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打开我的邮箱发现邮件徒增,呵呵,要说自从俺“家里蹲”后,除了垃圾邮件外,很少有其他邮件往来了,还真是意外。
仔细看看,全是南瓜他们班的协调员家长转发的邮件和班上其他同学妈妈互相发的邮件。议题就是成立一个“妈妈基金”,就相当于咱们小时候的班费吧,但这基金不是由老师和学校来收取管理,而是由协调员家长来管理,用于统一给老师们买生日礼物、教师节礼物、或者用于一些父母会的活动,以及班级活动的费用。每个孩子每年150块,特别注明,不是强迫性的。为了收这些钱,所以妈妈们最好能够一起坐下来喝个咖啡聊聊天,然后就是大家七嘴八舌的说时间,至今还未统一。
其实,这个妈妈基金,我听NATI姐姐的妈妈说起过,他们小学四年级一年要交400块,可能老师比较多吧,费用也就不同了。他妈妈说原来一直交的,但今年涨幅太大,不打算交了,而且自己工作忙,很少能参加上这些集体活动,实际意义并不大。当时我听了,就暗想,我反正是个待业妈,时间大把的有,如果南瓜班上有这样的活动,我应该去参与一下,至少要比较“合群”吧。
原因一,咱们在这里是外国人,本来融入当地的环境就是个难题,即使你语言再好,可是从生活习惯、习俗还有一些成见等等,很难融入当地社会,以前没孩子,那时只要工作上跟当地人接触,回家就跟几个中国朋友混混就好了,没别的追求,可是现在孩子长起来了,需要有他的社交,有他的朋友圈子,而在这里的中国人毕竟还是少数,能碰到同龄大的孩子就更难了。多参加一些这种活动,是不是也给孩子和自己扩大一下交往圈子呢?
原因二,主要还为南瓜,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在一个公平、友好、没有差别没有歧视的环境下长大,希望他既能记住自己的中国根,又能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毕竟他要在这里生活到成人吧,越早融入环境越好,总是跟别人格格不入对他没好处。如果他发现,学校里的活动,别人的爸妈都参与,自己的爸妈总是不积极,心里也会不舒服的吧,也会感觉到不同吧。
OK,总之,我跟南瓜爸讲了一下,他完全支持,交吧,反正你也没事,有点事情去掺和掺和也挺好。于是我就很积极地跟小朋友的妈咪们互动,商量聚会的时间啦,交钱啦什么的。
过两天,协调员家长又发来邮件说,对了,在这笔基金里面,没有包括给小朋友送礼物的钱,考虑之后,建议以这下面办法来执行:按照全班小朋友的出生月份制一张表,从最后一位过生日的小朋友开始,由他的妈妈选购一份礼物送给今年第一个过生日的小朋友,收到礼物的小朋友的妈妈再给下一个过生日的小朋友准备礼物,依次类推。
这主意我觉得很天才,真的是,我们上学以来,已经吃过三个小朋友的蛋糕,收到两个过生日小朋友的礼物,总琢磨着“来而无往非礼也”,南瓜爸当时就说,等南瓜过生日的时候你不也要送别人呢吗,到时候送了不就齐了,我就把这事放下了。现在看来,这个主意正好弥补一下。我很开心的跟南瓜爸描述了一下,南瓜爸说,她们真不嫌麻烦啊,有这闲工夫,上个幼儿园就这么麻烦,以后大了那得麻烦成什么样啊。
昨天,去年底过生日的小朋友的妈妈告诉我已经给今年一月份过生日的中国小朋友Josue准备礼物了,我又赶紧给Josue爸爸解释一下活动规则。他爸爸第一反应跟南瓜爸一样,我们生日不是都过了啊,还要补过啊,怎么这么多事情啊,不过,我们还是去准备吧。
我推想可能是要保持绝对的公平吧,连假日里过生日的都不能落下,小朋友都喜欢吹蜡烛,吃蛋糕,过生日吧。其实,除了准备这些,过生日的小朋友的妈妈还需要准备蛋糕、蜡烛、饮料,还有给每位在座的小朋友准备礼物,仅仅过生日一项,那花费的功夫可不小。
记得没孩子之前,朋友就抱怨过,他的孩子三天两头的要去参加生日会,买礼物都买不及,大人还得车接车送的,耽误时间又花钱,后来索性就不去了,自己的孩子干脆就不办生日会,省去很多麻烦。还有一个朋友也是,他儿子上两个不同的半天班,不同的班级恨不得每礼拜都有人过生日,到最后,他儿子赶生日会都赶到生病,所以一提生日会他们就头疼。
我当时没孩子,还觉得朋友怎么这么没新意,给孩子热闹一下多好啊,别人过自己不过孩子会失望的。后来有了孩子,看到小美妈她们那个圈子的人,整天生日会呀,妈妈聚会呀,多好多热闹啊。可真正到了自己头上,就觉得自己真的能力有限,想想也头大,这绝对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就算是个全职妈,场场不落,啥活动都参加也不容易啊。好在,南瓜他们年纪尚小,学校不主张出去办生日会,就在学校里有老师主持就行了,也省了我们的事了。
别说,南瓜他们班的妈妈几乎都在工作,人家那精力那热情,我这个待业妈还真是自愧不如啊。还说啥呢,等着通知还是去掺和掺和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