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三三两两几个观众坐在台下,静静聆听、欣赏。
寥寥三五人或坐或站于简易的舞台上,倾情投入地表现自己的艺术。
我一直坚信,村里这样的艺人是因为痴迷才在坚守。
他们的《李双喜借粮》里就一生一旦,自己改变了剧本人物数量。
他们的乐队只有一个越胡和一个电子琴,不过有了音响,并不感到单薄。
白少,唱多,她们的唱腔是越调早期的特色。
长长的唱腔连续不断,演员很累,但她们很卖力。

图二:专业剧团乃至民营剧团的演员可能根本不把这种源自于一百年之前的地摊戏放在眼里。
但他们也是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请省级剧团,三天收费十万元往上,小户人家谁请得起。
这样的算不上剧团的几个人的演出,一场戏的工资甚至连村里的泥瓦工都不如。
但他们让越调艺术在这篇土地上得以存活、传承,他们是戏曲艺术的有功之臣。

图三:越调身为河南三大剧种,目前跟豫剧的强盛是不能相比的,就是与富于生活气息的曲剧相比,也已式微。越调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民国至今出的名家不如豫剧、曲剧数量多,不过出来的几位比如张秀卿、申凤梅、毛爱莲都是大师级人物。
张秀卿1960年去世,申凤梅1995年去世,硕果仅存的毛爱莲也已年逾八旬。
这之后,较具影响的是申凤梅先生的弟子申小梅,但其与老师的差距太大,只是继承骨架而乏血肉。张秀卿四十一岁即亡,无得其真传的弟子。毛爱莲虽健在,但能学其唱腔者难觅影踪,怕是要成为绝唱。

图四:关于越调在鄢陵的发展,1989年6月出版的《河南省鄢陵县戏曲志》有记载。
“据老艺人记述,清末,越调始流入鄢陵,外地剧团开始在当地演出。民国初年,鄢陵城南坡冯村(陶城镇)已请禹县艺人谢昆到本村教场,排练后到附近演出。民国十六年(1927年)前后,城南七十里刘庄(陶城镇)请坡冯艺人许保全到刘庄传艺,组织剧团。1947年前后,城南赵庄(陶城镇)、安赵(只乐镇)等村相继成立业余剧团。刘庄村业余剧团曾到漯河、商水、郾城、新郑、西华、扶沟等县市演出。一九六六年,古装戏箱被毁,原本不多的几个越调剧团仅存刘庄一家能经常坚持演出……越调在鄢陵县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打金枝》《双骑驴》《无家湾》《乾隆私访》《开铁弓》《刘公案》《白毛女》《铁牛进山》《刘四姐》等。越调分布于鄢陵南部,其声时有激越高亢,时有悲壮凄凉,唱词字数固定,唱多白少,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图五:1999年版《许昌戏曲志》介绍:“越调乐队分文场武场,文场为弦拉奏、弹拨吹奏,武场为打击乐。早期越调的主弦是唢呐、竹笛,后来以四弦为主,人称‘四股弦’,三十年代为越胡所代替。六十年代越调乐队开始发展,增加了二胡、三弦、琵琶、笙、闷子,七十年代开始使用西洋管弦乐器,如:大提琴、小提琴、长笛、小号、扬琴、单簧管等,打击乐有风锣、吊钹、定音鼓等。”
这场演出的乐队只有两个人,主弦的老先生非常投入,虽然不懂音乐,不过听着非常舒服。

图六:村子里回荡着乡野艺人们的旋律。
今夜的南坞村夜色很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