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长华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的发言
(2009-05-24 17:16:00)
标签:
柳长华中医影响世界论坛杂谈 |
分类: 中医 |
我是搞中医古籍整理出身的,我想借今天的机会讲一下中医传承进步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第二个想讲一下中医影响世界,我们的利益何在?
大家知道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即是中华民族的祖宗,也是中医的创造者.神农氏发明了本草,黄帝氏创造了生命与疾病的知识。到了公元前1700年,中医有了一次巨大的变化,那就是学会了把药组成方来治病,这个代表性人物是伊尹。以方治病,就像是打仗一样,把兵组成阵来攻敌,这样就要有兵法,如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把药组成方来治病,就要有医经的理论指导。
东汉张仲景作为医学发展的里程碑,其实质是把医经和经方结合了起来,《伊尹汤液》中的方被《伤寒论》基本继承了下来。西汉刘向他们整理图书的时候,把中国所有的学问分为六大部分,方技是其中之一。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医经是讲医学理论的,有黄帝、扁鹊、白氏。题名黄帝的就是黄帝内经,题名扁鹊的称为扁鹊内外经。如《仓公传》记载仓公的事,仓公本来会以方治病,遇到公乘阳庆后,他教授仓公黄帝脉书、阴阳、揆度、五色、脉变等医经类的文献,于是仓公的医术大增。在中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基本上以方来治病,这是一个主流。这个局面一直到北宋时期,钱乙提出五脏辨证,此后又有了金元的理论发展。
在中医的历史上,医经、本草、方书等这些不同门类的文献从古以来自成体系,而且每一种代表性的文献,都是古籍整理的著作,分别代表者某个时期医学发展的里程碑。古籍整理作为专门之学,有人说从孔子删定六经开始,有人说从西汉刘向校书开始。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说的文献,在中医学科的领域中,其本意是没有改变的。文就是文章典籍,献就是有才学的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从未离开过师徒授受和古籍整理。但是,近百年来,我们把古籍整理束之高阁。现在国家列了一个重大项目即名老中医学术传承,这是一条腿,还有一条腿没有伸开,还捆着呢,就是古籍整理。
中医的传承,本质上是不取决于西方科学技术的。科学技术不过是对传统的一种利用,对中医尤其是这样。当然,有人会说,中医发展不取决于科学技术,国家还给你钱搞科研吗?但是,我想这是一个我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二者应该分开对待。
近些年来,我们把古籍整理看成是一种整理出版工作,并认为如果有一万种古籍,我们十年就可以整理完,我想,古籍整理作为一种传承学术的方法,永远也不会有止境。还有一个问题,如古籍标点。《周礼》中记载,古人八岁入小学,先学句逗,但是,我国的古籍一直到了清代仍没有标点,中国人不至于笨到不会标点。后来一想,中国的古籍本不需要标点,句逗是一种读书的方法,现代标点,作为一种规范,是西方人思想的产物。
前面说过,早在商代初,伊尹发明了把药组成方来治病,但是,本草自《神农本草经》出现以来,仍然传承到今天,本草还是本草,为什么?原来中医不是用药来治病的,药是组方的标准。所以有本草文献记载的药物有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有药物的产地、性味、归经、主治等,这些都是为组方服务的,这就是中药的传统标准。所以说本草书的传承整理方式以及它刻板的方法和其他的文献都不一样。因此,中医不是直接用药物来治病的,我们今天已经把药和方混淆了。
第二个话题,中国影响世界,我们的利益何在?
陈其广先生曾说过“科学无国界,利益有主体”,这话说得很好。现行的知识的权制度是不保护传统的,中医要走向国际,让外国人也去用,以展示中国的文化,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多么了不起,多么智慧,你想想,外国人有这么慷慨吗?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很重大的转折,就是保护传统知识,即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种保护不是说教,而是一个法律问题。这样一种保护制度,是与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对抗的。2005年我受国家中药管理局委托,研究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看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看得很清楚,要想实现对中医的保护,现行知识产权制度是靠不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保障,怎么去利用?
什么是中医文化?文化不是说教,不是搞一个门脸,也不是单纯的一种宣传普及,中医文化体现的是中医的思想、认知、精神、世界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标准和制度。经济何以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是制度全球化,没有制度全球化西方人不会把他们的技术给我们。我们今天用的一些个中医中药制度,大都来自于西方,大家对此有意见,但是人家外国人说了,你有意见,自己建立自己的标准呀?你有标准,我们也会承认。你说要与我们接轨,我怎么会给你搞标准。所以,我呼吁要尽快建立我们的传统标准,中医不是没有标准,本草就是中药的标准,《病源》就是证候的标准,北宋时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是汤液的标准。没有标准,同仁堂近四百年能够传承不息,人们都在用他们的药,正是有制作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