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前炮-刘石
马前炮-刘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61
  • 关注人气:3,5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中国农大互动问答的插曲

(2009-05-05 07:30:49)
标签:

种业开放

中国农大

粮食进口

粮食安全

杂谈

分类: 三农话题

428号上午,在中国农大的与学生的互动问答时间里,发生了一个我和台上面另外一位嘉宾的辩论的插曲。

 

这位嘉宾认为,种子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控制了粮食生产的主动权。“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这粮食还得是我们自己生产,如果种在种子里的基因全是国外的知识产权,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明白,这个安全是不安全的。但是我们也非常遗憾的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们所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实在是太少了,中国的种业企业非常想能做这方面的市场,我也希望今天在座的农大生物技术学生,希望你们真正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让我们自己的民族企业的产品种进去,那才是我们自己的品种。”

 

表面上看,这位嘉宾的逻辑是通的,而且这也是社会上,包括政府部门里面许多人的普通认识。

在另外两位嘉宾发言之后,我就前面这位嘉宾的观点提出了我的看法。虽然是从正面进一步论述“种业开放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但“辩论”的气氛仍然很明显。

 

以下是我当时发言的摘要:

 

“我想澄清一下关于‘粮食安全’认识的一个误区。‘种子安全’和‘粮食安全’是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一粒种子最后放大效应是多少?是500倍。比如说先锋公司一亩地播种量大概是1.2公斤,最后产量在华北地区至少能达到600公斤,在东北地区至少能达到750公斤,放大的效应是500倍到600倍,我们所谓保护了‘种业的安全’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农业发展的速度。你是保护了种业,没有竞争了,但是发展的速度降下来。种业速度降下来,农业的速度也跟着降下来了。从放大效应是500倍到600倍的产业比例关系来看,保护种业,牺牲农业,得不偿失。

我们从宏观产业链的开放来看,一共是四级。第一个级别是基础科研;第二个级别是种业,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第三级别是种植业生产;第四个级别是下游产业,包括养殖业、粮食加工等。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个链条从技术含量和增值效应来讲是一级比一级放大。如果比较种业和种植业来讲,产量是1500-600倍左右,如果从价值来讲,在中国目前是1:30,(就是农民一亩地种子投入假定是25元,最后产出能卖到700-800元左右);再往下游,种植业对于养殖业来讲,其放大效应是110。如果往上端走是生物基础技术。

 

我们从这四大产业链条的环节来看,越往高端走技术含量、影响力和增值效应越高,越往低端走则含量越低。

 

一般国家的产业政策先放开上游,逐渐放开下游,上游放开以后,国外新的技术产品进来以后,产生了放大效应,它会逐渐影响到下游,把整个社会的效益都提高了,而且整个增值部分都留在国内。中国反过来下游产业先开放,粮食进口没人管,种子也可以进口一部分。但是种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都卡得死死。结果是研发、生产仍然跟国际有一定差距,满足不了需求。结果最后是大量的粮食进口。

现在中国每年进口大豆三千万吨,是中国国内需求的三分之二。下一个作物会不会是玉米? 中国现在玉米进口比较少,但是根据目前国内的消费需求增长快,和国内生产供应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来看,再过十年、二十年会怎么样?有可能是大量的玉米进口,大量小麦进口。这对国家的安全到底是安全还是不安全?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到底是划算不划算?我对此深表忧虑,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考虑。”

 

从掌声来看,我的论述得到了在场的更多听众的认同。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教师师资水平对于学生教育结果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得出要“保护教师”,不要引入教师师资的竞争机制的结论的话,并且美其名曰是为了“学生安全”,我想这就大错特错了。越是在教师的层面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外教),才能够有效提高师资水平,才能够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和毕业学生的素质。

 

 我想,如果我当时能举出这个例子,也许能够得到更多的学生的认同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