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穷理,妙在“问道”
(2023-09-19 08:31:00)
标签:
步步穷理妙在“问道”侯爱兵 |
步步穷理,妙在“问道”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2023年17期
以问促思是演讲常用的手段,提问相比于平铺直叙,可以起到强调内容的作用,可以吸引听众注意,诱导听众思考。以问促思,首先是“问题设计”,要精心设问,增强提问的艺术性,才能激发听众的兴趣和思绪。
判断性提问
判断性提问,也叫二择一提问,使人能迅速反应得出正确答案,只需回答“对”与“不对”或“是”与“不是”。如南开大学原校长曹雪涛的演讲:
“大学的要义是什么?同学们经过多年寒窗苦读,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脱颖而出,来到南开,说明你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同学们是否认真思考过读大学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是小学、中学的延续吗?是只为知识的获取、技能的习得吗?是为获得高薪体面工作的‘敲门砖’吗?古语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你们要思考是来南开‘寻道’,还是仅满足于‘求器’?在我看来,大学是一个铸造灵魂、树立信仰的地方,如果你在这里培养塑造了健全自主、独立创新、崇德向善的人格,则必将受用终生!希望你们在这里受到熏陶、浸润,明德铸魂、学以成人!”
发问也是一种有效的说服方式。曹雪涛通过发问来引导,让大家在对问题的思考与判断中,明辨是非对错,领悟“大学要义”。爱因斯坦说:“一个好问题胜过一打好答案。”为什么问题比答案重要?一个人的提问水平就能体现出他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说服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善问方能明理,我们要注重发挥提问在演讲中的作用。
探究性提问
探究性提问,是重在“疑”处设问,提出的问题让人感到“新”“奇”“异”,大有搞清楚、弄透彻的欲望。如演员李光洁在《红旗渠三问》中的演讲: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徒手削平太行山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这简直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林县人用10年时间做到了。听过红旗渠故事的人,心里会有很多疑问,林县人为什么一定要修红旗渠?那个年代条件那么艰苦,饭都吃不饱,区区林县凭什么就敢修红旗渠?从山西引漳入林、跨省调水、劈山造渠在现代化的今天看来都有难度,当年林县人仅凭双手和简陋工具,为什么能够修成红旗渠?……所有的为什么背后,其实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不是超人,他们只是凡人,但这些凡人都铁了心要干成一件事,所以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他们都能像超人一样把问题解决。如果是你处于那样的境地,相信你也能做得到。”
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李光洁探究“红旗渠”奇迹,以“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之“三问”展开演讲,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人有耐心地投入到探究问题的情景之中,一听为快。其实也是在探寻新中国发展壮大的基因。在这个呼唤创新同时能够创造奇迹的新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不负韶华,努力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
指向性提问
指向性提问,就是问题的设置意图和指向性十分明确,就是亟待回答和解决的要害性问题。如一位创业者对伙伴们的演讲:
“作为我们自己,现在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反省、是扪心自问。第一,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在客户身上?花了多少时间在了解自己的产品上?花了多少时间在提升产品服务上?第二,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花了多少钱在研发上?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新的业态上?花了多少时间在感受新的趋势和方向上?第三,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在组织升级和人才培养上?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在高级人才引进上?花了多少精力在年轻人身上?我们有没有在90后、00后身上学到什么?最后,我们还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愿意不愿意慢下来,去做点慢的事情?我们有没有沉下心来做该做的事?有没有做对的事情、做难的事情、做需要时间积累的事情?我坚定地相信,做好这四个扪心自问,才有可能熬过困难,迎来曙光。”
有明确指向的问题,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听众聚焦正确的思考方向。这位创业者结合公司自身实际,以四个“扪心自问”的表达形式,形成了一系列指向明确、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群,问得专注专业,问得情真意切,问得心潮澎湃,能有效激励伙伴们认清自身不足,绝其本根,冰解的破,阔步前行。
步步穷理,妙在“问道”。掌握演讲提问的技巧,巧问妙问,才能开启听众的思维之门,从而产生以问促思、以思促行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