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云南大理散文游记文化旅游心情杂谈 |
风花雪月的大理
每当提起大理,便有一种诱惑,一种渴望,一种魂牵梦萦的牵挂与神往。四季如春的自然风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连同那浓厚的白族习俗,皆如玉人蒙面般神秘,让人蠢蠢欲动,欲罢不能。
或许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看得过多的缘故吧,满脑子都是苍山洱海美丽的风光。事实果真如此,未进古城,便被漫山遍野的花与树所陶醉。挺拔的罗汉松、火红的山茶花、争奇斗艳的苍山杜鹃、上关花、蝴蝶树等,或挺拔伟岸,或溢彩流光,或古朴幽美,或名贵冷傲,或被赋于一个美好的传说,或曾有一段动人的历史……
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集地,位于南诏和大理国都城遗址的东部,始建于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重要文物古迹。归纳起来可称为“三古”即古城、古塔、古石。悠久的历史还孕育出许多杰出的人物……
大理自古以“风、花、雪、月”著称。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是大理著名的四景。四景中尤以苍山雪、洱海月为胜。苍山顶上四季白雪皑皑,终年不化。而风和日丽的夜晚,在洱海上可见一轮明月在海中随波飘荡,地涌银涛,水光接天。彼时,洱海月照苍山雪,美不胜收。
整个古城的建筑以白色为主调。白族人崇尚白色,不只是服饰,连民居也是如此。在大理称呼姑娘为“金花”,称呼小伙子为“阿鹏”。白族姑娘的服饰与傣族姑娘的不一样,差异也很大。傣族姑娘的服饰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颜色和款式相对来说要清淡雅致。而白族姑娘的服饰虽主要以白色和红色为主,服饰上绣出的各色金边和花纹图案,看上去五颜六色,显得鲜艳夺目又端庄华丽。
有意思的是,白族姑娘头上漂亮的头饰,也寓意为“风花雪月”。穗子是“风”,风吹穗子飘;上边的绣花是“花”,如云南遍地盛开的鲜花;顶上白色的一圈是“雪”,苍山顶上的雪;而弯弯的形状便是“月”,洱海的月。无法不佩服大理人浪漫的想象力,让这美丽的头饰染上四季“风花雪月”的绮丽幻想。
在大理,主要的看点当然是蝴蝶泉和大理三塔了。蝴蝶泉,距大理古城35公里,在苍山云弄峰下的绿树丛中,有一泓清泉,泉池面积50平方米。白族人传说,从前曾有一对恋人在此殉情并化为蝴蝶,故名为“蝴蝶泉”。
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园子啊!古木参天欲穹宇,藤蔓缠绕似虬龙。且不说那松柏、棕榈、杜鹃与竹林,单那蝴蝶泉里的一株合欢树就会让你如醉如痴。岁月已给它苍老的面容涂上厚厚的一层绿色。仿佛那是天然的化妆品,不用人工去修饰,唯有自然去雕琢。毛茸茸的苔藓,给年迈的合欢树打扮得青春焕发。斜倚的一对虬枝,如一双巨大的臂膀,以拥抱的姿势伸向水面。心状的树叶疏疏朗朗,是那样的鲜活。当地人介绍说,每当夏季“蝴蝶树”开花时,苍洱之间的蝴蝶成群来此聚汇,翻飞起舞,热闹非常。最奇的是万千彩蝶交尾相衔,倒挂横于泉止的蝴蝶树上,形成无数蝶串,垂至水面,五彩缤纷,蔚为壮观。最盛之期在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所以农历四月十五日被定为“蝴蝶会”。
如今,我已站在蝴蝶泉边。没有蝴蝶,没有合欢花开。游人如潮,似要湮没小小的泉池。人声鼎沸,大抵三月的“蝴蝶会”也不过如此吧。蝴蝶泉边未曾见着蝴蝶,景点的摊上却随处可见。无数只呈缤纷状态的蝴蝶,色彩绚丽,形态各异。只是,这些蝴蝶被制成了各式各样的标本。蝴蝶依然美丽,却再也无法成双作对,自由地扇动翅膀于蓝天。惟有用沉默而绝望的姿态示人,展现曾经的美丽。
“大理三塔”耸立在苍山应乐峰下,一大两小。大塔又名千寻塔,位置居前,两座小塔在后,分南北而立,成三足鼎立之势,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从远处眺望时,这三塔就像模型建筑一样,只是感觉它们是苍山洱海风景的点缀。一旦来到塔身之下,才感觉它们是那么的宏伟和巍峨。塔为10级密檐式八角形砖塔,外观装饰成楼阁式,每角有柱,檐下有浮雕联窗等,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显得十分华丽。顶角四个方向各有一只铜质金翅鸟,据说可镇洱海水怪。大塔高约64米,就连两座小塔也在40米以上。这样高的塔身,昂首翘望,似乎感觉这空间有一种压迫之感。塔尖直刺碧蓝的天幕,白云悠悠地飘动。三塔位于“元世祖平云南碑”不远处,这里当年曾是忽必烈攻陷大理城的主战场。三塔能躲过古代战乱的劫难实属不易,而千年的风霜雨雪的侵蚀,也未伤及古塔一根毫毛。据说,明代大理地震,千寻塔曾“裂二尺许,形如破竹”,而后居然又在十天后“旬日复合”,安然无恙。1925年大理又发生强烈地震,城内房舍倒塌无数,独三塔岿然不动,实属罕见。问及原因,今天的大理人都会这样说,这是塔的神灵之所在。
穿过窄小而斑驳的青砖城门,可见大理古老的历史。穿过明清时代的街道,从千百年一贯制的马具店、小吃店、纸烛店门口经过,在油黑发亮的柏壁门口仰视,墙有墙垛、垛有垛檐。两侧鳞次栉比、摇摇欲坠的门房写满了沧桑,那曾经灿烂的琉璃碧瓦,如今早已褪却了光环,支离破碎地苟且偷生。还有那脱落风化的青砖拱门,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大理国的章章历史。
走进大理,你便走进了奇石的世界。地面铺的是大理石;街巷砌的是大理石;城市里的楼厦、乡村里的民舍也全部用的是大理石。大理石雕花的门窗、大理石雕琢的门头、大理石桌椅、大理石文房四宝、台灯、盆碗等等,大理石已经溶入了大理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在元代,马可波罗来过大理,在明代,徐霞客也先后来过,他们都用自己的笔,触拼尽自己最后的才思,为后人留下了描述苍洱风光的华丽诗章。更有趣的是,那徐霞客写尽苍洱还嫌不过瘾,竟摇起笔来着色这苍山的奇石。说大理石“着色山水,危峰断壑,飞瀑流云,雪崖映水。层叠远近,笔笔灵异,云皆能活,水如有声。”也许徐霞客到了最后才有了些许的感悟,那些穷尽神思写在纸上的文字,怎能敌得过这些默默无闻的大理石匠手中的大理石呢?
走在深街幽巷,清一色的青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古朴、别致。“家家流水、户户养花”。苍山泉水潺潺穿街绕巷,叮咚有声,人来熙往的游客掩不住它的朴实宁静。走在青石板路上,远处苍山隐隐,城楼上芳草凄凄,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恍惚感,仿佛置身于某个历史与历史的接合处……
大理是神秘而美丽的,拙笨的语言无法全面诠释那里的“风花雪月”的全貌。记不得是那位名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愿这传承亚欧文明的古老城市,给我们留下一个永久的记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