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三鹿”悲剧在种业重演

(2009-05-26 08:33:17)
标签:

中国种业

三鹿集团

企业诚信

跑马圈地

广告轰炸

杂谈

分类: 种业观点

(最近出差、会议极多,无暇写博文。拿出一篇前些时候写的,刚刚在今年第五期“种子世界”上面发表的文章充个数)

 

随着三鹿集团破产后第四次资产拍卖的流拍,曾经一度甚嚣尘上的“三鹿事件”,如今已经渐渐淡出了媒体和公众的视野。对于这一由三鹿奶粉掺加三聚氰胺引发的波及整个乳品行业的剧震,公众、媒体和产业界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过激烈的讨论。通过媒体我们看到,公众的声音更多是痛斥三鹿集团违法行为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产业界在关注事态发展的同时,也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年销售额上百亿元的知名企业,会不顾基本的商业道德底线,乃至于不顾法律的威慑而选择了铤而走险,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覆灭。

 

相信要完整的解答这一问题,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楚的,这其中有外部环境因素、内在企业管理因素、行政监管体系因素等等,不一而足。正是这些诸多因素的合力,最终使得三鹿这个知名品牌的轰然倒塌。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在为之扼腕的同时,也不禁将关注的目光放在自身所从事的行业中。古人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那么不妨让我们尝试用“三鹿事件”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来审视当前中国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鹿”大厦的倾覆仿佛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而它的祸根却是早已种下的,这就是:

 

第一,   企业扩张和风险控制。这是中国企业普遍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过分强调做大,而不注重做强。究其原因,一是由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变形的“跑马占地”,仿佛一旦占得先机,便会永远拥有;二是由随着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随着各种“投资指南”和“穷爸爸,富爸爸”等一系列书的热销,投机心态在我们的社会渐渐成为主流,它也侵蚀了我们社会主流的企业家。2001年以来,乳品行业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03年“非典”过后,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促使乳品行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阶段。在伊利、蒙牛、三鹿、光明等品牌的带领下,乳品行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新的产品不断的推陈出新,产能也保持着每年近20%以上的行业增长。

 

快速扩张和高回报从来就是和高风险共生。但是,我们的媒体置其于不顾,我们的众多企业家和社会上股市中的散户却乐此不疲,前仆后继。社会发展了,许多人的手里“不差钱”,“一个企业倒下去,千万个企站起来”…, 这就是我们社会的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

 

第二,   质量管理和监控。诚心而论,“三鹿”并非不想重视质量。他们的设备投资,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人员培训等花了不少的功夫和钱财。但是,随着产能的不断提升,在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乳业英雄的背后,也造就了畸形的市场竞争。人们为了在竞争中获取胜利,不断的压低乳品价格。而价格的下降,也同时伴随着成本压力日渐增大、奶源供应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而迫于市场压力和利益的驱动,大多数乳品企业并没有在这个时期选择夯实基础、稳健经营的策略,而是走上了“重市场,轻基地”的快速扩张和高风险的不归路。“三鹿”把主要的资源用在了除了加工设备外的市场营销和政府攻关上,更多的是“忽悠消费者”, 而不是基地建设、研发产品和控制质量。

 

其实问题早已经存在,但是在非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中,以短期效益为中心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质量控制部门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并且本本没有“一票否决权”。如果没有企业最高管理层明确的指导思想,没有足够的管理授权,再好的设备、流程设计和人员培训也形同虚设;

 

诚信诚信乃做人和企业立身之本。然而,在当今社会的浮躁风气中,人们认同的是“成者王侯败者贼”。只要企业做大、赚到了钱,一系列的荣誉、光环就会随之而来,甚至可以“绑架”当地政府。没有多少人会真正关注其“取财”之道,或者财富是否清白。由于我们的社会基本诚信的缺失,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公司管理层的短视经营方针和行为,使得整个行业的经营模式建立在“投机”、“赌一把”的思维之上。

 

第三,   社会监控机制的缺失。政府职能部门无所作为,社会监控体系的集体缺失是不前造成食品安全的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部门不仅不思进取、积极开进,反而教导消费者如何辨别真假、防止被欺骗,把责任推到了消费者自己身上,这只能说是本末倒置;而有一些部门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帮助开脱责任,得过且过。这也助长了企业不负责任的态度。

 

实际上不仅仅是“三鹿”,我们再看一看国内的屈指可数的几个乳业巨头近些年的扩张,其实都走的是同一条路线。但是,这几个公司在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其商业模式上的软肋;其金钱上的短期效益并不能消除经营上的长期的隐忧。它的这种“重市场,轻基地”,过度追求短期投资回报的经营理念,使这个帝国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沙滩上:

 

1) 时至今日,中国奶业90%奶源依靠散户提供。这是的它的原料供应极其品质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 它利用社会资金的“虚拟联合”,说白了就是我们上说的“借鸡生蛋”的方式。然而,一旦遇到大的“风吹草动”,其帝国便有可能分崩离析;   

3) 乳业的急剧扩张也并没有给奶农带来实质性得收益的提升。

 

所以,尽管几个乳业巨头目前仍然被一系列的光环所环绕,据本人观察,其实是整个行业处于危机四伏之中;而且,其即便这几个乳业巨头在各地政府的帮助下躲得过目前的危机,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大多数行业,特别是我们种业效仿的典范。

 

回到我们种子行业,抛开具体的企业不说,我们许多企业仍然在犯着同样的错误:

 

1) 前些年,一些公司热衷于并购的“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方式,但是,没有产品、没有技术、没有品牌、没有服务的并购只能造成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随之而来的常常是意想不到的市场萎缩和高库存;

2) 这些年,强势营销的理念在种子界盛行。通过媒体,特别是电视广告的“狂轰滥炸”来“忽悠”农民。但基本上忽略了产品、技术必须为农民创造更好的效益的立足之本。夸张终有的现形时候,虚构终有露馅的一天。过分的推销和承诺最终造成用户更大的失望和对于夸张者心理反感。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

3) 过分依赖购买品种,忽视自身的研发投入。过去几年,市场上的少数公司通过购买“郑单958”等品种,在市场上积极推广,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这加剧了种子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浮躁之气。现在没有多少公司愿意花力气投资育种这种时间长、收效慢的工作。但长此以往,企业必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4) 目前我们行业的共同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太多的企业投资研发,没有太多的企业投资基地建设,甚至没有太多的企业投资加工设备。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以下的“四部曲”:购买品种 - 委托生产 - 广告轰炸 - 大批发。

 

总体来看,国内目前种业的基本经营模式就是“游击战”、“短平快”,缺乏长期的承诺,缺乏认真的投入。如此下去很难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很难赢得市场上日趋激烈的竞争,也很难走向世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反思“三鹿事件”,希望以此警醒种业同仁,正视行业发展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将农民的利益作为企业经营关注的焦点,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能够保持市场的法宝,将诚信作为企业能够基业常青的根基。唯有如此,种业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走上良性成长的轨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