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古运河游】(45)——西水驿碑,嘉兴建驿历史悠久的见证
标签:
思泉陋室西驿亭嘉兴路重建水驿碑天宫牌坊旅游 |
分类: 嘉禾纪事 |

-
西水驿是嘉兴的水陆门户之一,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故驿站常遭兵火毁坏,屡次重建,到清末驿站彻底圮毁。
1998年发现的“嘉兴路重建水驿碑”,是元代至元5年(1339年)重建水驿时所立,碑高2.2米,宽1.1米,厚0.29米,碑文共21行,每行37字。该碑从未在任何志书中记载过,尤显珍贵。


-
嘉兴地处南北要冲,“南通八闽,北通三吴,旁及江右”,沿海又是边防要地,建立驿站较早,秦汉时就北通京都,南达闽粤。
嘉兴郡在唐贞观23年(649年)即建有安运驿,后来改为嘉禾驿。
出生在嘉兴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诗作中有对嘉兴的回忆:“……忆得童年识君处,嘉禾驿后联墙住。垂钩斗得王余鱼,踏芳共登苏小墓。……”(参见《【嘉兴古运河游】(23)——刘禹锡出生在嘉兴》)其中的“嘉禾驿”,就是西水驿的前身。
宋代还称“嘉禾驿”,初为马驿,后为水驿;元世祖至元17年(1280年)置嘉兴路水驿;明初称西水驿,设驿丞,建筑有厅堂廨舍;清康熙时建仪门、厅堂、轩室、夫房,规模更宏敞。
历史上该驿接待过无数南来北往的官员。
有这么一件往事,明代有一位叫崔溥(1454~1504年)的朝鲜官员,海上遇险,十余天后漂流到浙江三门县获救。经确认并非倭寇后,由陆路送到杭州,再经京杭大运河送往北京,转道回朝鲜。也因此,他成了历史上行经京杭大运河全程的第一位朝鲜人。后来他又来过几次,在西水驿歇过脚,并题诗云:“今日又过嘉兴府,人自繁华竹自苞”。
清代朱彝尊在著名的《鸳鸯湖棹歌》中有诗云:“西水驿前津鼓声,原田角角野鸡鸣。苔心菜甲桃花里,未到天明棹入城。”
这首诗就刻在旁边的石块上,是朱彝尊情景雕塑(见下集)的一部分。
-
“嘉兴邮电博物馆”的一块展板上还说到,明嘉靖年间工部尚书吴鹏(生卒不详)宅前的“天官牌坊”往西南,古为驿道,清末民初称西南大街,直通西水驿。
再回看前面出现过的西水驿旁盛开的桃花。那时沿古运河畔的绿化,是一颗桃树一颗柳,每到春天,桃红柳绿,煞是好看。可惜没过几年,桃树全都“寿终正寝”,只剩下寥寥数棵柳树,后又补种了一些石榴树。绿化的起点不低,却疏于管理,以至于以下的景观不再。
-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有关文章和景点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