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届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活动的一部分,4月28日上午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活动成为一个重点。
过去类似的讨论多集中在产业界和专家层面。其实其中的话题和观点经常大同小异,缺乏新意。但走进校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就可以更加丰富内容,也有机会让学生了解科学界和产业界的最新动态和思想。
这一活动的设想源于我在半年前给组委会的一个建议。没想到组委会认真对待这一提议,很顺畅地落实了之一计划。
中国农业大学比较遥远,尤其是农大南路路口的堵车更让人抓狂。好在出发的早,预留时间充裕,能够正点到达。
到达农大的时候,生物中心的大阶梯教室已基本座无虚席,估计至少有500人吧。除了有中国农大的学生,还有北京大学的,中国农科院等的学生。

会议自然由领导的讲话开始,好在简短,并无拖泥带水。
演讲嘉宾大多数是集中在科技前沿的最近进展的介绍,对于学生的开阔眼界自然不无裨益;我的演讲题目自然是我擅长的分析和论述性的题目“中国的种业开放与粮食安全”,标题和观点都比较独到、新颖。

演讲之后,是大会安排的与学生的互动。互动的话题基本上围绕着两大内容:第一,成长与成材。主要是问“先正达”公司亚太区的研发合作总监张世平先生的一些个人体会和经验;第二,就是关于种业开放与粮食安全的讨论。中国的官方和民间,包括学生对此话题十分感兴趣。在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时,我和“大北农”的付总宋修平先生还展开了“友好的”辩论。
辩论的焦点是,保护中国种业是不是保护中国的粮食安全。我当然认为不是,因为保护种业会限制新技术的引进,发展和竞争,会对下游产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不利于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粮食安全。
经过辩论,感觉上我的观点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同,因为掌声更热烈一些。

另外,整个活动包括演讲和与学生们的互动都通过农博网进行了文字直播。
整个活动安排的内容丰富、紧凑,北农大主持会议的老师水平和口才也不错。
也是机缘巧合,公司国际部和亚太区的领导正好访问中国。在活动的一开始,他们聆听了嘉宾的演讲。中间休息的时候,他们去北京即将设立的研究站考察。之后,我们会在设在亚运村皇冠假日酒店的“北京第二届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的会场会合,参加下午开幕的峰会。
作为公司的领导,他们也很辛苦。他们是27号夜里12点半到达北京机场,进酒店睡觉已经是凌晨1点多了。早晨6点多起床,7点多往中国农大赶路…。
在跨国公司工作,比不得国企,越往高处走越是辛苦。这其实是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正像一句俗语讲的:“光看见贼吃肉了,没看见贼挨打的时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