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潮州镇记老尾牛杂镇记牛杂火爆 |
分类: 尒旅行 |
来潮州,我们也是做了功课的,镇记牛杂不可不来,到潮州的第二天早晨,同样舍弃酒店的免费早餐,我们来去吃美味。
从酒店到镇记牛杂,听说只需要走个十几二十分钟,所以我们决定步行,在路上看到好多三轮车,忍不住拍了起来,我挺喜欢的,真心的,在潮州和汕头的几天,我们几乎都坐三轮车代步,有坐过电动的,也有坐过人力的,坐人力踩的车,看着前头的师傅卖力的踩,心里总不是滋味儿。在汕头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坐的一辆小三轮,师傅很瘦,车程过半的时候好像就受不了了,一支手撑着腿,有节奏的往前踩,往前踩,手放在腿上似乎是在助力。。。。。
镇记牛杂在靠近潮州西湖公园的湖边,我们九点多到,那店门口已挤得水泄不通,嘈杂不已,连拍个环境都如此困难,一拍入镜的全是人头。
我赶忙问,点菜在哪点?先点单,再拍照。RICK兄转了一圈以后回来,后里晃晃一张小牌子,等叫号吧,82号。
店里生意实在是太好了,为了避免大家乱挤乱套,于是就有了叫号点餐的规矩,一行不管是几人,都是拿一个号码,店家叫到号码后客人再告诉他要点几碗,所以并不是82就是82个人,而是不确定因素,例如69号一行有14人,他们叫了14碗,下面的就顺延顺延。我们一听都快晕倒了。
店里只有一位阿姨在煮牛杂,那个动作娴熟,我估摸了一下,一碗牛杂可能一分钟就好了,但是这样连续几个小时下来,重复的动作应该也会手抽筋吧?实在是佩服得无体投地。
灶台边上有一个圆竹盘,上面分别放了几堆生料,牛肉、牛腩、牛百页、牛肝等,阿姨就是随手各取一部分,放在漏勺里,再伸入牛骨高汤中烫熟,过程只有几秒,旁边的锅里是烫煮粿条的,捞出粿条,把烫料放在粿条上,再舀点汤,点缀上芹菜末和姜末,一碗让我们等了1小时的牛杂就好了。
等餐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胖纸已经饿得不行了,饥肠辘辘,流口水ING,怒怒怒。
一个号牌的牛杂煮好换下一个,扯着嗓门找人已经OUT,再说顾客这么多,天天扯着嗓子也受不了,于是我们有了这个,扩音器,请注意看下图,阿姨的头上方。。。
叫号就是这么叫的,头一抬,对着话筒叫“**号,来取餐。”于是大家就都听见了,于是一片埋头看牌号的景象,总有一桌是兴奋的,其他则是一片哀叹声。。。
从取号到牛杂上桌,正好一小时时间,我平生最恨排队等位,实在是痛苦。还好,牛杂味道确实不错,一直担心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没有出现。
这份牛杂粿条汤,汤头确实无误,是用牛骨熬出来的,我真真的两眼看到老板娘从烫生肉的大锅中捞出已经熬了很久的大块牛骨,生牛杂就是在牛骨汤里烫熟的,所以那个汤头,是牛杂的鲜和牛骨高汤的醇厚融合的,怎么可能不好喝呢?
牛杂有5、10、15三个价位档,我们吃的这一大碗是10元的标准,可以说物有所值(除了等太久了),牛肝、牛腩、牛肉、牛肚等都是烫几下变色了就装碗,除了牛杂,还有牛肉丸和牛筋丸,再淋上热汤,热汤的温度其实也是一个加热的过程,所以烫的时间真的不用久,这样吃起来的牛杂才够嫩够新鲜够鲜美。
等面的过程我哪有可能乖乖的坐那一小时,早放风切了,到处走走拍拍。
这里靠近潮州的西湖公园,节假日游人还是挺多的。
卖“古董”的小摊子,在厦门,这种小摊不爱让人拍,他们的戒备心很强,总怕拿相机的是记者或者城管,所以一拿起相机他们就凶我们,在潮州倒不会,摊主站旁边笑眯眯的让我喀嚓。
超有爱的一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吃饱早餐后沿着西湖公园边的老街一路走,潮州的城市环境比汕头要好一些,我特别喜欢潮州的老街,还未被开发过,外地游客也不多,走在里面有一种祥和的气息。
阿嬷在吃月饼。。。
未被列入开发改造的古厝,时光的沉淀,那是一种风韵。
我一直说,特别喜欢这样的感觉,城市没有太大的开发,就是古色古香的,随时随地能回味那些老味道。
但是换个方面想,一个城市没有发展,韵味留下来了,人民的基本民生也没有发展,经济不发达,生活品质落后,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格格不入,年轻人们也是不喜欢的。
如何把传统保留又让城市有新的发展面貌,真是一个大课题。
没菜也能喝二两,谁试试?
老街里的杂货铺,我一见这种店就忒么的亲切。就想到去年八市边刚被拆掉的厦门第二百货,那是一家开了几十年,一直坚挺到去年才被清理的超级老牌杂货铺,里头卖的有古早手绢儿,军绿布鞋,热水罐,国营厂早些年出产的白背心儿,还有我们小时候做功课用的一毛钱,印着画,很好用的那种小白橡皮擦。。。。。
潮州人婚嫁用品店。
又拍吃的,我问老板,这里头包的是什么?他一脸憨笑却讲不出个所以然
路过一家鱼浆制品店,大家都说想尝尝,可是店里只卖生品,不卖熟食,做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