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很难得,八天前,离开南坞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城里过了春节。
妻弟大学毕业后,没有分配工作的机会,就四处打工,最后,落脚许昌。很幸运,工作不错,在一家叫宏伟集团的公司当了总经理助理,工资在内地来说,还可以,就贷款在许昌城买了个二手房。有了孩子后,岳父岳父就锁了南坞村家里的大门,去了许昌带孙女。
大年初二走亲戚,就去了许昌。岳父岳母和妻弟弟媳都想让我和妻带着孩子在城里头住几天,看妻也有这个念头,我也就留下了。
去了,第一天带着孩子逛了人山人海的西湖公园和许昌动物园。
但,去西湖公园不是看景,净看人了。
我更愿意到不远的文峰广场走走。
文峰广场有戏迷聚会,天天都有戏听。
——吹拉弹唱的,六七个人儿,听的,六七个人儿。
就是愿意这样,静静地享受。

图二:文峰广场的中心,有个地下小广场,周围都是一级级的台阶。
这位阿姨,正在演唱豫剧《桃花庵》的“九尽春回杏花开”一段。
左侧后边戴墨镜的阿姨,是主持人。

图三:文峰广场上,那天唱戏的分布在四个位置,各唱各的,广场里的群众想听那儿的,就到那儿。
拍这张图片的时候,是一对夫妻在演唱。
这对夫妻的演唱,立刻成为了当天的高潮部分。
主持人阿姨在两位戏迷出场前,介绍说:“下边,其他戏迷先不唱,先让这两位来自鄢陵县的戏迷唱。他俩唱过之后,还得赶紧去车站搭车回鄢陵。”
——听说是鄢陵老乡,专门搭车跑到许昌来唱几段,心里觉得特别高兴。
我的这两位老乡,不简单,都是豫剧唱腔,男的,唱《墙头记》、《朝阳沟》、《我爱我爹》,女的,反串,唱黑头《包青天》“陈驸马休要性情急”一段,唱段中,兼配陈世美的唱腔。
我的这两位老乡,唱了这几段,把这周围的戏迷吸引过来不少,那掌声,最少也得有三十多次,人们都有些激动。
唱过,两人匆匆告辞,去车站了。
——说起来鄢陵的戏迷,就想说说鄢陵的戏曲。
鄢陵,虽然是许昌管辖,但按地理位置来讲,大部属豫东。包括我所在的南坞村,说话口音,都有豫东周口一带方言的成分。但鄢陵戏曲演员,老的不说,就是现在依然活跃的河南省板车豫剧团(原鄢陵县豫剧一团)和鄢陵县豫剧二团,演员的唱腔吐字,都是非常标准的中州韵。
能做到这个,也不容易的。
比如说,现在的豫剧界在全国都比较火的演员李树建,他的吐字、唱腔里头,都有明显的豫西口音,比如得过梅花奖的河南省越调剧团的申小梅,口音里头,有豫东方言。还有太康道情、豫剧的豫东红脸王,因为长期的巨大影响力,反倒让人觉得没有豫东方言,就不太正宗了似的。
鄢陵豫剧演员之所以能运用标准的中州韵,是有历史原因的。
民国时期,鄢陵有一演员,“偷”来了豫剧大师陈素真的几个祥符调剧目,开始在鄢陵上演,反响异常强烈,群众格外喜欢,这是豫剧受开封祥符调影响的第一次表现。后来,日军入侵,开封沦陷,当时,名角云集的省城开封的各个班社,纷纷四处逃难,有一部分,就到了挨着开封的鄢陵。
开封豫剧是啥概念啊?!
豫剧的圣地!
鄢陵的演员,自然开始积极向更成熟的名家们学习。
自此,鄢陵戏曲,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发展,也有了一口标准的中州韵,一代一代往下传,至今依然。
也许正是这个代代相传的传统,才让小小的鄢陵县,可以度过剧团大量裁减的那些年,至今保留两个国有豫剧院团,并且演出场次和影响力都颇为不俗。

图四:广场西侧,唱的是曲剧,因为位置不是他宽敞,也没坐的地方,戏迷团团围住,我想挤进去拍张图片也很困难,只好站在人墙外听几句舒畅的曲剧唱腔了。

图五:广场东南角,有一个大屏幕,是《许昌日报》社办的许昌城市电视台,刚刚播过了大片《鸿门宴》,虽然效果不错,影片一结束,人潮更多的,还是涌向了听戏的地方。

图六:文峰广场北侧角落里,也有一群戏迷在演唱,乐队规模也可以,大提琴、电子琴、笛子、板胡、二胡、三弦等乐器都有,只是音响效果不是特别好。
这个地方,演唱的,好像主要就五位女士。

图七:耳边,听着豫剧《绣花女传奇》的动人唱腔,手里,修理着孩子的玩具,妻儿,在身旁陪着。
——那一刻,我觉得我的日子就是在天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