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提到校园App,人们想到的还只是查查地图和校车班次。如今,厦门大学有号称全国第一校园App
的“厦大包打听”;集美大学学生开发了“微集大”和“菜园帮”;像武汉大学谢梦非的“武大助手”一样,福建医科大学校团委则在微信平台上发布了“空教室”;此外,还有清华大学的“清华在线”、复旦大学的“i”、同济大学的“微同济”……所有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校园App
已风靡全国。而这些App 的功能早已不再局限于静态的信息查询,而更加强调共享、互动。
正如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信息主任凯尔·鲍文(Kyle Bowen)在提到App
的发展时所说的,“App的使用已经超越了普通的信息查询。事实上它们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当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Northridge)正在准备迎接其史上人数最多的一届新生时,副校长希拉里·贝克(Hilary J.
Baker)和她的同事们决定带领学校向移动端进行一次飞跃。
整个夏天他们花费了7.5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 万元)与App 开发公司Moto Labs
合作,共同创建了一款专门应用于学生选课的手机应用。于是,北岭分校将成为加州州立大学系统23
所分校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款应用连同大学网站的手机应用端同时诞生了适用于iOS
和安卓系统的两个版本,并赶在秋季学期开始前,于2013 年8月21 日正式上线。
“App
的下载量已经达到了1.6 万次。”贝克介绍说。同时她注意到在选课的第一个星期,只有15%
的使用集中在课程注册这项主要功能上,而这并没有达到她的预期。“现在下载量每天大约增加150 个。2014
年春季学期的选课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学生使用这款软件。”
根据2013
年的“校园计算普查”(Campus Computing Survey)——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运用的最新年度报告,79%
的美国高校都表示它们正在使用或即将开发自己的手机应用。
早在2008
年,就有一些高校在苹果应用商店上发布手机应用,但这些早期的应用主要是将笔记本电脑上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移植到了手机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人们对手机应用的更多认识,App
的2.0 时代已经到来。学校管理者逐渐意识到App 在诸多领域将大有可为,如招生、课评、校友追踪,等等。如今,移动技术和用户友好设计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人员能够参与到应用的更新与维护中,而不仅仅依赖于信息技术领域的“码农”。

为了设计和开发出功能强大、使用便捷的校园App,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学校在飞往移动端的同时需要不同部门通力合作。必要时,还会依靠更加专业的开发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其理想的功能。
同样是为了给新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请Moto Labs 在其原有的校
园App 上开发了适用于迎新活动的新功能(New Student
Orientation,以下简称NSO),并对应用界面进行了优化设计。类似于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韦伯斯特大学(Webster
University)等高校使用的“SCVNGR”手机应用,NSO同样可以为初来乍到的新生在纷繁复杂的活动中指点迷津。学生除了能够通过NSO
更快地熟悉学校以外,还能实时查询各种活动的细节。

美国第一大移动电话服务商AT&T 下设的校园导游服务(Campus Guide
Plus)也专门致力于和大学合作共同
开发手机应用。早在十年前就为学生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的俄克拉荷马基督大学(Oklahoma Christian
University,以下简称OC 大学)就是AT&T 的合作伙伴之一。
2013 年,OC
大学苦于自己的手机应用平台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便请来了AT&T 专业团队。经研究,OC 大
学学生平均拥有3
个移动设备,而校园内覆盖着高速无线网络,因此学校有着发展校内移动终端应用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此前学校开发的大规模通告系统却以失败告终,因其使用烦琐,大多数学生选择不接收其发来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这一通告系统并未和学校的数据库有效连接,因而限制了其功能的拓展。于是,AT&T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校园应用Rave
Messenger,不仅解决了学校原有的问题,还在多元平台上保证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和有效。

校园移动应用开发公司Blackboard Mobile 于2013 年10 月发布该公司的一项新产品时,其产品经理瑞恩·欧文(Ryan
Irwin)曾说,“四年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移动化仍然充满疑问。如今,我们得到了答案。我们都知道移动化是一个必然趋势,问题只在于我们如何更好地运用它。”
除了依靠外部力量,学生的用户体验同样不可小觑。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 自2009
年依靠专业开发公司打造自己的App 之后,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使用主体——学生的参与度。杜克大学的策略核心便是让学生参与到App
的功能开发中去。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杜克大学不久前组织了一次移动应用开发大赛。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所需的源代
码,并允许学生使用学校的数据库,以供其开发新功能的App。最终,一款应用于食堂的App
摘得桂冠。这款应用允许学生标“钉”(pinpoint)自己任何时间任意地点享用的美味,并分享给自己的伙伴。学校希望未来的手机应用能够更多地融入学生创造的内容。
事实上,App开发对杜克大学来说并不单单是改善师生的校园体验这么简单。杜克大学副校长特雷西·法特希(Tracy
Futhey)介绍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够创建出这样一种创新文化的校园环境来支持学生。无论遇到何种问题,我们都能够集学生之力寻求解决方法。于是,我们设定了基线,然后等待有人对其进行改善。”
杜克大学的做法给中国高校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国高校所面对的情况是,官方App 要不断接地气,吸纳学生开发团队,力求贴近学生需求。无论是9
小时成名的“武大助手”之父谢梦非,还是“厦大包打听”研发团队,都秉承着给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便利,弥补校园管理中的不足,从而制作并发布下载火爆的手机应用。

无论是重金打造,还是聘请专业团队,正如法特希所言,在手机应用开发的过程中,学校不能忽略舞台上的真正主角——学生。只有如此,学校才能够和学生一起飞向移动端。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