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语表达的核心技能

(2022-09-20 07:56:45)
标签:

口语表达的核心技能

侯爱兵

口语表达的核心技能

侯爱兵

发于《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229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是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比喻,诗词歌赋可用比喻增色,口语表达亦如是。如果说口语表达也有核心技能,善用比喻无疑当仁不让。比喻的功用十分神奇,它能将深奥变浅显,也能让抽象变具体,还能使复杂变简单。

将深奥变浅显

在《开讲啦》节目现场,谈到高层建筑防地震的减隔震技术,工程师郭雁池说:“减隔震就是在上部建筑和地面之间设置一层柔软的隔震垫儿,它是一层橡胶和钢板的结合体,能够隔离大部分的地震能量,保护建筑的安全。”看到一脸问号的观众,撒贝宁补充说:“我想到一个比喻,它有点像我们人的膝盖,一个好的膝盖,它实际上对你是个最大的保护。”说完,撒贝宁还亲自演示,他晃动膝盖而上身却纹丝不动,并说:“你看,你看我上身动吗?这个其实就是您说的那个隔震垫儿吧?” 郭雁池说:“对,你的这个解释绝了!”

像高层建筑防地震减隔震技术这等深奥的、没有专业知识储备很难理解透彻的东西,三言两语自然难以表达清楚,但如果将这一技术中所使用的隔震垫儿比喻为人的膝盖,一下子就让这个高大上的先进技术变得浅显易懂、十分亲民了。所以,好的比喻能把深奥的东西变得浅显,把普通听众难以理解的东西讲透讲清。

让抽象变具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物理学家杜祥琬发现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只凭兴趣,他便点拨说:“学习的动力难道只凭兴趣?兴趣固然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成长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但我要说,个人兴趣之外还有社会需求,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方有大成。人生动力有两个轮子,一个是社会需求,一个是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好像是个前轮,拉着你走;个人兴趣好像是个后轮,推着你走。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

大道理人人会讲,可是能把抽象道理转化为形象比喻的人却为数不多。社会需求与个人兴趣是学习的两大动力,听起来就十分抽象,但杜祥琬将其比喻为“两个轮子”,社会需求是前轮,个人兴趣是后轮,以喻表意、寓理于喻,一下子就将抽象变为具体。如此引领学子走好成才之路,着实让人佩服。

使复杂变简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袁亚湘发现,在众多人才工程中,大家关注更多的是高端人才,却没有花更多力气去培养普通的青年人才。对此,袁亚湘呼吁:“一个部队的战斗力不能只靠将军就够了,真正打起仗来,需要每个士兵的战斗力。在注重高端人才的同时,也要充分关注普通科研人员的发展,给他们更多的资源或条件,了解他们的需求。比如,我是农民出身,种地也不能老看着几根高苗,应该把整块地都耕耘好。”

与人沟通,把话说得简单明了,是十分不易的,尤其在发表个人见解和阐明利害关系这样复杂的问题上。人才工程中存在的重高端人才培养而轻普通人才培养的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袁亚湘院士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将高端人才暗暗比作将军和高苗,而将普通的科研人员比作士兵和高苗以外的苗,这样一来,高端人才、普通科研人员的培养需要齐头并进的观点,就简单明了多了。

如此看来,善用比喻实乃口语表达之核心技能。形象贴切的比喻,来源于“接地气”的思考和智慧的凝练,它能让人产生豁然开朗、疑云顿消之感。如能在日常表达中熟练运用,定能为你的语言增色添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