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小说集《雪在飘》研讨会发言提要
(2023-11-06 12:37:46)
标签:
闪小说研讨会雪在飘 |
分类: 文艺反思 |
内蒙古具体是赤峰闪小说从2018年初创以来,作品集先后有4部:
一是18.4.15祝贺国内首部“节气闪小说”《光阴谣》首次结集!我当时曾祝贺17位作者,特别祝贺是迟占勇主编操刀!“在微小说与小小说之间进行”抽样思考。(二十四节气或是题材、或主题、或关键词);
二是20年“旧节闪小说”《灯火》;
三是22年“乡民闪小说”《岁月-故乡人物闪小说作品集》(故乡人是题材或主题);
四是23年“新节闪小说”《雪在飘》纪念日同题作品集;
此外公开发表的也很多没统计;更多的是自媒体发布的,不计其数。也很可观。
犁夫发表了多篇评论,其中在《淡淡高原红 浓浓乡土味》(《中国青年作家报》2020年12月01日 03 版)中概括了内蒙古闪小说委员会成立两年后,1.在作家爱好者队伍壮大构成丰富(260;334)、2.多样化活动频繁(同题征集)、3.作品硕果累累(发表与出版)——我也认同,包括对闪小说文体特征的概括和援引。不过对他最近发表的《乡愁犹如雪纷纷-<</span>雪在飘>述评》的观点偏差较大,将在后面商榷。
一
首先,我以为,闪小说作为当下现象,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空间无限,也大有可为。理论上首先多读教父级的杨晓敏总编有关小小说的观点(河南作协副主席、《小小说选刊》总编)。
其二,我认为闪小说的“闪”关联的应该有诗性,像是小说闪出诗意火花。作者应该从诗机制入手去结营。
中国传统文化最辉煌靓丽的闪光点就是诗意。远古就有诗意悲剧,如神话与西方古希腊罗马神话不同,他们说总是有现实人的影子(上帝、天后、诸神几乎无不优缺点杂糅)华夏则相对更纯粹,其实是更诗意。西方到临近现代才从东方文化找到诗意。如庞德承认面对唐诗宋词是“假洋鬼子”,海德格尔才发现“诗意的栖居”
诗意丰富而复杂,多种多样而非单一。中西方有区别。审美是文学的核心、艺术的核心,那么,诗意是审美的核心。
其三,关于地域性和民族性问题,我更主张透过表面现象而深入到本质。也就是面子上可以过不去,但里子上必须得切中要害。譬如说我们在蒙古族地区,许多人选取蒙古族人物,写蒙古包,写蒙古人名,写蒙古地名等等,但事实上现在还有几个蒙古包?现在的蒙古包不过是为显示蒙古族传统,专门为观光团设置的。实现一种体验的可能。冬天谁还住蒙古包?夏天可以住几天蒙古包,蚊虫常常让你受不了。不妨试试:你能不能做到,写的是住在房子里,住在高楼上,你写的人是汉族。汉化的蒙古族人,最终还是是蒙古族?就是说,最终你要塑造蒙古族,如何把他的骨子,把他的心灵,把他的本质设置出来,表面上看是汉族生活表象,衣食住行都是,但是骨子里却是全新的蒙古人。是否可以这样写呢?
其四、我们必须警惕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譬如说,文学源于生活,你只管把生活写好,写真实了,就是文学。其实这是误解,文学必须得细化生活,条分缕析。关注和截取生活当中那些微妙的东西。为人处事都有深浅度,理解和分析的层次是更重。
目前的时代似乎容不下真正文学了,或者说,想从事文学,必须得向这个时代妥协。否则你就会受到冷落漠视,甚至你不干预生活,生活也会干预你。所谓匹夫有责应该是,一方面要对时代有担当,另一方面更要对历史负责。
同时应该让观念更新、升级、换代。如量子力学、量子纠缠;光子波粒二象性改变哲学的基本问题,薛定谔的猫同时活着与死去,只有测量才能确定。
再如:拓扑学,在多维度空间;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等。
二
他在《鄂尔多斯日报》发表的《乡愁犹如雪纷纷-<</span>雪在飘>述评》(2023.11.1)中主要观点,还有对列举作品的一些看法都存在着问题,各位应该讨论辨析。
(一).该评论围绕“乡愁”展开,由此升格到“家国情怀 ”。那么,“乡愁是爱国情怀的精神基石”吗?如何理解“国家”这个汉语词的文化沁润?
《雪在飘》这本纪念日同题作品集当然有这两个元素,但并非主体。小说说到底是艺术,考察其文化原型是必要的,但道德考察应该不重要,意识形态考察可以有则有,而不必勉强,更不要牵强。如:
刘允同的《飘逝的红纱巾》并非“写出了同样的忧患意识”,而是最后落实到人的情感与诗意了。同路人深入一层就出现分期,如果再深入层次会怎样?她的红纱巾在树上飘扬,比较有韵味。
应该说,保护湿地对于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而言,都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1、建不建别墅他们说了不算;2、保护湿地不是平民所能的(湿地兴亡匹夫怎样有则?);3、《围垦和基建占用是导致湿地面积大幅减少两个最关键因素》(中国政府网2014年01月13日);那么,基于此也可以将其写成黑色幽默小说。4、许多自然现象人类无能为力。沿着此向度则可能写成另类文本。
(二)迟占勇在《黎明》中写了解放战争中,部队行军在老乡家夜宿的故事,母亲不知道儿子早已牺牲,送别子弟兵。这让人纠结甚至流泪的有乡愁化成的“家国情怀”吗?显然没有,相反,是家国不能两全,国冲击家。国与家的一致性是个别文化现象。《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上道德理想,但殊途不同归。
(三)张静的《二爷爷》写参加抗美援朝的复员残疾军人,70周年”纪念章,嘴里常念叨着“都死了”,并且一辈子没成家,住在生产队,甚至抓住小偷却摸出半块饼递给那孩子……——有“家国情怀”闪现的光辉吗?抗美援朝酿成他个人悲剧(可读郑义《远村》很深刻);递半块饼给那孩子,不仅是难能可贵的同情心,损己利人的爱。主题同样落实到人。
(四)吴国丽的《锁柱》颇具魅力,语言也有个性。锁柱去京城看货,却发现其未婚妻凤儿和少东家不仅好着呢,而且好上了。掌柜去京城想带回凤儿,却带回凤儿和少东家都被日本人杀害的噩耗与为锁柱织一半的毛衣。接下来是锁柱当晚就不见了,四年后日本投降。掌柜和东家认出当了八路军胜利进城的锁柱。家国仇、民族恨在这里很复杂,不能简单理解,展开想象的空间很大,结尾并非单纯地令人振奋。
艾青在《我爱这片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根本上是这片土地灾难深重,令人忧郁,越少爱才越落泪。
另外,有时间说说几篇小说,或者问题交流。如犁夫《留一针》、周志华《候鸟来兮》等等,看时间是否允许吧。
(2023年11月5日 闪小说集《雪在飘》研讨会发言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