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我这个乡镇干部没包过村。
二十四岁来到乡政府,先在计生办看一年大门,又做通讯报道两年,再进办公室,到今年三十七岁,已经在办公室干了十年整。
虽然到各个村子的次数不多,但遇到可以到村里走走的机会,总是很高兴的。
两个多月前,跟着一位领导走了南坞镇的一二十个村子,几天时间,算是过了一把入村的瘾。
跟着领导当然不是玩的,也不是游逛着拍照片的,只是在领导身后走的时候随手拍下来些照片,也好回家了贴出来。今天要说的是小陈庄村。
在小陈庄,见到了这个需要帮扶的贫苦户家庭的女主人。
她是个聋哑人,男人腿有残疾,以前在镇政府见过这个家庭的男主人,男人脸上总洋溢着憨厚的笑容。

图二:站在柴庄村委会大门口遥望小陈庄,小陈庄属于柴庄村委会管辖。

图三:村子很小,村外的路上也人烟稀少。

图四:四处都是在建的楼房,就是村里的主街道路口不好,街道上也没有绿化,因为都在建房,路面上都是散落的砂石之类的建筑材料,一刮风还来个风沙漫卷迷人眼。
花都鄢陵的村庄没有绿化,不好。

图五:建筑工地上的师傅们忙碌着,又不耽误说着村里庄外的各色奇闻异事,说到开心处,哄堂大笑一番。挣的是血汗钱,踏踏实实拿着花,笑起来也就最无拘无束。

图六:鄢陵是中国蜡梅文化之乡,作为中国花木之都的核心所在,林业发展一直是一个亮点,早在197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美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18个国家的官员来到鄢陵,考察林业支持农业工作,当时就来到了南坞镇辖区内的清流河石灵桥北岸参观。
咱有深厚的底子,虽然这里远离县城,但也不能忘了五十年前就开始的“四旁绿化”。房前屋后栽树种果,多好啊!

图七:村子太小,超市也就显得寒酸许多。

图八:帮扶的贫困户在村子的西南角住,拐来拐去还得有人领路才行。

图九:到家了,家里的房子确实挺差,可能是年久失修,房顶还铺了一层石棉瓦,不用说,夏天热得厉害。

图十:这个不用调查核对,绝对符合贫困户标准,家里还有这么古老的土坯房呢!

图十一:脱贫不是三句话两句话的事儿,也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弄成,一大群人帮扶一家,争取早日帮助两位老人走出困境吧!

图十二:街上没遇到一个村里的人——打工造成的空心村,走在这样的村庄里,心里有点儿寂寞。

图十三:就用一段小陈庄的简介作为今天的结束吧!
小陈庄“在县城东南30公里,清流河南1公里处,属柴庄村委会,289人,汉族,耕地847亩。清末陈姓由陶城乡十室村迁此建村,因户少,故名。聚落呈长方形,面积约2万平方米,东西街两条长200米,居住集中,瓦房较多。村南与村西北皆有5亩鱼塘。环村有林荫道(1989年12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