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三鹿”悲剧在种业重演
(2009-05-26 08:33:17)
标签:
中国种业三鹿集团企业诚信跑马圈地广告轰炸杂谈 |
分类: 种业观点 |
(最近出差、会议极多,无暇写博文。拿出一篇前些时候写的,刚刚在今年第五期“种子世界”上面发表的文章充个数)
随着三鹿集团破产后第四次资产拍卖的流拍,曾经一度甚嚣尘上的“三鹿事件”,如今已经渐渐淡出了媒体和公众的视野。对于这一由三鹿奶粉掺加三聚氰胺引发的波及整个乳品行业的剧震,公众、媒体和产业界都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过激烈的讨论。通过媒体我们看到,公众的声音更多是痛斥三鹿集团违法行为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产业界在关注事态发展的同时,也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年销售额上百亿元的知名企业,会不顾基本的商业道德底线,乃至于不顾法律的威慑而选择了铤而走险,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覆灭。
相信要完整的解答这一问题,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楚的,这其中有外部环境因素、内在企业管理因素、行政监管体系因素等等,不一而足。正是这些诸多因素的合力,最终使得三鹿这个知名品牌的轰然倒塌。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在为之扼腕的同时,也不禁将关注的目光放在自身所从事的行业中。古人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那么不妨让我们尝试用“三鹿事件”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来审视当前中国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鹿”大厦的倾覆仿佛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而它的祸根却是早已种下的,这就是:
第一,
快速扩张和高回报从来就是和高风险共生。但是,我们的媒体置其于不顾,我们的众多企业家和社会上股市中的散户却乐此不疲,前仆后继。社会发展了,许多人的手里“不差钱”,“一个企业倒下去,千万个企站起来”…, 这就是我们社会的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
第二,
其实问题早已经存在,但是在非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中,以短期效益为中心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质量控制部门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并且本本没有“一票否决权”。如果没有企业最高管理层明确的指导思想,没有足够的管理授权,再好的设备、流程设计和人员培训也形同虚设;
诚信诚信乃做人和企业立身之本。然而,在当今社会的浮躁风气中,人们认同的是“成者王侯败者贼”。只要企业做大、赚到了钱,一系列的荣誉、光环就会随之而来,甚至可以“绑架”当地政府。没有多少人会真正关注其“取财”之道,或者财富是否清白。由于我们的社会基本诚信的缺失,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公司管理层的短视经营方针和行为,使得整个行业的经营模式建立在“投机”、“赌一把”的思维之上。
第三,
实际上不仅仅是“三鹿”,我们再看一看国内的屈指可数的几个乳业巨头近些年的扩张,其实都走的是同一条路线。但是,这几个公司在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其商业模式上的软肋;其金钱上的短期效益并不能消除经营上的长期的隐忧。它的这种“重市场,轻基地”,过度追求短期投资回报的经营理念,使这个帝国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沙滩上:
1)
2)
它利用社会资金的“虚拟联合”,说白了就是我们上说的“借鸡生蛋”的方式。然而,一旦遇到大的“风吹草动”,其帝国便有可能分崩离析;
3)
所以,尽管几个乳业巨头目前仍然被一系列的光环所环绕,据本人观察,其实是整个行业处于危机四伏之中;而且,其即便这几个乳业巨头在各地政府的帮助下躲得过目前的危机,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大多数行业,特别是我们种业效仿的典范。
回到我们种子行业,抛开具体的企业不说,我们许多企业仍然在犯着同样的错误:
1) 前些年,一些公司热衷于并购的“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方式,但是,没有产品、没有技术、没有品牌、没有服务的并购只能造成昙花一现的“虚假繁荣”,随之而来的常常是意想不到的市场萎缩和高库存;
2)
3) 过分依赖购买品种,忽视自身的研发投入。过去几年,市场上的少数公司通过购买“郑单958”等品种,在市场上积极推广,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这加剧了种子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浮躁之气。现在没有多少公司愿意花力气投资育种这种时间长、收效慢的工作。但长此以往,企业必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4) 目前我们行业的共同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太多的企业投资研发,没有太多的企业投资基地建设,甚至没有太多的企业投资加工设备。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以下的“四部曲”:购买品种 - 委托生产 - 广告轰炸 - 大批发。
总体来看,国内目前种业的基本经营模式就是“游击战”、“短平快”,缺乏长期的承诺,缺乏认真的投入。如此下去很难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很难赢得市场上日趋激烈的竞争,也很难走向世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反思“三鹿事件”,希望以此警醒种业同仁,正视行业发展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将农民的利益作为企业经营关注的焦点,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能够保持市场的法宝,将诚信作为企业能够基业常青的根基。唯有如此,种业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走上良性成长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