚊子》这首小诗的深入人心。随后王耀东老师信口说:“"正法在墙上"一句的后三个字可以不要。诗尽量不要限定”。是啊,诗人操作的是诗歌意境的营构和诗歌语言恰到好处的把握。诗歌文字的巧减,可得到越减越多的奇异效果。诗这个东西,喜欢点到为止。想象的余地越大越好。
《打蚊子》这首小诗竟让人们惦记了这么些年,引起了这么些诗人的关注,可见这首小诗自有它的不寻常处。
2008年06月17日零时草就
2008年06月17日09时05分抄改
打印代存稿
爱魂飘飘
——聊聊短小说《朋友》及作者耿春元
诗 孩
我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报刊上看到耿春元的小说的。当时的感觉是不错,我写不出来。听说他是青州的,因为远(百里之遥),未及前往拜访(我也是文学爱好者)。直到2013年的8月19日从《潍坊晚报》“人文潍坊”栏目上看到了耿春元写的《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关于小说主题的文章)后感到出手不凡,便迫不及待地想结识他。于是便向道远,贵颂打探他的家庭电话和个人手机,立即与本人通了电话。不拍则已,一拍即合。便海阔天空地聊开了文学(主要是小说和诗歌),大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慨。
三天后,耿春元老师给我寄赠了他的《活法》(短篇小说自选集、中篇小说自选集两部。我也回赠了15年前出的一本小薄诗集《鱼目混珠》),我便一字一句地读起来。数口之后,嚼出了一种筋道、浓郁的地瓜枣、葡萄干味道。有了一种眼难离书,心留余味的感觉。便接页连篇地翻下去。随后又有了一种误把海眼当井口,寻寻觅觅得了夜明珠的喜悦。读着读着,红的绿的,甜的酸的,脆的软的,发光的透明的已是篮满兜胀,不妨伸手抓出三颗五粒来与大家品尝。
且看《朋友》(短篇小说自选集开局第一篇)是怎么回事?
“他好长时间没见四楞了。......天晚了,四楞准在家......"谁呀?""你汉子!"他听出是四楞媳妇的声音”。
“"滚一边去,人家洗澡呢!"门缝间果然窥见一团白雾裹着个好看的身子。"你还来?这么晚!"门开了,屋里飘出一股好闻的香皂味。”
开头这几句文笔细腻、鲜活、逗趣,引人入胜。短篇小说,开门见兆。作者在暗示我们,这是篇写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
“"四楞呢?""还没回来,不知死哪里去了。""今晚有我呢,嘻嘻......"他说着走进屋子,坐在床边那把椅子里,他坐惯了那把椅子。”这句不得忽略,是说他是常客。
“"给弄点吃的,还真饿了。""留你媳妇作甚?饿了跑这里来!""那婆娘腻了,嘻嘻......""叫你媳妇抠烂你这臭嘴。"她说。接着从厨子里端出两样菜,"给他留的,不喝盅?""喝一点,我等等他"。”好戏跟着来了。
“终于听到了脚步声。她向他挤挤眼,赶忙端起菜放进橱子里。再回身拿那酒时就不见了他的影子......”
“"谁来过?"四楞吸吸鼻子,一脸的疲倦(暗含来晚的理由)"谁也没来。"她懒懒地说,"真把人等困了。"”“四楞斜倚在床上,燃上烟,慢慢抽得舒服。竟忽然跳起来,喊道:"铁柱子。你滚出来!"果然从床下钻出来,举起双手,如投降状。四楞媳妇掩住口,忍不住"扑哧"笑了......”读至此方悟,原来是搭伙设局造趣啊。
“后来四楞媳妇病了,听说得了不治之症。这天铁柱子又去看她,她已剩下一把骨头了,眼角还留着泪痕。她见他进来,费力地把手伸给他;他抓起那手腕,不觉一惊(难道摸不着脉了?),却立即换一副怪模样,强笑道:"让我摸摸脉根(意指乳房)吧"那手就要往上伸去......”
“"什么时候了,还......闹!"她凄然地一笑,把胳膊缩回来,那精神却好了许多......”
“还......闹!”俩字真有滋味!把铁蛋子的魂儿也捉住了。他就是常开有色玩笑,心却老实的这么个人。全篇贯通,绝无梗阻,连细微处也不忘前后照应是这篇小说的内神。
这欲哭无泪,强作欢颜,情感捣蛋的玩笑开得好!仿佛一针强心剂,竟使嫂嫂“那精神好了许多”。使出这一妙思巧招,是卑鄙的高尚,平凡的伟大,草民的哲学。真真难为铁蛋子了。
这个短篇是以“嫂嫂”的死为因由将结尾推向高潮的。
“最后的日子了,铁柱子匆匆赶到她床前,俯下身去轻轻唤道:"嫂嫂,铁柱子来看你了。"听到声音,她慢慢睁开眼睛,嘴角隐现出一丝欣慰的微笑,眼里却溢满了泪水。许久,才断断续续地说:‘你.....从来没跟嫂嫂说过......一句......正经...话,这回嫂嫂......领情了。我,就要......去了,怎么这样......舍......舍不得......他!我......去了......就怕他......他!你是......好朋友,你......'”
以上是“嫂嫂”弥留之际对铁蛋子的表白和嘱咐。含三层意思。
一是“你从来没跟嫂嫂说过一句正经话,这回嫂嫂领情了。”意思是说,嫂子知道你喜欢嫂嫂,对嫂嫂好。因嫂嫂的自重,你只是在语言上逗逗,在行动上还是检点的,你是个有约束、有担当的男子汉。嫂嫂谢谢你了。二是“我就要去了,怎么这样舍不得他!”意思是说,我和四楞夫妻感情深厚,我用情专一,从未移情别恋过。三是“我......去了......就怕他......他!你是......好朋友,你......”这半句断断续续的话是在说,我死后,四楞会承受不了这个沉重的打击,你替我多劝劝他,遇上合适的就给他介绍,好让他早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谁曾想这个爱痛交织的临终嘱咐,竟引出了铁柱子惊世核俗的一举!
“四楞媳妇死后,四楞木木地呆在那里,茶饭不进,铁柱子就日夜陪他。后来就光喝酒。这天又喝,终于爆发了,那是男人撕心裂肺般的哀号。铁柱子惊恐异常。他曾经想尽办法宽慰他,现在他发现无望了。”
“一个突如其来的,使无辜者都要付出牺牲的念头......他并没有因此而后悔。于是他轻蔑地把嘴一撇说:"你个蠢货!那女人......值得吗?"”
“似一声惊雷,四楞一怔,眼睛直直地盯着他。渐渐,眼前漫起一片血的殷红,满世界爆炸着一个声音:那女人?那女人?......”
“突然,四楞疯狂地扑上来,一巴掌,又一巴掌......然后踉跄几步,野兽般哀嗥着栽倒地上......”
“这以后,四楞跟铁柱子绝了交往,很快(不久)同跟邻村的一个寡妇结了婚,日子过得很美满(还算顺溜)”。
为了让四楞从丧失爱妻的绝望中清醒,尽快回到正常人的生活轨道,铁柱子暗示四楞嫂嫂在着时自己不仅和她有一腿,而且经常私通。好让四楞把爱情变仇情,彻底放弃这段旧情,好去交往别的女人。干让自己背负无中生有,下流无耻的千载骂名!是为了践行“嫂嫂”的临终嘱咐?是为了将四楞从感情的泥潭里拯救出来?还是因为生前得不到“嫂嫂”,只好死后将“嫂嫂”的魂魄强行扣留?好个情种!
“不过,那座被冷落在荒野里的孤坟,每年清明节的夜里,,总有一个汉子来添几锨新土,再烧一卷火纸......”
若干年后便有了一个传言:一个影子,在给一个鬼魂烧纸,不知道是祭奠还是忏悔。这影子是魔鬼?还是外表丑陋内心良善的卡西莫多?
关于四楞、嫂嫂感情矛盾的设置(画蛇添足的最后一辩)。
平心而论,一对感情甚笃绝无外遇的夫妻,别人是很难从感情上离间的。而铁蛋子做到了!他采取的办法:一、当面造谣;二、自背黑锅;三、死无对证。另外,作者在“四楞”这个名字上刮下了春风,帮了“铁蛋子”的大忙。“楞”者总免不了头脑简单些。如果碰上个哲人那就坏事了!小说是免不了虚构的,情节未必属实,却在情理之中可也。
2014年01月16日19时58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