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一个月前拍这些照片时,家乡的旱情还不是太凸显,河道干了,但大家都还算是心平气和地浇地灌溉。没想到一个月后“河南干旱”成了热词。看新闻说,不光许昌,郑州、平顶山、洛阳、驻马店等地市都缺水了,甚至有的地方连吃水都困难了。
报纸上说这次大旱是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
跟同事闲聊,说1942年的大旱也许就这样的情况了,不过是那时没有灌溉设备,基本上是靠天收,连续干旱,于是就大量地饿死人,说是逃荒,逃到哪儿有免费的午餐啊?
也许是鄢陵的旱情还不是最严重的,虽然也缺水,但没像报纸上说的最严重地方那样不可收拾。
现在水不够用了,回头看看旱情初期的照片,心里的煎熬感也许会少一点点。

图二:那天没啥事儿,孩子不愿出门,就与刘老师两个人沿着村西的小土路一路向南,一直就走到了这条小路上,这条土路向前走到头儿已经是彭庄村的南头儿了。

图三:河南的旱情持续着,新闻上说云南又地震了,看了看图片只想掉泪,就说想给灾区捐二百块钱,一位同事说,别给灾区捐了,离咱这儿不远的某某村的一个人的女儿得了绝症,花了几十万,还不如捐给她。
今天三十八度的高温,头有点疼,应该是有点中暑了。
人常说“多事之秋”,显然,这个高温干旱的夏天已经成了“多事之夏”。

图四:虽然高温,南坞村一带的抗旱没有间断。
不过,一个月前图片里的这种浇灌方式已经失效了。必须得下井里潜水泵才行。

图五:一个月前野外的这个坑塘就干了。网站上说,平顶山的许多水库都干枯龟裂了,一部分市民已经开始找水抬到家吃了。天气预报说,这一周还有阵雨,这种天下点儿阵雨基本上跟不下差不多。
希望气象局的预报失误,全省来场持续两天的瓢泼大雨。

图六:一个月前还有心情在傍晚出去散散步,这几天心情不放松,根本就不想着出去。
这旱情是无情的,即便不出门,也能想象到农民焦躁的心情。

图七:虽然说工业化也来越凸显,但我想农业对中华民族来说肯定还是国之根本的,不然国家不会划定一个耕地红线来保护基本农田不被开发搞建设。
粮食丰收国安民乐,出现灾情于国于人都是沉重的。

图八:乡水利站长是个女同志,晒黑了,今天来办公室,问她有什么新情况,她说了两点我记住了。
上级拨付资金要给基层打井,但现在需要机井的地方太多,井管一时不够用了,县乡两级都在全力争取,争取早打井早灌溉。
县里已经买了黄河水,滔滔黄河水可能五六天后就会流到鄢陵,给地下干渴的鄢陵好好灌灌。

图九:连续多天没有更新博文,其实是有时间的,比如昨天前天逢我双休。
但我没有更新博客。
第一次这么为身边的乡邻难以名状地干着急。
心里不平静。
心思乱了,无法让自己坐下来休闲上网玩博客。
乡村的图片有人说好,我的这些个其实浅薄的文字有人赞同。但我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贴图片写文字,乡政府的人们心里都莫名地紧张着。
许是水利站长说掏钱买的黄河水要来的缘故,今晚可以坐下来写几句了。

图十:乡政府的老同志说,旱不如淹,“一淹淹一溜儿,一旱旱一片”。、
如果雨水多,地势低洼的地方可能会淹,但高处不碍事。但旱灾来临,不分高低全部缺水,是大面积不分地块高低的。

图十一:一个月前的那个傍晚,我和刘老师步行从南坞村走到了清流河河堤上。
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长势正旺,那时心里还觉得夏粮非常少见地普遍超高产,秋粮一定也要大丰收的。不过一个月后,心里已经不再这么想了,即便鄢陵一带不减产,恐怕全省总产量也是要大幅度下降的。

图十二:芝麻应该是怕干旱的,我的一个同学在驻马店平舆县,那里大面积种植芝麻,那里也属灾区,不知道芝麻长势怎么样,希望他们那里比我们鄢陵的情况好一点吧!

图十三: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上有清流河的简介:“在县中南部。上游老潩水,南坞乡屯沟村西永济桥以下称清流河,因潩水别名清流河,故名。从永济桥南流至关庄村北折向东流,至周桥村东有大浪沟汇入,南流西华沟注入颍河。长23.3公里,流域面积139.7平方公里。县境内长13.1公里,流域面积49.3平方公里。建国后,我县对其进行了多次治理,使其达到三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平时无干枯,汛期排涝。为县南部主要防洪排涝河道。沿河两岸堤防,广植树木、荆条。在关庄村西北1公里,鄢陵——陶城公路过河处建有一座中型桥,名红旗桥。另有石灵桥、周桥等生产桥及周桥拦河闸(翻板式)、排水涵闸扬水站等。”

图十四: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清流河就是南坞乡的母亲河,清流河西北东南流向穿越南坞乡全境,一河碧水字样了两岸农民,清流河水位持续下降。一个月前拍这张图片,位置在南坞乡石灵桥向西三四里地的位置,网上有已经没水了,现在的这个位置肯定已经没水了。

图十五:去年县里曾经成功引来黄河水,希望今年的黄河水能快点来吧!

图十六:现在的秋作物主要是玉米,次之为大豆,离了水可以直接导致减产。

图十七:接触过几个豫西人,知道了一些那里的土地情况,与豫西一些贫瘠的土地想比,鄢陵的耕地可以算得上极度珍贵的上佳品。只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健全,可以旱涝保收。
看新闻上的消息,即便是这样的大旱之年,鄢陵的抗旱工作也是比其它地方好一些的,我能见到的一些村庄的庄稼,虽然也干旱缺水,但基本上都还能浇灌。当然,浇灌过程要费时费力一些。

图十八:夕阳无限好,只是更盼雨。

图十九:我最近一直在想,很多伟大的科研工作者在各行各业都弄出了大量的科技业绩,发明创造也层出不穷,比如这铁疙瘩造成的飞机可以上天,比如神舟十号可以带着人飞入太空,这些科学成就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但为啥这么多年了,就没有科学家可以在天气控制方面往前走一点点呢?
比如,哪儿需要雨水了,遥控器一摁,哗啦啦就下雨了,想让它停,摁一下开关,马上就停。
也许一百年后人类就可以控制天气。

图二十:一个月前的红旗大道上,傍晚时分行人、车辆都很少,宁静安详,田园生活是惬意的。
大旱来临,虽然绿色依旧,但已无心再出门闲走散步。

图二十一:我的南坞村渴了。
我的中原大地渴了。
天气干旱,不再说废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