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的记忆
(2009-06-08 07:50:48)
标签:
白专积极分子真理政治气候杂谈 |
分类: 杂文 |
(一)
很多童年的记忆至今还很清晰。但不幸的是,其中最历历在目的部分,多是青涩的回味。
从上小学开始,因为父亲是“走资派”,母亲有“海外关系”,常常会被班上的老师和同学中“活学活用”毛选的“积极分子”们拿出来数落数落 – 这也怪不得别人,当时的政治气候就是那个样子,别人并不是对我个人有什么偏见,谁让咱不是“根红苗正”呢。
深究下来,问题还是出在了自己身上。本人生性愚钝,多年的砥砺并没有让我学的很乖巧。“固执己见”,而且不吐不快,多有得罪当时的一位“革委会”副主任和一位“军代表”。所以,本人也一直没有被划归“可以教育好子女”的范围内。老师和班干部们对此也颇多惋惜。
好在同学们对我比较了解,我们的关系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不仅如此,我们之间还渐渐磨合出了自己的“游戏规则”。这就是“批判归批判,玩归玩”。批判大多是围绕着“清高”、“白专”、“政治上不要求上进”等做文章;玩的时候还是我当“头”,班上的干部和积极分子们一样听我的“调遣”。实际上,没有人真的把这种“大批判”太当回事,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是一种政治需要,是一些“不得不说的事”。好像“反右”,是有指标的,总得拿一个目标明显的说事。
这很像在前些年社会上流传的一幅对联中所说的: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这事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余地。
(二)
年轻时,我经常和我父亲争论。我们争论的话题大多是那些与己没有直接关系的政治问题。父亲总是试图在“真理”和“自我保护”中间寻找一条最佳的中庸路线。并且语重心长地谆谆教导我也那样做,这叫做“外圆内方”。可是我总是很困惑,“外”既然很“圆”,如何能够做到“内方”,又如何能够证明你是“内方”呢?
我的父母在那个时候也像大多数同学的父母一样左右为难。他们一方面要求自己的子女实事求是,说真话,为人正直;另一方面又要自己的子女要察言观色,学会隐藏自己的观点,保护自己。我最初也总是在这两种价值观中游移不定,迷茫若失。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前者,虽然明明知道,这种选择的结果是苦果不断。
这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由之路 – 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且勇于承当它所带来的后果。
(三)
我以前总是认为,自己当时的认识更接近真实,观点也更靠近“真理”。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自己总是幼稚得很,总是想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不应该是那样的” - 总是用简单的逻辑和规律推算复杂的世界。
现在也是一样,我么每天都在犯很多的错误。这就好像下围棋,每个棋手都在不断地犯错误。最后赢棋的人只是那个犯的错误较少和错误较小的人。
再过几年回首今天所做的一些事情,我想仍然可以有很多总结和提高 - 这也颇像炒股失利者的事后总结。但是,至少我们也还可以拥有“马后炮”式的智慧。
这几年,我自以为比前些年的进步之一,就是在自己的同事和下属面前勇于承认自己有很多东西不懂,承认自己犯过的一些错误。
每当我承认我们犯了一次错误,做了一次错误的选择,我想,我应该离相对的正确又靠近了一步,虽然它还远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