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每次去许昌,都尽量赶在周日。
因为许昌市老博物馆文峰塔下的古玩市场有卖旧书的。
古玩市场的书并不是特别便宜,但还是愿意到那儿看看,真遇到特别喜欢的书,就会买几本。
岳母生日的时候,去了许昌。
天气闷热,带着妻儿,步行赶往博物馆。
十多年前,这个自发形成的古玩市场生意就特别火爆,不光博物馆院墙内,就连着外边也是地摊。
可能是影响了附近居民的出行,后来就严格管理,不让在外边摆摊儿了。
那时候,这里还不是这个样子,不是很规则种满了树,显得有点儿乱。市场全部迁入院内后,才变成了现在的摸样。添置了健身器材,还有乒乓球台,绿化带、垂柳、小栅栏,好看多了。

图二: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快中午了,自然看不到有人在此打球。
看见城市的美丽,就忍不住会胡思乱想:城市里的好东西这么多,给农村一两个多好啊!
城市人也是国家的公民,农村人也是啊!
况且,农民还比城里人多那么多。
图三:一直步行,从毓秀路到望田路,从望田路到文博路,从文博路到一条不知名的街道,妻说,她头晕。有点儿想中暑的样子。孩子还好,小脸儿虽然通红,鼓励着他,没有说热。
妻知道我来一趟不容易,说,既然到了,就进去看看吧!
图四:我记错了。
原先知道古玩市场是一天的营业时间,后来,听说改为了两天营业。
到这儿了,才发现,市场内人烟稀少。
古玩市场是周日才大面积营业的。
图五:市场内零零星星有些开张的摊位。
走走看看吧!
图六:顾客没有老板多。
天气太热了,一出屋子,瞬间进了蒸笼一般,几秒钟,便全身汗湿了。
这位美女竟然大热天跑这儿淘宝,肯定是懂行的老顾客了。
图七:人少,生意冷清,这个摊位上就摆出了这么几件东西。
图八:许昌市古玩市场上,我曾见过一位来自驻马店的烟标买卖人。他背一个旧包,里头装满了各类烟标。他说,他每周都从驻马店赶到许昌,他卖烟标,也买别人的烟标,已有多年。
古玩这玩意儿我不懂,也不知道背着个破书包就能养活一个家的生活是怎样的状态。
图九:许昌西的禹州市神垕镇,是中国钧瓷文化的发源地,许昌的古玩市场上,见得最多的,自然是钧瓷作品。有人说,古玩市场上没一件真货,但钧瓷这东西,就没啥真假了,都是在禹州烧出来的,只是有优劣之分而已——当然,精品钧瓷,不会流落到这种地方。所以,在这儿买,还算不贵。
图十: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只要摆上,多多少少总是会有客人的。
图十一:毕竟天气太热,又不是集中营业时间,俺一家三口,是市场了唯一结伴闲逛的了。
图十二:琳琅满目的小物件儿,看着就眼花了。
许昌诗人徐鸿喜先生曾多年从事考古工作,他说,古玩市场上是看不到真货的,所以,我在这儿,只是买过书,两个价格低廉的小物件儿也没买过。
图十三:右侧的两个大瓶不是钧瓷,不知道是哪儿的东西。
看着不如钧瓷大气。
图十四:瓷器这玩意儿,我只是看到钧瓷了认识,其他产地的瓷器,一个也分不清。
这俩瓷瓶,不知道是哪儿烧的。
歌儿里头唱的那个青花瓷?
图十五:只要是品种多样,就能看到钧瓷的身影。
不认识神垕镇的人,对钧瓷这东西也毫无常识,但看着确实是挺美的。
图十六:与禹州博友小兵一起去过古镇神垕。
神垕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性格。
古镇神垕,宛若一位含羞的丰腴少女,有着与生俱来的哀怨动人的眼神,与她对视,她的眼神,会在不觉间渗入你的心头,再难抹去。
见了神垕古街,才发觉,钧瓷与古镇神垕,净是完全相同的气质。
图十七:天气太热,只见了一个卖书的摊位,让妻儿跟着再受热,实在是说不过去,赶紧转身,离开。
走过博物馆东墙时,透过树丛看到了秀美的文峰塔。
古城许昌因为这古塔,便平添了几分的韵味。
图十八:本想让妻在林荫下休息一会儿,这里却没有休息的长椅。
妻不想停留,说,赶紧走吧!
图十九:没有看到书,心里觉得遗憾。
不知道下一次去许昌逛古玩市场会是在何时。
不知道,下一次去许昌,会不会遇到心仪的书籍。
最后,谢谢妻,谢谢孩子。
也谢谢岳母的生日,给了我去许昌的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