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鄢陵县陶城乡前席村不是一个简单的村子。
1912年——1988年,76年间,鄢陵县各乡镇各村考入高等院校的人员曾作过一次不完全的统计。
这其中,安陵镇141名、马坊乡165名、彭店乡104名、马栏镇98名、柏梁镇140名、陈化店镇83名、大马乡76名、只乐乡107名、望田镇81名、陶城乡79名、南坞乡65名、张桥乡111名。
陶城乡考入高等院校的79名学子中,前席村14名、陶城10名、坡冯8名、明理6名、三岗5名、东刘庄5名——前席村位列陶城乡第一名。
全县十二个乡镇中,特别突出的,有五个地方:
一、鄢陵县只乐乡常寨村。
二、鄢陵县城内文庙街王家。
三、鄢陵县张桥乡老张桥村。
四、陶城乡前席村。
五、马坊乡前彪岗村后彪岗村。
——某个地方学子特别突出,往往都是有人文背景、历史厚重。
谓之人杰地灵,恰如其分。
今天,说说鄢陵县陶城乡前席村学校。
第一张,偷拍在学校门口经过两个农村小美女。
不用说,两个漂亮的姑娘都是在前席村小学读书的。
希望她们长大后,也能因为学业有成被载入史册。

图二:1999中州古籍出版社版《许昌教育五十年》有“前席小学”词条。
“占地8040平方米,1996年村民集资40万元,新建教学楼一幢28间,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现有9个教学班,教师23人。整个校园布局合理美观,环境优雅。

图三:1999中州古籍出版社版《许昌教育五十年》第五章《许昌市集资办学、捐资助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第四节是介绍鄢陵县的相关情况。
这里头,第99页,有“陶城乡前席村38万元”的字样。
与后头“前席小学”词条“40万元”的介绍前后不符。
这就是一般资料与史志资料的不同。
我一直特别佩服修志的前辈先人。
明、清、民国时的前辈们修志,是严谨的,条件又极其落后。
我藏的志书,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个时代的前辈们修志,也是非常认真,读书的过程,就能体会他们的艰辛。
现在,很多地方,很多单位都热衷于出志、年鉴之类的东西,印刷极尽精美,看内容,却不堪入目。要么,是把一堆各部门交上的资料合并到一起的大杂烩,就出版了。要么,就是弄一堆资料室的东西叠加起来,不细加斟酌就成书了。
志书类的东西,是需要人静下心来逐字逐句考究的。
现在人忙着前途,忙着挣钱,静下心来做学问的,有几个?

图四:这次到前席村,还是源于给新浪博友“雄关漫道”和“雪在烧”拍家乡,顺道去了前席村。
那次去,拍了不少图片,便分类作为多篇博文分别贴出来。

图五:这就是书上说的“村民集资40万元,新建教学楼一幢28间”了。
当时能设计这种样式的楼房,算是比较前卫了。

图六:农村学校,能有这样的环境,算是相当不错的学校了。
老师们在这种环境中教书育人,想必也是开心的。

图七:芳草萋萋的前席村小学。
放暑假了,院子里没一个孩子的身影。
等开学的头两天,孩子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薅草、打扫卫生。

图八:可当我今年有机会拍了一次城市的学校时,我才知道,农村的学校再好,也比不过城市学校的一个角落。这是许昌市毓秀路小学的操场。
——前席村学校算是很不错的了乡村学校了,我还拍拍那些农村最常见的破旧的学校。
拍了农村的学校,又见了城市的学校,我才知道:城市孩子是国家的宝,农村孩子像是路边拾的野孩子。
不敢把一个家中的两个孩子两样看待的。
冷落一个长得有点儿丑的娃娃,不好。
会让人寒心的。

图九:前席村小学大门门洞内,有悬梁刺股的宣传画。
这种拼命的学习方式,是不科学的。
但不要了命地学,能跟城市的孩子站在同一片蓝天下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