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新浪博友“当时明月在”是我的鄢陵同乡。
他的童年,是在只乐花厂度过的。
二十天前,回家探望父母,归途,经过鄢陵县只乐乡观台村。
只乐花厂,位于观台村西头儿鄢望路东侧。
到花厂门口,我停下摩托车,坐在摩托车上拍了几张图片。
当时明月刚大学毕业,找到一份工作,想回家,恐怕就不是太容易了。
拍几张图片,让他看看。

图二:大门上方,“只乐花厂”成了“口乐花”。
大门右侧,挂了新牌子:许昌和鑫达实业有限公司。
——只乐花厂,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曾经,风光无限。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而今,只乐花厂终于寿终正寝了。

图三:我童年的记忆,主要是烟叶,对花厂,所知不多。
南坞村的妻,生在棉花的主产区,对花厂,如村里的相亲,有着复杂的感情。
那时,农民种地,也不自由。
虽然都有自己的土地,但想种啥,政府当家。
领导说今年种啥,你就得种啥,敢换样儿,干部就到地里给你毁了。
所以,那时的庄稼比现在好看,因为统一。
都种棉花,棉花采摘下来,晒干,你不能卖给小商小贩,国家给每户农民都有任务,家里有几口人,你就得到指定的花厂卖棉花。
当然,价格是人家定,品相,也得人家定。
问题是,人还得在指定的日子内把棉花卖了,就得排队,甚至,你得在花厂排队的大道上睡了三两夜,才能卖了棉花回家。
那时,花厂这类国家的企业,工资高得厉害,人是很傲气的,加之卖棉花的农民太多,自然非常忙碌,对来卖棉花的群众,别说服务什么的,只要不受呵斥和教训就是好的了。
——没曾想,历史的发展,总是寻常人等不能预测的。现在,花厂一个不剩,都倒闭了。
现在,棉花市场早已打开了,国家不再严格控制这种战略物资了,但因为种地农民可以完全做主了,你想种啥就种啥,现在,棉花市场一直不温不火,倒是小尖椒一路飘红,鄢陵南部的几个乡镇,最寻常见的,就是小尖椒。
看来,没有什么是一层不变的。

图四:介绍介绍观台村吧!
1988年版《河南省鄢陵县地名志》载:观台“在县城西南19.5公里,只乐乡政府驻地南3公里,鄢陵——望田公路东侧。只乐乡观台村委会驻地。1557人,汉族,耕地3771亩。东汉末年,曹操许下屯田时,为观兵习武,在此修土台一座。后人建村,故名。今居张、温、郭等姓。村呈正方形,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东西街3条与南北街1条相交呈‘丰’字型。村周有壕沟环绕。居住集中,瓦房成排。西北部有五年制小学一所。方田成网,产小麦、玉米、棉花等。部分村民从事面粉、榨油加工及运输专业。1966年,村民在村北土岗上发掘有通砖、鹿角、陶人、陶马及多处冶炼炉遗址。相传,曹操为铸造兵器,曾在此土岗之上设有72盘红炉。村东南隅原有曹操观兵台,清道光三年(1822年),曾在台上建‘文昌阁’一座,今台、阁均已无存。”

图五:匆匆拍过几张观台村的图片,还得抓紧时间赶路,观台村离南坞村,还有至少三十里路哩!
望田镇,是必经的。
车过望田,天冷了许多,就跟妻商量着,在望田镇北街路西的“项记烩面”同妻儿吃了两碗烩面。
品相不是太好看,但味道还可以的。

图六:吃过烩面,天就黑了。
离家,还有二十多里路。
天冷了,把孩子用小被子包严实,妻抱着孩子,一家三口,在夜色中踏上了回家的路。
——那天,老天特别眷顾,给俺一家三口人送来了一盘异常明亮的圆月。
路上,甚至会有是傍晚的错觉。
后来看新闻,才知道,那晚,我和妻儿到家后没多久,月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