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事为理
(2022-11-15 08:13:02)
标签:
化事为理侯爱兵 |
化事为理
侯爱兵
演讲少不了事例,但初学演讲的人如果过于注重事例的堆砌,就会缺少化事为理的能力与方法。其实,事例多而泛,不如少而精。要想使演讲深入人心,关键在于化事为理,以事明理。那么,如何化事为理呢?
将具体的事例概念化
“当年郑板桥从江苏兴化老家来到苏州,在城东桃花巷的东头开了个画室,而在西头也有一个画室,主人是擅长画梅花的吕子敬。郑板桥到了苏州后只画兰竹、禽鸟、虫鱼,就是不画梅花,有人要他画梅花,他都介绍到西头的吕子敬画室。如此一来吕子敬更加得意,扬言苏州城里画梅花,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这话传到郑板桥耳里,郑板桥一笑了之。三年后,郑板桥离开苏州,临走时大家前来相送,吕子敬也来了。郑板桥当场酣畅淋漓地画了一幅梅花赠与吕子敬。吕子敬一看,惊得目瞪口呆:郑兄之所以不画梅花,原来为的是给小弟我留一口饭吃啊,惭愧,惭愧!大气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是对社会、生活、他人的理性接纳。在有形和无形资源都短缺的社会,对待资源要有一个明智、淡定的姿态。我相信,有了这种气场,你们就一定能气定神闲,笑傲江湖!”(中国计量大学原校长林建忠《要建立怎样的气场》)
化事为理,就要通过具体的内容提炼出概念,使之成为理论化的东西。演讲者林建忠娓娓道来郑板桥和吕子敬相处的故事,故事固然曲折动人,但林建忠更能围绕观点,从中抓住要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把要用的精华部分准确地概括出来,形成了他的“大气观”,“大气”是人的气度和格局,是对待他人和生活的明智淡定的姿态。人有“大气”才会有“大成”,成大器。这些概念化的表述,足以深入人心,让人崇尚并培养大气的品格。
将含蓄的故事明朗化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在一家粮坊当伙计,他精明灵巧,掌柜刚想喝茶,紫砂壶就送到了嘴上;刚想擦汗,毛巾就递到了手上……只要是掌柜想的,哪怕仅仅是刚想的,这个孩子就把事给办了。没过几年,掌柜就把所有的业务托付给这个年轻人。年轻人悟性好极了,计算精当到了极点,粮坊任何的环节都被他做到了利益最大化。学好本事后,年轻人开了一家自己的粮坊,可是粮坊很快倒闭。他又开了盐坊,不久也倒闭。再开其他的呢,依然倒闭……他临死也没想明白:我明明是一朝一夕都没吃亏,加起来咋就没有得到好处呢?成人世界,谁比谁傻多少呢?什么亏都不吃,什么事都不肯让,什么时候都想压人一头,恐怕老天都不答应。乐于吃亏,谁都想和你结伴;真诚待人,谁都想和你交心。越不想吃亏的人,往往越是会吃大亏。”(公务员王占兴《越怕吃亏的人,越会吃大亏》)
化事为理,还要善于将那些婉转含蓄的内容、隐藏在故事背后的道理显示出来,使之明朗化。演讲者王占兴讲述了一个十分精明的年轻人却最终干啥啥不成的故事,故事含蓄而有内涵,但如果不讲透,势必会让人认识不足,理解不深。而王占兴能以代入者的身份思考,感悟升华出明白晓畅的道理,人立天地间,肯吃亏,肯奉献,比事事都占便宜要好。
将独特的事情抽象化
“我一直记得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当年高考被骗,他在一所学校待了4年,一直认为自己已经上完车补完票了,因为住在学校宿舍,也有学生证,也有饭卡,一切都有。他学习很努力,研究生考上了,司法考试也考过了,但最后没法领司法考试的证书,因为学籍是假的,研究生也白考了。如果你是这个学生,你会怎么办?他后来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重新考自考,获得自考本科文凭后,再次考法考,又考上了,又考研还考上了,所以这个学生让我很感动。绝大多数人碰到这种处境,那一定是怨天尤人。但他能勇敢地面对,并努力地改变处境。这让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各位同学,你的剧本不是你选择的,虽然演起来很痛苦,但是只要努力演好你的剧本,在痛苦中也有精彩。”(刑法学教授罗翔《人生剧本不是你所能选择的》)
化事为理,更要善于从一些独特的事例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使之抽象化、意象化,具有可触摸性和可操作性。演讲者罗翔讲一个学生绝境逢生、否极泰来的故事,这是一个特例。但罗翔并没有把它当孤例看待,而是旁征博引出普遍性的道理,引人共鸣。
化事为理,是演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愿这“三化”方法能帮你在演讲中理以事显,事以理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