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1988年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上说赵庄“在县城东南23.5公里,南坞乡政府驻地北00.5公里处,西连卜寨村。属卜寨村委会。683人,汉族,耕地1513亩。王姓居早,原名王庄。清初,赵姓迁入,改称今名。今仍以赵姓居多,王姓已无。村呈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东西街两条,居住集中,瓦房较多。住宅向南侧发展,东有三亩鱼塘。农产以小麦、棉花为主。兼种少量红麻。有大道南通乡政府驻地。”
书上说,赵庄“东有三亩鱼塘”。
图中的这个池塘,就是“三亩鱼塘”。
那年,我写过一篇通讯发在《许昌日报》,说的就是这个池塘有人落水,村民热心救助的事。

图二:池塘西侧的小路,想来也是北京的黄老师青少年时代经常走过的。

图三:没沿着池塘走,往南,准备返回南坞村。
天气闷热,两只小狗在路旁纳凉。

图四:麦秸多,二十多年前应该是每家都有一个的。吃烙馍得烧鏊子,烧鏊子离不了麦秸。平时烧地锅,也得用麦秸引火。
现在,煤气多了,电磁炉多了,连煤球都越来越少了,自然,麦秸垛也成了少见之物。
要不了多少年,这玩意儿也得消失。

图五:如今,这成排的瓦房也不多了,随处可见的,多是楼房了。

图六:想拍拍路旁的鸡,靠近一些,它就想跑,加之光线不是太好了,就显得模糊了。

图七:楼房越来越多,见一处老瓦房,也多会被洁白的楼房包围。

图八:这只在啥对上的鸡更警觉,我还没动,它就逃了。

图九:往南走,还是一排排的楼房。
不用说,楼房里住的都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年轻人都要外出到城市打工挣钱的。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家种地,似乎是个不正常的事儿。
这事儿不正常。
啥时间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愿意留在家里种地,才是正常的。
农村大量青壮劳力不在家而是纷纷留在城市打拼,不但会出现大量比如留守儿童、打工子弟、空巢老人、夫妻两地分居、城乡二元结构导致难以融入城市等等社会不公平问题,更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年农民都不愿意种地,是个大事情。

图十:出来赵庄村,东南方向百十米,就是南坞乡一中。
图十一:村外路口,遇到这位大叔。
这就是中原农民,古铜色的肌肤,健壮的身体,面对生活,总是一脸坦然。
喝一碗汤面条,也是开心的。

图十二:村外,一排排杨树,这边,是农户,那边,是庄稼。

图十三:南坞地势低洼,过去有十年九涝的说法,后来,连续多年大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了大量方块田,排水沟四通八达,易涝易旱的情况大大缓解了。

图十四:三个赵庄村或是卜寨村的孩子迎面而过。

图十四:路上,这晒得黝黑的小家伙一个人很享受地玩土面。
城市里这么大年纪孩子不知道在这炎炎夏日里如何躲过,农村的孩子,多是这样。
城市越来越好看。
农村也在越来越好看。
城乡差距比的数字也越来越好看。

图十五:回头望望赵庄村,渐渐隐匿于茂密的树丛中,而那玩土的孩子,还在陶醉于自己简单的世界里。
简单也好,简单少烦恼。
啥都知道了,不快乐的心思会越来越多的。

图十六:遥望南坞乡第一初级中学。
之前多次拍过、说过南坞一中,今日不再赘言。

图十七:卜寨村、赵庄村与南坞村,就这么几步的距离。
卜寨村、赵庄村的学生们,几十年应该都是走这条路到南坞一中上学的。

图十八:快到南坞村的时候,往东拐向一条不宽的田间生产路,三两分钟就到南坞一中了。

图十九:往一中是朝东走。
回俺家走近路得往西走。
沿着这条算不得路的地头小路前行,准备回家。
图二十:天色渐暗,天上,有彩色的云彩。
很好看。
给北京博友黄老师拍家乡的图片,也结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