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化:前途光明,出路不明

标签:
评论艺术杂谈数字化博物馆 |
分类: 艺评 |
在互联网时代,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使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享用产品和服务成了一切行业发展的新突破点。电话机、网络聊天工具让人足不出户便可交谈,网上银行、网络电商的发展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购物、交水电费、吃一顿可口的大餐,看一本图书馆里很难找到的书……随着科技的推动,现如今许多博物馆也将实现数字化的转变,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几千年前的文物,轻松点击鼠标就可以近距离接触几千年前的古老藏品,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优势:博物馆发展的创新与出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的科技含量需求也日益提高。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方式将文物陈列在漆黑的柜台里,用仅有的唯一的视角去隔着玻璃观赏,在拥挤的人群里聆听安静的历史与眼前喧嚣的场景相结合的声音,你再用心去体味历史吧,阳春白雪最终也将成为下里巴人。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去超市购物,去饭馆吃饭,去影院看电影,去图书馆借书这些生活必须的活动都已经借助网络了,去博物馆欣赏文物,似乎就成了处江湖之远的事情了。虽然我们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在蒸蒸日上,单从数字上说,博物馆的数量已经由十年前的2200多个发展到了目前的3589个,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市民对博物馆的接受情况却并不理想。对于我这样的学过历史懂点文化的人来说,去博物馆都难以找到趣味,更别说那些不知文物为何物的人了。
博物馆数字化,是基于网络发展的基础,对现存的博物馆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博物馆发展出路的一大探索。通过三维建模、虚拟导览、激光雷达扫描、特种视效等现代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博物馆的某个文物、某个场景甚至整个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使得受众无需出门打车、拥挤、排队、买票,然后在菜市场一样的嘈杂的喧闹中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好不容易走完了一遍,却找不出观赏的意义,只是担心回家的车是否好挤。数字化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受众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且方便快捷,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近距离欣赏,可以一个人慢慢品味,不用担心他人的打扰。而且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所有的博物馆,没有时空的限制。在这种方式下,哪怕对于文物不甚了解,偶尔看过一两次也能增加知识,下次再见或许就不会把兵马俑看成唐朝的了。
现状:博物馆数字化和数字化博物馆
要谈到博物馆数字化自然就少不了要说到谷歌艺术计划了。谷歌艺术计划(Art Project)是谷歌与世界各地博物馆合作,利用谷歌街景技术拍摄博物馆内部实景,并且以超高解析像拍摄馆内历史名画,供全球网民欣赏的一项服务。2012年,谷歌艺术计划触地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加入其中。至此,与谷歌达成合作协议的艺术机构数量达到了151家。中国国内最早的尝试应该是1988年8月上线的河南博物院网,此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地蔓延开来。这一“博物馆上网”现象成了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的第一次浪潮。现在,中国的主要博物馆和省级以上博物馆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网站,许多有特点的中小博物馆也在网络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网站建设成为目前中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然而这种“博物馆上网”却和数字博物馆有着很大的区别。博物馆上网,即博物馆数字化,和数字化博物馆,仅表述顺序不一样,却有着天壤之别。博物馆数字化是我们将现实中的博物馆搬上网络的一次尝试,观众在网上可以看到现实中一样的内容,省去了一系列繁琐的过程,节省了时间,但是却并不能体会到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魅力。甚至一些博物馆之所以实现数字化完全是潮流推动作用的驱使,所谓的数字化也只是将偌大的建筑场景原封不动地搬上网络,丝毫没有改变呆滞冰冷的状况,甚至在观赏上连预期效果都做不到。
虽然目前国内博物馆数字化的市场已经被嗅觉灵敏的商家发掘,都在努力尝试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根本上还只是一个“博物馆数字化”的过程,原封不动地般上网,各个博物馆各自为政,除了快捷方便以外和原来的并没有什么两样,虽然费了一番周折,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结果依旧距离真正的“数字博物馆”相去甚远。
相比之下,谷歌艺术计划倒是展现出了更多的创新的苗头。首先它的范围广,涵盖了全世界一百多个博物馆,内容丰富。其次,他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再次,它还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让我们眼前一亮的东西依旧层出不穷。据说谷歌计划下一步将要和400多家博物馆合作,将更多博物馆资源数字化,使其庞大的艺术计划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它可能才是数字化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我们只能望尘莫及了,不过根据我们目前的资源和发展潜质,相信总有一天能够望其项背。
前景:依旧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博物馆数字化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尽管目前国内发展势头迅猛,并且有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优势,但是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将成为我们数字化进程中最大的拦路虎。
首先就是人才问题。虽然我们的博物馆具有优秀的钻研于文化研究的人员,但这类人员又不精通市场运作。那些精通设计与市场运作的人员,却缺乏人文素养,难以作出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的作品。这与我们的教育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种制度下,很难找到既精通设计,又懂市场运作,同时又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在数字化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资金问题。我们现在许多博物馆都是属于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的资金绝大数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而政府更看重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支持也是有限的,如果博物馆要想产业化运作,只能自寻出路或者寻找其他途径。博物馆自身所能利用的唯一优势就是衍生产品的延伸与开发。在国外艺术衍生品市场已经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在这一领域仍处于试水阶段,发展潜力依旧巨大。然而谈到艺术衍生品行业我们更是缺乏人才,既包括设计人才,也包括市场运作人才,若要发展就只能首先进行人才培养和引进,说道这里,资金问题又重回台面上了。
最后一点就是观念的问题。从政府的引导功效来看,政府更看重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至于观众的切身需求方面却很少考虑到。而博物馆的经营也很少站在市场与观众的角度来考虑。观众自身对于博物馆的态度也不甚明朗。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字化进程就是一个目标不明缺的冒险。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数字化的发展必然会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可是若要从产业化角度来衡量的话,那可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博物馆数字化的商机与期待》http://tech.163.com/12/1102/00/8F90SBTF000915BD.html
2.《博物馆的十年发展》http://news.99ys.com/20121102/article--121102--107122_1.shtml
3. 《百度百科:谷歌艺术计划》http://baike.baidu.com/view/5199408.htm
(本文刊于中国艺术品收藏网,阅读地址:http://www.iart.com.cn/News/News_Detail.asp?id=1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