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去许昌,若是时间多的话,西湖公园总是要看看的。
这个长廊下,给孩子拍了一张。
孩子现在五岁多了。
孩子半岁的时候,我和妻抱着孩子来许昌玩。步行,走到西湖公园西门外时,突然下去了雨。
赶紧跑到公园的这个长廊下来避雨。
傍晚时分,还没找到晚上住宿的旅社,我和妻都有些焦虑。
那天,似乎天气挺凉,妻用小毛毯把孩子包严实,搂在怀里。
小时候的孩子,是那种走到哪里都很吸引人的漂亮娃娃。
坐在对面的一位五六十岁的阿姨,一直在悄悄看妻怀里的孩子。
我发现了阿姨异样的目光。
终于,阿姨忍不住了,很温柔地小心跟身旁的爱人小声商量:“我……想抱抱他们家孩子。”
阿姨的爱人缓缓地说:“想抱,就给人家说说。”
妻听到了阿姨的话,就站起身,把孩子抱到了阿姨身旁。
阿姨抱着孩子,没有什么话,只是用那种极少见到的怜爱的眼神看着孩子。
别的没记住,印象里,阿姨问我们在哪儿住,妻说,俺从鄢陵来,没想到,下雨了。阿姨说,以后出门,先看看天气预报,特别是有孩子,一定要照顾好,带把雨伞。
现在,我还能想起阿姨温柔的眼神。

图二:长廊的西侧,临西湖岸边,有一仿古建筑,以前好像叫梅华堂什么的,现在,可能是改作茶馆或是酒吧了。

图三:走过长廊,往南,就是这座小桥。
这小桥建得不错,非常陡,只是我拍出的图片没有实景效果漂亮。

图四:不走小桥,沿着小路往南走,是鱼市。
路旁,有一棵粗壮的柳树,上边喷了“100年”的字样。

图五:小乌龟,四块钱一个,大一号的,八块钱一个。
孩子想买,我也想买,同行的岳父大人也想买,妻说,不买。
就没买。

图六:西湖公园的从南门过来的大路上,人山人海,此时到许昌西湖,就不是看景,而是看人了。
建议外地来许的朋友,不要在节假日游西湖公园,若来,最好还是工作日,既热闹,也清幽。
——看到这么多人,我是没往里走。

图七:这个就是许昌西湖的主体部分。
因为是匆匆游览西湖,不能放下同行的妻儿和岳父岳母专门拍图,就走着随意拍摄,也显不出西湖的那种优美的味道。
这个西湖,是东汉末年取土筑颍阴城是所成,历经历代整修,到了唐代宋代,许昌西湖就已经很有名气了。最火的时候,许昌西湖与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并称为“三大名湖”。
那个很会写诗歌的苏东坡到杭州当官儿时,给许昌城的主政领导赵德邻写信,说,许昌西湖跟杭州西湖重名,我觉得还是把许昌的西湖改名为小西湖更合适。可能是苏先生到过许昌,还专门给许昌西湖写了个格律诗,里头,还说“西湖虽小亦西子”。
就是因为这个,许昌西湖常被人称为是小西湖。
苏轼、司马光、范仲淹、朱熹等知名人士都在这儿留下了不少诗篇。
那时候,中国的高考制度,只有文科,这些很会写诗的文人,都当过大官儿,当官儿的,自然有钱,他们到了许昌西湖,还建了不少建筑:欧阳修在湖中修建了船形的“欧阁”;苏轼在“欧阁”之西修建了“长啸亭”,在湖中建有“读书亭”;韩愈建有“展江亭”,等等。
当然,现在,真迹都不见了。
能见的,也就是遗迹了。

图八:德兴亭前的草坪上,发现了几个漂亮的小姑娘。
着古装,从远处看时,还以为是拍婚纱的,走近了,才发现是几个青春美少女。

图九:久在农村,很少能有给美女拍图片的机会。
趁着她们造型的机会,我远远地偷拍。
远远地偷拍美女,总是觉得心里不满意,干脆,把相机包交给老婆大人,让她带着岳父岳母先走着,我靠近,大胆地给她们拍了起来。

图十:拿相机的小伙子看我跑他前边,躲着他的镜头拍图,就说,拍图片要收费啊!
我当真了,起身要走,小伙子赶紧说,开玩笑开玩笑。
拍了几张,赶紧起身,追赶家人了。

图十一:爬德兴亭的时候,才看出来,亭下广场上,挂满了各色服装,是专门给人拍照片的。
刚才我拍的那几位美女,就是用这里的衣服照相的。

图十二:站在德兴亭上,俯拍亭前的小广场。

图十三:于德兴亭上往西看,隔着西湖,远处,是许昌市图书馆的大楼。
1996年,我到许昌农机校上学,曾有一段时间周末许昌市图书馆看书。
那时,图书馆有一个非常大的院子,最里头,才是图书馆的阅览室。
当年的图书馆,是座很有些念头的老房子,进门儿时,大门上头“图书馆”的“书”字上,有一个鸟窝。
存车,需要五毛钱,借阅,记不清是免费还是收五毛钱了。但那里头的环境特别好,安静,人也不多,老式的桌椅,擦得特别整洁。
2002年,我从广东东莞打工回来,过许昌时,里头正办一个什么裸体绘画的展览。当年幽深的大院落看不到了,临街的大楼,有图书馆的标示,进去,也找不到东西南北。
从那以后,再没进过许昌市图书馆。
想来,如今的许昌市图书馆,肯定是软硬件设施都特别好了。但,总是觉得商业味儿太浓厚了,远不如十几年前寒酸的衣着时满溢的书卷气更让我喜欢。
图书馆左侧,是许昌市体育场。
我九十年代在许昌上学时,这一大片不叫体育场,而是叫作西北大操场。
西北大操场大门南侧,是一个露天舞厅,每到晚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汇集在那里热热闹闹地跳舞,很享受这种当时民间的时尚。
而当年西北大操场的铁栅栏上,大部分都长满了藤类植物,把院墙包了个严严实实。
当然,没有现在这么整洁、亮堂。

图十四:十几年过去了,昔日的德兴亭,依然挺立。
德兴亭,有故事。
说的是,一千八百年前,曹操还没来许昌的那几年。
许昌汉末时,有两大闻名全国的大家族。
一个,是曹操最重要的一个高参,叫荀彧。荀氏可不简单。荀彧他爹,叫荀淑,那是个德高望重的名人,荀彧弟兄八个,历史上称他们为“八龙”。现在,许昌北郊的八龙冢,就是荀氏父子的墓地。
另一个家族,也是很了不得的。梁上君子这个成语,就是源于这个家族的陈寔的原话。
说的是,那年,那月,那夜。
曹操晚上没事儿,在院子里赏月。
突然,他觉得星空有变化,赶紧找来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那时候,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看星星月亮给领导说吉凶算卦,都是有正式编制的公务人员。
技术人员看看星空,一番研究思考,得出了答案,赶紧给曹操汇报,说,方圆五百里内,有大德大才的人聚会,才出现了这夜晚独特的星象。
曹操马上派出人马打探。
很快,得到了确切消息,说当晚是陈寔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跟荀淑及荀家八子在聚会。
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就在许昌西湖旁建了德兴亭。
——跑个题,说说陈寔故里的事儿。
荀彧故里,在许昌北郊,是无争议的。
但纵观各类史料,关于陈寔,总是说,陈寔是与鄢陵比肩而立的长葛市。
但鄢陵的历代志书上,都说陈寔老家在鄢陵。
前几年,终于有了铁证,鄢陵挖出了一通碑刻,里头明确地说,这个碑的位置西边,是陈寔故里。
但,不知道是鄢陵人没人据理力争还是鄢陵人懒得管这事儿,前些天看电视,说起陈寔,还是说陈寔故里在长葛。
——陈寔是鄢陵人。
——陈寔是鄢陵县柏梁镇漆井村人。

图十五:西湖公园东侧,建了这个一个让人心跳的大家伙。
这大玩意儿来回转圈儿,高得惊人,有时,还会在几十米顶上头朝下停那儿,站在地下看着,心口都紧张。
当然,上头的人,不停的,是各类的尖叫声。

图十六:这个雷锋像,以前不是在这个位置吧?
在许昌上学时,西湖公园东院墙外,都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是正儿八经的老城区。
现在,全部是漂亮的小区了。
老城区当年走着,也挺有味道。

图十七:孩子蹲在许昌西湖边,拍一张。
长大了,再来许昌,也可以看看这个位置看许昌时的变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