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旅行”
(2008-12-11 09:20:54)
标签:
健康 |
食物主要由醋、蛋白质和脂肪组成。它们是身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这些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食物进入口腔后,经牙齿切断和咀嚼,把大块食物分成小块。食物刺激口腔粘膜深处的唾液腺,产生唾液。它除了能湿润口腔、软化和滑润食物便于吞咽外,还有消化食物的作用。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充分混合,唾液中的淀粉酶对醣进行初步的消化。
食物经咀嚼湿润后变成“食团”,大约经过6~7秒钟,由咽喉经食管蠕动送入胃中,胃位于左上腹,象一个斜挂着的大口袋,其形状因人而异,矮胖的人呈牛角形,瘦长的人呈钩形。胃的位置和大小也经常在变化。吃饱时,胃的下缘可到肚脐下面;空腹时,又能向上回缩而恢复原来的形状。胃进行一种有规律的收缩运动,叫做“蠕动”,每分钟约三次。这样一紧一松地把胃内的食物来回搓揉,使食物由粗变细。胃粘膜大约有500万个小腺体,分泌一种具有消化能力的酸性胃液。胃液中主要是胃蛋白酶和盐酸(即胃酸)。胃的主要消化作用是分解蛋白质。胃酸还可杀死吃到胃里的致病的细菌。由于胃的搅拌,食团与胃液充分混合,变成象粥一样的东西,叫做“食糜”。当一部分食物在胃内消化完毕,有较多的食糜堆积在幽门部位,这时幽门肌肉收缩,将一部分食糜挤入十二指肠内,直到胃内食物消化排空为止,大约需要4~6小时。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与食物的性质、数量及胃蠕动的状况有关,糖类食物停留2个小时左右,蛋白质停留2-3小时,脂肪停留4-5小时,混合食物停留3-4小时。所以平时一日三餐,间隔5-6小时,是有道理的。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全长约6米,相当于身长的3-4倍,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停留5~15小时,参与小肠内消化的碱性消化液有胰液、胆汁和小肠液。胰液是由胰腺细胞分泌的。经胰管注入十二指肠,具有最强的消化力,能消化蛋白质、醣和脂肪。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能把消化吸收的养料进行贮藏和加工,又能把一些有毒的物质变为无毒的物质。同时肝细胞不断地生成胆汁。胆汁一部分经肝胆管,总胆管直接进入肠道,大部分贮存在胆囊内。胆囊,俗称苦胆,形状像个鸭梨,位于肝脏下面,可存胆汁50亳升左右。当消化时,胆囊收缩将浓缩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内。胆汁内主要含有胆盐,能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并刺激肠道蠕动。小肠液是由小肠粘膜腺体分泌的。含有淀粉酶、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把醣(主要是淀粉)消化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等能被完全吸收的简单营养物质。小肠粘膜有环状皱折,表面高低不平,形成无数的绒毛,大约有四百万个。这样,大大增加了小肠与食物接触的面积,绒毛上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可吸收长营养物质,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小肠通过蠕动(每分钟17-18次)和分节运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均匀混合,同时推动食糜直达大肠。
大肠大约1.5米,将小肠消化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残渣沿着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和直肠向前移动。大肠内有多种细菌,其体内有多种酶,能分解食物残渣和植物纤维,大肠不断地吸收水分,最后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每日由小肠进入大肠的食物残渣大约500克,经过10小时左右到乙状结肠形成约150克粪便。当粪块入直肠时就会引起便意,直肠和腹部肌肉收缩,增加腹内压,将粪便排出体外,从食物入口到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大约需24~40小时左右,由于个人的习惯和所吃的食物不同,停留的时间可从12小时到72小时不等。
综上所述,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必经之路:从口腔,经食管、胃、小肠、大肠到肛门,构成了消化道即胃肠道。食管,胃和十二指肠通常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回肠和结肠称为下消化道。消化道和肝胆、胰腺等组成了人体的消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