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乡政府的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的。
瓦房,中间大路一隔,分成了十二个带月亮门的院落。
每个院落,有各类站所的办公室,又有家属的住房。
现在,房子破旧了,就拆除了。
翠花婶儿是乡机关的老职工,2005年,河南省乡镇机构改革,提前退休了。
坐在自家菜地前,看着自己在里头做了多少年饭的厨房被拆掉,心里肯定是有些不舍的。
我说,婶儿,拍图哩!笑笑呗!
翠花婶儿就笑了。
翠花婶儿年轻时是个美人儿。

图二:今天贴的这排瓦房,是南坞乡政府的最后仅存的了。
拍过之后,再想见见,是不可能的了。
将来,我的这些图片,真的还就可以作为历史资料了。

图三:2003年我来南坞村时,这个墙上的黑板还写通知什么的。
墙上还有个电铃,开会、值班点名了,电铃一响,人就从各个屋子里集合到办公室、会议室了。
因为机关大院改造,厨房暂时搁在了这里。
厨房门前,挂了一个铁犁子的犁面,犁面顶上,有一圆孔,插有一个小铁锤儿,开饭的时候,一敲犁面,清脆的声音响遍了整个大院,人们就蜂拥而至,聚集到这里吃饭。

图四:因为扒房子,好几户都得搬家,包括我,所以,到处都显得非常凌乱。

图五:这芦苇编织的顶棚,八十年代算是比较流行、时髦的。
我在乡政府工作后,第三次搬家时,见了拆下来的这种顶棚。
底下,是芦苇编织成的网,每个交接处,都用小铁丝扎得结结实实。
——这一间屋子,最少得扎一千五百跟小铁丝。
芦苇扎成的网弄好后,固定在房梁处,铺满整个屋子,再在上面铺满凉席。
费的工,可真不少。

图六:这间屋子,原先是南坞乡林业站的办公室。后来,乡镇机构改革,成立了农业服务中心,没有林站了,就把这间办公室让单身职工住了。

图七:人去,房空。
留下一面镜子,形只影单。
命,就是被埋入尘埃。

图八:曾经的南坞乡大会议室。
这里,曾经每周一上午八点开全体会,安排一周工作。
这里,曾经每周四晚上六点半,集中学习。
这里,曾经集合了各村的干部,部署各项农村工作。
这里,曾经聚集了各类代表,召开了人大会、党代会。
这里,现在开始走向烟消云散了。

图九:在2004年建成的新办公楼映衬先,老瓦屋更显得历史味儿浓重了。

图十:这栋新建成的二层楼房,是南坞乡文化站的新址。
这些年,国家对文化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逐渐普及的趋势。
这座新文化站办公楼,是国家项目,国家出钱。
为了改善办公条件,乡里就挤出一部分钱,加上国家的项目资金,多盖了几间。
新楼盖好了,还在等待国家的验收。
文化站办公楼建设申请时,一系列的资料,都是我整理的,新楼盖好后,我结束了文化站长的工作历程,继续干我的宣传工作,而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都用在了办公室工作上。

图十:上楼,往后看,拆过的老瓦房没留下任何痕迹,新建的办公楼已经入住了。
终于,乡政府没有漏雨的房子了。

图十一:拆旧建新,是好事儿。
但心里,还觉得挺遗憾。
住了这么些年的又潮又脏又漏雨的老瓦房,突然拆了,竟然有些说不出的不舍。
若是把这些房子保留下来,再过十年,应该可以以“乡政府旧址”的名义,申报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的。

图十二:也算是幸运的。
我成了这段转折时期的一个见证者。
我拍的这些图片,将来,必是有意义的资料。
再见,我曾经爱过、怨过的老瓦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