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家在顺羊村,顺羊村东三里地是野岗村。两村之间有一土岗,没有这两个村子的时候,就已经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考古学者们说此处土岗为商代遗址。
平原上一马平川,有个几米高的土岗矗立在那里,当然是格外醒目的。
村里人这这个位置时的发音是轱辘沟,我跟野岗村的好友说起过这个名字,野岗村的好友说小时候路两侧都是高高的岗,中间的路就显得很窄,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作了“过路沟”。他说的不无道理。不过我有另外一个猜想:这里是一出商代遗址,刚上有大量的坟墓,相当多的坟墓由于年代久远已被夷为平地,所以在岗上经常能看到死人尸骨,有时岗壁上还能看到不知年代的棺木,古代人的尸骨甚至能被路过的人看到,加之这里位置在两村之间的田野间,野外的夜晚阴森恐怖,都说这里晚上和大中午“很紧”,所以就被村民们叫作了“骷髅沟”。
前天傍晚回家,昨天上午离开顺羊村回南坞村,途中经过野岗遗址,停留了一会儿。

图二:上初中的时候,有好些个同学都是野岗村的,上学时他们每天都要从这里到顺羊村,有一年春天,同学永杰带了几个这座岗上的野枣,我吃了几个,记住了那个很甜的滋味。
去年秋天带着妻儿回家时经过这里,我说起了上学时的事情,两个人听说有枣,很想尝尝,爬上去找了半天,好不容易摘下一个。
骑上摩托车了,问孩子枣在哪里,孩子说埋在路边了,想让小枣发芽长成一棵树。

图三:今年再过这里,时间又充裕,天还不是太热,就停下来再上去一睹遗址风光,顺便寻找一番看看枣树有没有结果。
平原大地一马平川,这座岗在俺这儿已经是非常高的了,爬这个很能找到一点爬山的感觉。

图四:一手拿着小相机,孩子爬不上了,我先上去,伸手拉他一把,他才上了岗顶。

图五:没想到岗顶边沿上还衍生出了许多的低矮的枣树苗。只要有枣树苗,将来就有吃不完的枣子。

图六:终于在峭壁边沿发现了一个小枣,很兴奋。

图七:河南今夏大旱,旱得很厉害,许昌一带自麦收后至今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一直无有效降雨。
旱情持续,酷暑炙人,农民这个时候是最辛苦的。
辛苦不怕,怕的是浇水也来不及。
高高的岗上被村里的群众开荒种上了玉米,岗上当然不会打井,于是玉米就汗死了。
没有种过地,不会知道什么叫看着心疼。
我也是在夫妻两个人相扶相携种了两年地后,才知道什么叫农民活着不容易。
今年的农民比我种地那两年还难得多。

图八:荒芜的坟墓里常见的一种野树,俗称“苟桃”,红色的果子,极甜,小时候是吃了很多。
现在的农村小孩都喜欢那些膨化食品和辣条什么的,没人兴高采烈地采摘这个吃了。

图九:花生枯死了,看形势再等两天就可以用火机点燃了。

图十:野岗遗址东侧是鄢陵县只乐乡野岗村和寺后李村。
1988年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野岗“在县城西南19.5公里,只乐乡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老潩水南岸。野岗村委会驻地,959人,汉族。耕地1677亩。明初,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于土岗之上,因当时人烟稀少,野鸡成群,原名野鸡岗,简称今名。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20万平方米,东西街长500米与南北街相交呈‘十’字形。居住稍松,瓦房较多,村内树木成行,绿荫蔽日。旧时曾筑寨,今尚有壕沟、垣相绕,可供养鱼。方田林网,产小麦、玉米、棉花等。少数村民从事木、泥业。有道东行1.5公里通鄢陵——望田公路。村北岗上,靠老潩水南岸,有商代遗址一处,面积约3万平方米,出土有鬲腿、加沙粗陶片等(参见第五编第二节野岗遗址条)”
1988年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寺后李“在县城西南20公里,只乐乡政府驻地南4公里处。西南邻望田乡韩亮寺村,北与野岗村紧邻。只乐乡寺后李村委会驻地。752人,汉族。耕地1378亩。清初,李姓从望田乡李庄迁此,建村于韩亮寺北,故名。村似长方形,面积约6万平方米。东西街六条各长500米,与南北街六条均十字相交呈格状聚落。住宅宽敞,布局合理,多是瓦房,电灯照明。村内有5亩鱼塘,东有4亩水坑。村南原韩亮寺今为本村与野岗联办小学校址。方田林网,广植泡桐。产小麦、烟叶、玉米、棉花等,少数村民从事机械修理、运输及建筑专业。有林荫道东行2公里通鄢陵——望田公路”。

图十一:野岗遗址西南方向是鄢陵县望田镇袁家村。
《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袁家“在县城西南20公里,望田乡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西与临颍县坡孙村接壤,北界只乐乡。系望田乡袁家村委会驻地。耕地2403亩。1220人,均系汉族。清初,始祖袁大如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袁家。村呈长方形,面积约11.4万平方米。东西街五条均与450米长的两条南北街十字相交呈格状聚落。居住集中,排列整齐,瓦房较多。东南隅有学校。西有十亩鱼塘。环村有林荫道。以农为主,产小麦、玉米、烟叶、棉花;白术、桔梗中草药在此试种。有林荫路南去0.7公里通后谢,北区0.5公里通顺羊,东去1公里通寺后李。”

图十二:野岗遗址西边是鄢陵县只乐乡顺羊村。
1988年12月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顺羊“在县城西南19.5公里,只乐乡政府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西与临颍县王岗乡坡孙村相邻,北邻老潩水。顺羊村委会驻地。1995人,均系汉族。耕地3272亩。”
“相传:古时从老潩水上游飘来一只石羊,至村北桥边搁浅,人们认为‘神赐’,村亦由此得名。”
“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董姓始祖碑文记载:‘始祖董大公世居于此,数十世矣。’
今仍以董姓居多。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约42万平方米,南北街一条长约700米与东西街一条在村中十字相交。居住集中,布局严整,多为瓦房。清咸丰十年(1860年)筑‘顺羊寨’,今寨废,尚有壕沟环村,积水养鱼。
西北隅有学校一所,南北街两侧设村办面粉厂、制瓦厂、化工厂、供销社及烟站等单位。以农为主,产小麦、棉花、烟叶等。
清朝时期,该村即为集市,设有食宿、当铺、监店等,来往客商络绎不绝。今农历逢双日有集,星期六有物资交流大会,上市品种以日杂为主,月成交额达1.5万元,机会规模达2000人以上,服务半径2公里,是该乡主要农贸市场之一。

图十三:这次收获比去年多得多,看着手里七个小枣,很有成就感,想赶紧下去让刘老师尝尝。

图十三:野岗遗址原先的面积应该是更大的,甚至比现在大一倍还多。小时候路北有个砖瓦窑厂,取土烧窑许多年,把路北吃成了平地。现在剩下了路南的一部分,要不是这上边的一些坟墓,空也当年也难逃厄运。
现在,野岗村口立了碑,上边刻了“许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字。

图十四:岗上大旱,地下一样,不过地下的庄稼可是一家人全年的希望,再苦再累也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浇浇的。2014年上半年很少见地大丰收了,普遍小麦产量都在1200斤往上。万没想到秋庄稼会遇到这几年来最严重的旱情。一路上我看到了好几个群众无奈地站在庄稼地里看着干渴的禾苗一脸愁容。

图十五:庄稼像宝贝一样地照看,轻轻一碰它就想死,这野外荒芜的岗壁上滋生的野草野树没人管,却可以这样顽强地存活着。

图十六:《第三批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其保护范围》上,有关于野岗遗址的资料。
“名称,野岗遗址;时代,商;地址,鄢陵县只乐乡野岗村;保护范围,以野岗村西北野岗坟中谢发夫妇合葬墓墓碑(北纬33°56′28.0″,东经114°07′19.0″)为基点,向东、南各延伸200米,向西延伸300米,向北延伸400米。”
《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也有关于野岗遗址的介绍。
“位于县城西南19.5公里,只乐乡野岗村北的一条土岗上,在老潩水南岸约250米处。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为一南北走向的土岗,顺羊至观台大路穿岗而过,从大路两崖约4米高的断层上看,灰土层约3米,内有大量陶片,遗物有鬲腿、夹沙粗陶片、红烧土等。纹饰为粗、细绳纹,附加堆纹等,当为商代之遗址。
——下了高岗,骑上摩托车,回南坞村。
我交代孩子,拿出来我摘的那一颗小枣,你吃一点,让妈妈也尝尝。
孩子说:“我把枣用土埋起来,种在路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