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今日,周末,坐在屋子里,暂时不忙了。
跟一位周口市商水县的博友交流了几句,我向他提起了党玉倩。
商水县豫剧团的党玉倩,是中国当代豫剧界难得一遇的绝佳演员。
好演员都爱往大地方跑。
比如郑州的那些个剧团,号称名家济济一堂,一年中,真正在农村给农民演出的,有多少场?有多少人?这是河南戏曲的悲哀。出了名,技艺上去了,就往农民最少的省城跑。要知道,最爱听戏的,是农民,大城市的市民们,真正爱戏的,能占几成?
不爱听戏的人,戏曲人在拼命拉拢。
爱听戏的人,越来越难看到好戏。
河南戏曲界不出现一些怪事,才是奇怪的。
我喜欢党玉倩,不仅仅是因为她坚守在基层。
我喜欢党玉倩,是因为她是中国豫剧届中年演员中唱腔冠绝群雄独树一帜。
她没有拜于某位大师大师门下,没有在有了影响后附会于某一流派。
这个人,似乎有些淡然。
这个人,不简单。
听着党玉倩的《义烈女》中“庄公子一席话语重情长”,开始今天的讲诉。
今天的图片,是为北京的黄老师所拍。
黄老师是否熟悉这把锈迹斑斑的大锁。
这是你家大门上的那把锁。
图二:到鄢陵县南坞乡卜寨村为定居京城的黄老师拍家乡,于街头碰上了这位美女,她问我是干啥的,我说,给一位网友拍拍他家。说起了黄老师,她说,黄老师可能不认识她。旁边的一位乡邻说,应该认识的,你们年龄差不了多少。
转身离去的时候,美女说,她在网上看到过卜寨村的图片。
问了细节,她在网上看的图片,是我上次为一位卜寨村网友拍的图片。
知道上次的图片就是我拍的,她有些意外。
我说,你今天晚上上网搜搜南坞乡卜寨村,就能看到今天的图片。
她说,好,我今晚上网看看。
——图片推迟了一周才贴出来,她肯定没能在当晚看到。
图三:黄老师说,他家就在村委会东边。
过了村委会,见了这位大婶,就上前问询。
大婶问我是干啥的,我说,我拍拍黄老师的家。
她说,你们认识?
我说,不认识,俺是网上交流过,他想看看老家的院子。我打算拍拍他家,拍拍他的父母。
大婶说,他爸妈不在家啊!都跟着他在北京哩!
——原来,黄老师的家里没人。
我给大婶拍了一张,让她看,说,我发到电脑上,他在北京能看到的。
也是通过大婶的介绍才知道,黄老师家是赵庄村的,只是属于卜寨村委会,才习惯于说是卜寨村人。

图四:赵庄“在县城东南23.5公里,南坞乡政府驻地北00.5公里处,西连卜寨村。属卜寨村委会。683人,汉族,耕地1513亩。王姓居早,原名王庄。清初,赵姓迁入,改称今名。今仍以赵姓居多,王姓已无。村呈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东西街两条,居住集中,瓦房较多。住宅向南侧发展,东有三亩鱼塘。农产以小麦、棉花为主。兼种少量红麻。有大道南通乡政府驻地。”(1988年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

图五:这个村子原本叫作“王庄”。
后来,“已无”了。
《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上没说,有黄姓一户。
如今,黄姓后人的黄老师迁居京城了。
再过百十年,若是出版新的《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也许会加上一句“黄姓后人黄某某迁居北京,黄姓遂无”。

图六:根据大婶的指点,知道了黄老师的家的具体位置。
黄老师家临着大街,隔一条路,都是楼房。
黄老师家,是瓦房。

图七:黄老师家的老宅。
到这儿了,才感觉到,家里已经好长时间没人住了。

图八:黄老师家西邻,是一处空宅基,荒草滋生,也没人种菜。

图九:蹚着过膝的野草,一步步走进黄老师的老宅。
大门口的春联红艳依旧,想必也是过年的时候委托邻友们放放炮贴贴对联。

图十:黄老师老宅东侧长长的过道。
大门口一侧,堆放了一些花柴(棉花茎秆)。

图十一:门楼建得不错,当年肯定也是花了不少钱的,只是,纱窗破裂,看得出,也是久不进人了。

图十二:黄老师家的大门,严严实实地关上了。
黄老师小时候,肯定也是常在这门口游戏玩乐的。

图十三:几棵咪咕菜,往往地生长在门前。
图十四:院墙外,高高地堆放了一些红砖。
找到拍照的梯子了。
爬上这红砖,就能解开黄老师老宅院落的神秘面纱了。

图十五:从房子的布局和结构看,当初,黄老师家在村里应该也是殷实富足之家的。

图十六:院子的西南角,有不高的砖墙,可能是当初养过鸡鸭之类的。

图十七:院子里最多的,就是杂草。整个地面都被这绿毯覆盖了。

图十八:院子中央,有一棵樱桃树,长势看起来挺旺的。
只是,果实累累,无人采摘了。
也许,京城的樱桃不如老家的好吃哩!

图十九:只顾拍图,没留意地下,身子一晃,脚下两块砖头掉下去了。
安全生产很重要,安全照相也重要。
院子拍过了,下去吧!

图二十:西院墙外,是一排杨树,不知道是不是黄老师家的。

图二十一:与黄老师家隔一处空宅子,西边还是一栋洁白的楼房。
黄老师家当初很排场的瓦房,如今早已落伍了。

图二十二:离开黄宅,继续东行,拍拍黄老师的老家赵庄村。

图二十三:这些地方,黄老师应该都是熟悉的。

图二十四:新式的楼房层出不穷,如黄老师老宅里的那种房子,如今越来越稀少了。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很多农民的房子也越来越讲究。
新结婚的青年,楼房每层都得是像城里那样隔开的小套间,太阳能热水器、空调、电脑、冰箱等老一辈人想都没敢想的东西在这一代开始普及。

图二十五:这是一个中国农村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国农民发生大转变的时代。
所以,我很愿意拍些农村破败的老房子和沧桑的老农们。
这些曾经代表落后的事物和群体,别无选择,终究都要被这个时代逐渐淹没。
留下些当初的记忆,于后人,也许是有些用处的。
慵懒的农家土狗,看一眼陌生的我,又慵懒地睡去。
静静的农村,终于也是要热闹起来的。
那时,恐怕这卑微的群体也会越来越稀少,直到全部被那些所谓的高贵品种的哈巴狗们所占去了农村的地盘。

图二十六:跟图一中美丽的姑娘说起我贴的一组图片时,这位带孩子的大姐说,我去年来村里拍图时,把她也拍上了。我说,我给你照一张,今年还能看到你的照片。

图二十七:普普通通的农家院子,房子的样式在不断翻新花样,曾经很好看的,不几年,就不再流行了,不再漂亮了,似乎,房子比人类还经不起时光的流逝。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守着村子,村子里安静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
这里,好像是图一中的那位漂亮的姑娘的家。

图二十八:到了赵庄村南街的尽头,是一个很大的池塘。往右拐,可以返回南坞村。
下一次,还要说说返回南坞村家中时拍的一组赵庄村南头、南坞一中附近的图片。
请黄老师及诸博友静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