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禹春旭中医大夫
禹春旭中医大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67
  • 关注人气:7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

(2009-07-24 21:15:06)
标签:

心脑血管病

中医

高血压

治疗高血压

健康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的病症范畴。并且,近年来以年轻化的趋势上升,中医药治疗本病,立足辨证论治,注重病症结合,组方遣药有法有守灵活运用,在变通的基础上,积累经验。

   一:辨证纲要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在临床的实践中,辨证以虚实为纲,分析不同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疗大法。一般来说:偏于实证者,多由素体阳盛,肝气偏激,或七情所伤,忧郁恼怒过度,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肝失疏泄,阳热亢盛,或化火,生风,或伤阴,耗血,或酿痰,致瘀,形成以肝火炽盛,肝阳上亢为主要证型,兼挟风,火,痰,瘀等以实为主的病因病机。偏于虚症者,多因年高体衰,肾虚精亏,虚阳失潜,或阴虚及阳,以致阴阳失衡,水火不济,形成以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为主要证型,兼挟痰浊上逆,阳虚水泛等以虚为主的病因病机。基于上述认识,以虚实辨证为纲,实责于肝,虚责于肾,有利于确定不同的治疗大法,兼顾各种错综复杂的病情需要。至于病程日久,实证转虚;或病情变化,虚中挟实,仍可根据虚实之纲,权衡二者的主次,轻重,缓急,兼顾治疗。

   二:治疗四法

   辩治本病,以虚实为纲,确立以下病症的基本治法。

  (一)清肝泻热法:适用于肝火炽盛,攻冲头目之高血病症。症见头疼目胀,口苦咽干,胸中烦热,急燥易怒,夜寐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禹氏发明验方:生地,玄参,黄芩,草决明,地龙,栀子,竹茹,钩藤,白芍,龙胆草,甘草等(大便秘结甚者加卜子,大黄)但要配伍精确。

  (二)平肝熄风:用于肝阳上亢,气血上逆,甚至肝风内动之高血压患者。症见头疼头晕,心烦耳鸣,面红目赤,失眠健忘,恶梦纷纭,甚或眩晕欲仆,头疼如破,双手颤抖,语言不利,步履不稳,舌红苔白,脉弦数或弦长有力。禹氏发明验方:怀牛夕,桂支,珍珠母,石决明,白芍,夏故草,山查,天麻,地龙,钩藤,磁石,牡蛎,龟板,甘草,木通。

  (三)滋阴潜阳法:用于肾阴不足,虚阳失潜之高血压患者,症见头晕目眩,咽干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失眠,寐浅,烦燥易怒,腰膝酸软,肢麻震颠,舌红或降,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禹氏发明验方:生地,首乌,女贞子,杭菊花,怀牛膝,桑寄生,旱莲草,珍珠母,龟板,故子,枸杞子,川断,杜仲,木通,甘草。

  (四)和阳补阴法:用于肝肾不足,阴阳两虚之高血压患者。症见头晕耳鸣,心悸失眠,健忘目干,腰腿酸软,下肢不温,夜尿增多,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禹氏发明验方:当归,川芎,山查,附片,熟地,山芋肉,仙灵脾,杜仲,怀牛夕,桑寄生,巴戟天,龟板,珍珠母,益智仁,甘草。

   三:临床论治变心法

   在上述基本治法用药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差异,兼夹病症的多种变化,灵活加减,以应对错综复杂的病情需要。

    肝火炽盛或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均与七情所伤密切相关,又随情志泼动加重,在阳热亢盛,气血逆乱之中,每遇肝失疏泄条达之病机;加之清肝泻热药苦寒降泄,平肝熄风药重坠,有悖肝之疏泄条达之性。对此,注意照顾肝主疏泄的生理特点,酌情加入白蒺藜,佛手,生麦芽,川楝子,柴胡等舒肝解郁之品,既能顺遂肝木之性,又可消除胸胁涨闷,时欲太息等兼症。

    高血压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者,灼伤阴血,内扰心神,或肾阴不足,心神失养,每兼心悸,失眠,寐浅,多梦等神志不安之证,而神不守舍,虚阳浮动,又不利于肝火的清泄,或肝阳的平潜,使高血压病加重。所以,根据心神不安的轻重不同,酌情选用琥珀,建莲子,夜交藤,柏子仁,合欢花等养心安神之品。

    高血压病程日久,脉络瘀阻,伴有肢体麻木,活动失灵等症,首先根据病情用藤类药,如养血通络的鸡血藤,清热通络的忍冬藤,祛风通络的青风藤,海风藤,落石藤等,此类药品通络化瘀,且性质平和,宜于长期配用。再者选用秦艽,稀茜草,嫩桑枝等辛寒或甘寒的祛风湿,通经脉之品,可避免温燥之弊端。最后择用乌梢蛇,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之品,以畅血行,但此类药多为暂用,长期服用不宜。

   肝火炽盛或肝阳上亢,往往灼津成痰,形成痰交织或风痰上扰等兼夹病症,出现恶心呕吐,时唾痰涎,脘腹痞满,舌苔黄腻等症,在清肝泻热或平肝熄风的同时,酌情配入川贝,胆星等清热化痰之品,或合以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楼)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另外,对于痰湿内生,上蒙清窍为主而挟肝阳上亢之证,用温胆汤加天麻,珍珠母,亦常收效。

   高血压不论何种证型,若兼有胸闷,胸痛,气短,心悸,舌质紫暗,脉弦涩等心脉瘀阻之证,则可酌加丹参,郁金,桃仁,红花,赤芍,枳壳等行气活血,祛瘀通脉之品。

   此外,对于其它兼症,若面肌痉挛,口角抽动者,酌配僵蚕,全蝎;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者,配伍丝瓜络,路路通,泽泻,茯苓,益母草;胃纳呆滞,饮食减少者,酌加炒鸡内金,焦三仙,炒卜子等。

   以上介绍是我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基本治疗方法写了四条,但临床必须根据具体病情临症变通,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中国禹春旭中药研究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