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初夏的傍晚,伴着夕阳的余晖,行走在乡野田间,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泥土气息,又有那满眼绿色中散发的芬芳,屏住呼吸,再轻轻吸一口气——你会醉了。
幽静的乡间小路上,默默地踱步,偶尔与同行的妻儿说上一句,不觉间就脱离了尘世的喧嚣,淡忘了这个浮躁的时代中活着的不易。
中原农村这个季节应该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一望无际的绿意,空气清新,不冷不热,走到这野外心情也会特别舒畅,这个时候才能找到一介村夫田园生活的感觉。
应该又将迎来一个丰收的盛夏。

图二:孩子的教育是个大问题,让他学电子琴,他不情愿,让他学舞蹈,他不同意,到现在,他还是啥才艺都没有,也就是在村里的小学里得个三好学生之类的奖状。
不知道怎么培养孩子,但也不愿意太勉强他,就只好任他这样自由地生长。
傍晚时候有了空闲,就到村外的田野间走走散心,出门带上了相机,让孩子也背了一个,不一定有啥用,不过让他接触相机总是没有坏处的。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希望他能健康成长,将来能自食其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长得很快,偶尔翻看几年前给他拍的照片,才发觉自己给孩子拍的照片太少,多拍些照片留下来,总是个很好的记忆。

图三:村里的条件这几年改善比较快,村西向南的这条生产路拍照片的时候压路机刚刚碾压过,现在水泥路已经修好了。这里原本有两排高大葱郁的杨树,因为修路才伐了。
前两年种地的时候,这条路无数次地走过,现在结束了种地生活,走在这条路上就没了当初的疲惫,更多的精神的放松。但是也不会忘了种地时候的辛苦不易。

图四:俺家住在村子西头,图片中间白色楼房是鄢陵农商行,左侧的是邮政所,右侧的是原先供销社的房子。俺家所在的位置就跟信用社对门,出门几十米就能看到村外的麦田。

图五:这条路可能不修水泥路,只是铺了碎石子,这样下雨了就不会太泥泞。

图六:这块地应该是流传出去了,栽种了苗木,几个人正在掰树芽。

图七:刘老师和她们说话,看着不像是南坞村人。

图八:不远处树荫遮蔽下的那个叫作彭庄的小村,犹如一幅淡淡的写意画,暮然间就印在了心中。

图九:孩子尝试着用微距拍摄路旁的野花。

图十: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碰上了村里的一个熟人,忘记了该喊她婶儿还是奶,她一个人正从水井里打水。她在自家地头儿栽种了几棵红薯苗,可能是刚栽上,看着还软软地趴在地上。

图十一:劳作的农妇,早已被岁月侵蚀了青春,拎着水桶浇灌着地头的红薯秧,也浇灌着从种到收的期盼。

图十二:前些天拍图片的时候还没开始栽辣椒,应该还算是农闲,隔段时间就下场雨,也不用浇地,除了打打农药也没啥事儿,所以地里很少见到劳动的身影。

图十三:我给孩子和妈妈拍照,孩子也举着相机给我拍。

图十四: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物质、精神生活都无法与城市孩子相比,所以我与城市里的朋友见面、聚会时多会带着他,不一定有啥用,不过让孩子都见见外面的世界,想着总是有益的。
前几年去郑州拜访豫剧大师王素君,中午在王老家吃饭,孩子还很拘谨。昨天与几位朋友在鄢陵县城的一家饭店聚会,我又带着他,他已经能大大方方吃饭、坐下静静地等待了。

图十五:来南坞村已十二年。
从二十四岁到三十六岁,我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是在南坞村度过的。
在这里,我经历了酸甜苦辣,体验了甜美和酸涩,懂得了珍惜拥有。
我的人生烙印,必定要与这个村子凝结在一起。
这是个影响我一生的村庄。
也许,我将守着这个村子,直至老去。
也许,某一天我会离开。
来时,我只携了青春,形只影单双手空空如也。
去时,我带走的将是妻儿的陪伴。
和对这小村无尽的思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