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林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的发言
(2009-05-24 17:02:35)
标签:
刘长林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发言杂谈 |
分类: 中医 |
会议议程上说是总结发言,现在一定要声明不是总结发言。今天这个会内容非常丰富,非常成功,有关振兴中医、成就大医的所有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而且谈得十分深入。所以我没有能力做这个总结,只是说一点自己的想法。
听了大家的发言,收获很大。我觉得今天的发言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中医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最近一百多年来衰落了。那么中医作为一门学术,作为一个医疗的整体、一个体系,能不能成为和如何成为今天的大医,即有无限广阔前景的大医学。
2.中医师个人如何成长为一个真正明白中医的中医,一个被广为称颂的中医,一个深通中医之道的大医。
3.要成就中医大医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和学术生态环境。所谓学术生态,主要指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和主流文化的关系。
我就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大家的启发下,谈两点想法。
第一个想法,我觉得振兴中医,成就今天的中医大医,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个人,核心问题是一个观念问题,就是要改变不全面的、过时的、不准确的科学观念,也就是要调整、改变、提升现有认识论的观念。具体地说,就是应该摆脱西方文化中心论,西方科学和西方哲学唯一论的捆绑。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学者,中国的医生和哲学工作者,要有一点勇敢的精神,敢于突破和创新;要有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不盲目跟着人家跑,跟着强势跑;要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而不是从原则出发,不是只会食外国人的牙惠。所以,我认为中医界的朋友们和关心中医的各个领域的学者,都要尽量多学一点哲学,科学观念就是一个哲学问题。
一个科学家如果不懂哲学的话,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大的科学家的。当然,一个哲学家,如果不懂得,不认真学一点科学,也难于成为一个大的哲学家。这是一般而言。对于今天的中医来说,还有特别的意义。孙思邈说,不学“易”无以成大医,那个“易”就是哲学。而今天与他说这句话的时代又不同了,今天我们时时都遇到西医学、西方科学和西方哲学的挑战。我们应如何应对,必须要研究哲学。只有从哲学的角度审视,有了文化的自觉,才能从根本上弄明白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学在人类医学中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医学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无限的生命力和关乎人类命运的价值。
从认识论上说,中医诊疗是医患一体的,没有主客界限,是在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状态下去切脉、去诊断病人的证候。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与病人、与天地宇宙是神气相通的。那么今天,我们面临着西方二元(主客、天人)对立哲学(如唯物论)的冲击,面临着以这种哲学为基础建立的西医医院的医患关系,面临着那么多以二元对立为前提的诊断仪器提供的病情检验单,我们还能不能理解和坚持中医的诊疗传统呢?怎样才能将西医的诊断结果纳入到辨证论治的体系之中而为我所用呢?
要知道,以天人一体、主客相融的方式去看人的生命,所获得的结果是人作为自然状态下的整体的规律;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去看人的生命,所获得的结果是人的形体构造和局部功能的规律。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各自独立的,是两个平行并存的医学体系。
不用说,医学应该是研究人的生命的,而生命是属于什么的?生命是自然整体的属性,是属于人和一切生命物的自然整体的,而不属于任何单纯的物质构成,也不是任何合成整体的属性,它一定是自然状态下生命物的整体的属性。任何物理的合成,化学的合成,以及人工信息-功能合成,都不可能产生生命。西方科学现在这么了不起,用人工合成的办法能制造一条毛毛虫吗?能制造一个跳蚤吗?能制造一个病毒吗?永远不能。因为生命是亿万斯年在天地自然整体状态下进化的成果,所以一切人工合成都不可能创造生命。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一切还原的方法,分解的方法,透析物质构成的方法,都不可能找到生命的本质。
那么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中医和西医。中医正是把人作为一个自然的整体来接近他,研究他,赞化他。而西医则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用分析还原的方法来认识人,用合成整体的方法来理解人。单此一点,我认为就可以作出结论,什么结论?过去和现在,中医比西医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如果沿着自己的道路走,不离开自然的整体这个层面,中医学有可能最终揭示生命的本质。而西医如果坚持其传统的思维方式,它的技术再高明,它解决的问题再多,它与生命的本质会永远隔着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可见,中医在根本上有比西医高明的地方。我的信心也就建立在这儿。从哲学上看,从长远看,中医应该统摄西医,而绝不是西医的附属品。
我说要学习一点哲学,不是指现成既有的流行的哲学就能直接帮助我们。可以说,在今天没有一种现成的哲学可以让我们直接拿来为成就中医大医之道所用。我们须要把中国传统哲学,老庄和孔孟,易学和道学,跟今天的医学实际和今天的科学前沿联系起来,跟今天的生活实际和流行的西方哲学观念联系起来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哲学理论,新的科学观念,不要总想着把现成的东西拿来就行。
中医学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康复和继承,与西医相对照弄明白中医是什么。但是,中医学不会也不应当停止向前发展。为了发展,绝不排斥而且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同时还应该吸纳还原论和解剖学获得的新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显然不可能像西医那样直接利用,而是必须转型,就像《黄帝内经》把汉代和汉代以前的解剖学知识利用来建立藏象经络理论那样。因为中医学揭示的是人的生命的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利用现代解剖学和还原方法所获得的知识,而必须加以转型。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生命的自然整体层面,如何将现代解剖学和还原方法所获得的知识纳入中医学、即自然整体医学的体系,是现代中医学、也是当今科学前沿的重要课题。
就是说,中医学应当利用和吸纳一切现代科学的成果与技术,但是有一个原则不能违背,一条底线不可逾越,就是不离开、不破坏人的生命的自然整体层面。只要符合这个条件,无论中医学的内容和形态怎样变化与发展,都不背离中医学的实质和固有方向,都与中医学的使命相一致。
第二个想法,就是希望有一个能够容许中医存在和自由发展的外部条件、即社会环境。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环境的话,中医要想成就大医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我想讲两点。
1.非常赞成中国社科院中医药国情调查课题组的一个报告,就是希望我们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能够以中医药为基础建立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这首先是从经济方面来考虑,必须这样做。据有人统计,如果把今天我们国家的全部医疗卫生费用用在西医投资,建立西医医院,购买西医医疗设备和药品,那么只能解决十三亿人口百分之十几的医疗问题,而百分之八十几的人得不到医疗救助。所以要想提供十三亿人口的医疗保障,必须以中医药为主体。如果中国的决策机构能够接受这个意见,振兴中医的问题就好办了。如果这个目标达不到,至少也应该以临床效果为准,最大限度地允许有实际行医能力的中医师依照一定的法律规定在民间自由行医和行药。就目前看来,民间中医药是我们的希望。
2.建议传统中医药系统与中西医结合系统的行政管理、教学和科研,在组织机构和财政上明确分离。因为传统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有本质区别,完全属于两个思想体系,不可混为一谈,不可一揽子运做,就是说,中西医结合并不是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方向,不能代替传统中医药自身的继承与发展。应当认真贯彻执行中央1984年衡山会议精神,将西医、传统中医、中西医结合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并存的三驾马车,各自独立,平行发展。
为此,我希望在卫生部之外,成立传统中医药局和中西医结合局两个平级并列的管理局。各中医药院校,则分为两部:传统中医药学部和中西医结合学部,或径直分为两校,各自培养相应技能的学生。中医科研院所,也依样办理。
总之,前途是乐观的。因为中西医各自占领生命的一个侧面,都有长短,有局限,谁也不能代替谁。
西医由还原论形成的合成整体,无论怎样细密精准,所获信息永远是不全面的,有限的。它们的优点是局部清楚,缺点是在整体层面必定丢掉很多联系,且不可能到位。而中医用的是自然整体的方法,它揭示的是有关对象的完整、全部的内容,所以把握的信息是无限的。即使最蹩脚的中医师,只要他辨证论治,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病变的所有信息就全部囊括其中,所以掌控的信息是全面性的、无限的。正是因此,中医才进入了人之生命的自然整体层面,因为自然整体不可分割、不可还原,一旦分割还原,自然整体就被破坏而不能恢复。进入并能调控人的自然整体是中医的优点,其代价则是局部不可能清楚,这又是中医的缺点。
认识就是这样,不能两全:要想局部清楚,就势必陷入有限,对人的生命不能全面掌控;要想把握无限,进入整体,局部就不能清楚。这两者能不能沟通?能不能从这一端走到那一端,优点尽收?不能。论证之一是,无论多少个有限相加,仍然是有限,而达不到无限,所以从有限永远走不到无限。反过来看,无限本来就是无限,绝不是无数有限的集合,所以认识不能从无限跨入有限,如果跨入有限,就会离开无限而不能再返回无限。在现实宇宙中,有限与无限是统一在一起的,可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限与无限之间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由此可见,中医的生命整体模型与西医的人体结构模型是不可能沟通的,中医与西医也就不可能相互替代。
因此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是,沿着中医自己的方向继承和发展中医。明了并坚守中医的实质与方向,是中医成就大医的主要之点。
谢谢大家!
刘长林
200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