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新浪博友“在山那边”常看我的博客。
交流中,得知他的家在南坞乡孙老庄村,离我所在的南坞村只有七八里路。
昨天,他在我的博客里说,让我再拍拍他的家乡——漂泊在外,那种思乡情,我能理解。
我很忙,但我答应他,十天内,一定把他想看的图片贴到博客里。
今天,忙碌了一天,傍晚时分,回到家里,打开电脑,看到了“在山那边”的留言。
“占永哥,多拍拍俺村,想念俺村的大桥、南坑、于庄水闸、村西的几个坑塘,曾经上过的小学,初中,村委会到现在我也没什么印象。”
他还对我说,看得让他高兴的话,回家经过南坞村时,请我吃饭。
今天看来,“在山那边”不一定请我吃饭,但说声谢谢,我是觉得应该的。
我去了孙老庄村,拍了一组图片。
这头一张,是为“在山那边”拍图结束后回到南坞村时所拍。
摩托车飞速行驶,我右手扶把,左手拿相机拍了一张南坞村街道,图中的几个闪光的曲线,是南坞村东头儿的路灯,下边的一片模糊的光亮,是我的摩托车灯。
从傍晚,我拍到天黑,回到南坞村时,已漆黑一片。

图二:根据“在山那边”留言中所说的几个地点,我先赶往南坞乡于庄村。
我研究了“在山那边”的留言,不敢确定他到底是孙老庄村还是于庄村人。
就想着按他所说的,尽量多拍一些。
他提到了“村西的池塘”,不管是不是于庄村的人,只管先拍了这村西的池塘。
河南一直在旱,塘里没水了。
——于庄,在鄢陵县城东南25.5公里,南坞乡政府驻地东3.5公里处,属孙老庄村委会,汉族,东隔大浪沟与周口市扶沟县扶里庄村相望。全村皆姓于,故名。聚落呈正方形,东西主街一条,村东紧靠大浪沟河堤。

图三:往于庄村骑行的路上,一边驾驶摩托,一边手拍,结果,成了这个这种漂浮飞翔的模样。

图四:沿着于庄村外的小路直走,到了大浪沟河堤下。
图中,左侧,是生产路,右侧,是通往于庄村的小土路,左上侧,是上河堤的坡路。

图五:上了河堤,站在下河堤的路口,往北拍,左侧的,是大浪沟西河堤,右侧的,是过河的下坡路。
右侧的下坡路,通往“在山那边”所说的于庄水闸。

图六:这是出门拍图必有的坐骑,没少出力,也露露脸吧!
人家都只是在看我拍的图片,根本没机会看看镜头外的你的身姿。

图七:大浪沟于庄水闸。
这次拍图,光线一直不好,我也急着赶路,只能这样了。
你也可以看看我2009年拍的系列图片,有这个水闸,那次比这次漂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c42ef0100flne.html。

图八:墙体上那个时代独有的标语: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这坐水闸应该申报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没问题的。

图九:就这条小小的水闸小道,是大浪沟两岸周口市扶沟县和许昌市鄢陵县人民的交流通道。

图十:大浪沟虽称“沟”,其实在俺这里算是非常大的河了。
鄢陵县境内的很多河流都干枯了,大浪沟虽然水位下降不少,但还有河的味道。

图十一:拍了“在山那边”提到的于庄水闸,上岸,骑上摩托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在山那边”提到的“大桥”。
没有下河堤,走于庄村,过牛明里村,再穿越孙老庄村找那座大桥。
沿着河堤,一直也能到。
2009年,拍《鄢陵——扶沟——西华》专题时,拍过那座大桥。
比较一下看看也可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c42ef0100fm2c.html。

图十二:赶往孙老庄村大桥时,走过于庄村东南角,把这户人家的房子拍了下来。
图片质量很差,但属于纪实的,主要为“在山那边”所拍。
也许,他曾从这里经过,知道这所房子。

图十三:我的路,在前方。
继续走,尽量趁着天未黑,多拍几张。

图二:本想着把今天所有的图都贴出来,但那样恐怕得忙碌到凌晨一点多。
今天早上五点五十起床,到现在,没合一下眼睛,确实困了。
明天还有工作,不敢打瞌睡的。
再想,若是一下子贴二三十张图片,“在山那边”是过瘾了,其他读者会审美疲劳。
——就把于庄村的先贴出来吧!
晚上九点多写这篇博文时,我熬上了粥。
本打算熬一碗八宝粥,看看,只剩下了大米和红豆,只好凑合着熬二宝粥了。
妻去了郑州学习,孩子跟着奶奶回家,我一人独守空屋,没人管我吃没吃饭,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
刚好今晚要值班,又跑到办公室,把一层楼拖净。
十点钟,领导点名,忙到十点半,回屋,继续贴图片。
粥放凉了,看看表,天太晚了。
深更半夜,零点零七分了,搁在门口炒菜,影响左右邻居休息。
图片贴出来了,把粥端到电脑桌上,看看,不是很好看,就加了几勺黑糖。
吃我午夜零点的晚饭。
分两口气儿,让汤碗见底儿。
点击“发博文”,关灯,睡觉。
让“在山那边”校对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