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文学》2024第二期目录及“十面埋伏”:张无为评海上诗《永恒在此处》

标签:
特区文学十面埋伏徐敬亚海上诗张无为评 |
分类: 文艺反思 |
观 潮
栏目主持 / 吴义勤
听电话的女人 / 张学东
叙 事
与河豚同游 / 弋铧
离岛 / 丁力
新 锐
穿越喧嚣 / 王文鹏
2 号形体房日记 / 汤展望
喜鹊 / 浩原
发 现
庙鬼 / 卢阿
选 诗
借象 / 关晶晶
活着就是一场奔赴 / 肖千超
月亮上的女指挥 / 郑越槟
十 面 埋 伏
栏目主持 / 徐敬亚
永恒在此处 / 海上
世宾 / 吴投文 / 向卫国 / 周瑟瑟 / 宫白云 /
赵目珍 / 张无为 / 高亚斌 /徐敬亚 / 霍俊明
创 意 写 作
栏目主持 / 王威廉
尖刀 / 任丽
雪夜长笛 / 芜瀚
诗性层面的正义 / 陈可瑶
二:十 面 埋 伏(选)
栏目主持
永恒在此处
世宾
赵目珍
永恒在此处
海上
四季都有别处,譬如我在远方
小城住着我的軀壳,心驰八荒
梦证明我和自已遭遇陌生
相互劝说……醒来后我的手还痛
人的魂魄不愿意久居皮囊
活着等于死着,一具走肉
第一人称也改为“它”
它的自由从此丢失了向往
徘徊的动态,实属走投无路
它回到床铺和回到墓地多么一致
我把它的虚荣已经葬殓
世间一切均可放弃,从它开始
只要魂灵不在人体
包括她的魂不和我的魂相逢
她的肉体根本没有温度
我在远方,是她曾经喋喋不休要去的地方
此刻我的躯壳假装在享用酒肉
翌日的晨空流着我的泪(气态的泪)
都是背叛和狰狞的气息
它颓废了……演出早已结束
我回不去了。在一块白垩纪遗石上生存
终有一天人们会发觉石壁刻有面具
碳十四可以证明我在此处
张无为评:突围多层窠臼,验证“此在永恒”
海上的《永恒在此处》是自觉叩问终极的体验性诗写,诗人最终试图验证某种“永恒”永远在“此处”。这肯定是颇有难度的诗写,不仅需要跨越常识戒律,还要打破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习惯界限以及灵与肉等共识理念,说到底就是验证某种永恒存在于此岸而非彼岸的事实是否可能。大体可从五个方面体会作者用心良苦的新体验与新发现。
本诗起始,如果说算是破题也只是铺垫,准确说是以敞开的意识从质疑某种绝对开始到,四季都有所谓的“别处”其实是出人意料的广泛存在,正如“我”一样,軀壳住在远方小城,心驰八荒。
真正突围首先在这,即诗人进而发现自己的灵与肉之间不再默契,而是呈现出抵牾,用“梦证明我和自已遭遇陌生”的意象组合恰如其分。这是作者从更高层次感悟到的自我迷失,表现为对人们习惯于一向表里合一的灵与肉、灵魂与躯壳之间发生某种错乱与纠结,甚至包含在自我的灵与肉之间,也彼此劝说对方,甚至到醒来能够感受到手痛,由此也显示出诗人在处理灵与肉之间很有效的捎带。
第二个新发现是,人的魂魄不愿意久居皮囊,这又是决定性的悖论。由此只能说,人的灵魂大概是想绝对要超脱。否则,活着与死着则无二致,如走肉一般。而且诗人在此认定,第一人称我也会变为非人的“它”已不只是文字游戏,乃是因为 “它”的自由从此丢失了向往,由此再推进一个层级。那么,其后如徘徊即走投无路,回到床铺如同回到墓地,直到“我把它的虚荣”“葬殓”都是顺理成章的逻辑。
第三个新发现则是进而再走向极端:“世间一切均可放弃”。这倒不是另一个极端,而更像是以“魂灵不在人体”为必要前提的彻底清场,包括在此体验到的“她的魂不和我的魂相逢”及“她的肉体根本没有温度”等,应该都归入均可放弃的选择性经验,尽管几乎都贯穿了无奈,而这恰恰决定了诗人最终的决计与发狠。
最后一节的新发现之一类似对“诗和远方”等通常观念的颠覆与解构。曾经喋喋不休要去的远方已在眼前,但那又怎么样?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无一例外的无奈、反讽甚至戏谑。“我的躯壳假装在享用酒肉”,“翌日的晨空流着我的泪”等,况且“演出早已结束/我回不去了”。从中可见由此更高层面再次验证的真相大白后对某种已祛魅之后依然难免有更深层的痛惜。
也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诗人顺势得以跳出此前的三界外,“永恒在此处”的立意也毅然水到渠成,显然这应该是最集中的新发现,体验生发到制高点,诗思落实此岸边。佐证要件如在“白垩纪遗石上生存”及“碳十四”可以检测几亿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