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片乡村:坟墓阴沉,埋葬几多故事?(鄢陵县张桥乡康庄村)

(2011-03-02 22:24:12)
标签:

坟墓

鄢陵

许昌

死亡

墓碑

分类: 乡下见闻

图片乡村:坟墓阴沉,埋葬几多故事?(鄢陵县张桥乡康庄村)
    图一:这片古老的坟墓,我一直想去看看。

    七年前,一位曾经的同事结婚,几个同龄的同事去贺喜,我第一次见到这片坟地。

    坟地的西南角,有一牌坊。

    农村坟地,有牌坊的,定是会有些历史的。

    一直想去看看,却始终未能成行。

    七年后,今年的农历正月初四,我陪同妻儿走亲戚,去了鄢陵县张桥乡后厦村。

    返回时,想起了这片位于鄢陵县张桥乡康庄村的坟地。

    跟妻说,想去看看。

    妻看看,天色尚早,同意了。

    与妻出门,遇到有些遗址、庙宇,我常要去看看。

    妻忌讳,因为平原地带的遗址,能保留下来的,必定都是有大片坟地的。

    没有生孩子前,去位于鄢陵县只乐乡野岗村与顺羊村交界地带的的商代野岗遗址时,妻崴了脚。

    有了孩子后,去位于鄢陵县望田镇望北村的望田遗址时,穿越迷宫似的玉米田,又爬坡,弄了两裤腿泥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还只是走了不到一半。

    从此,妻不大乐意陪我了。

    特别是带着孩子。

    有时孩子去了那些地方,回来会莫名其妙地哭,按农村的说法,这是去那种地方造成的。

    妻不大信这个,但觉得带着孩子去那种地方,总归是不大好的。

    孟母三迁,似乎有一次就是因为房子挨着坟地。

    跟我逛遗址、坟地的事,妻从不跟母亲和岳母大人提起。

    若让俩妈得知此事,那是要气坏的。

    我知道,像我妈的脾气,会翻脸骂我。

    妻理解我,能陪我,她还是尽量陪我。

    记得她说过,你不会打麻将,不会喝酒,就好买点旧书,我要不支持你,我自己也会觉得过分。

    爱逛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说不上爱好,但她默默地认可了。

    应该谢谢老婆大人。

    她也不容易。   
图片乡村:坟墓阴沉,埋葬几多故事?(鄢陵县张桥乡康庄村)

图片乡村:坟墓阴沉,埋葬几多故事?(鄢陵县张桥乡康庄村)
    图二:牌坊右侧墙体内的一通碑,是我此行的重点。

    在这里,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修坟祭祖碑文》:吾康氏宗族自明初由山西洪洞迁居本村,迄今已六百余载。吾六世先祖建茔至今,

历经五百余秋,忆历代祖先……

    原碑文无标点,方便读者阅读,我加了。

    碑文为楷体,当代所立,书法一般。

    原以为会有不少收获,研读碑文,有价值的,仅有“明初由山西洪洞迁居本村”这几个字。

    碑文内容不少,竟是些没啥意思的空话。

    当初不知是谁撰文,实在是太空洞了,文采也不飞扬。

    要说的重点,不是贬低人家的书法,也不是嫌弃人家文采不飞扬。

    要说的重点,是撰文人涉嫌瞎胡扯。

    民国二十五年版(1936年)《鄢陵县志》载:“祁都督墓在县南康庄村”。

    1988年版《鄢陵县地名志》载:“明末,康姓从仓头村迁此看管祁家坟,村以姓名”。

    细细想了,出错的,应是这通碑的撰文者。

    这应是思维惯性,河南人一说,就是来自大槐树底下的山西洪洞。

、  但也得想想,打多少年仗,偌大的河南,也不可能死绝了啊!

    咱河南也有原住民哪!

    也没问问,还没搞清楚,就猜测着是从山西搬来。

    猜猜也就罢了,还把这猜测刻成碑,还摆在了老祖宗的脸前。

    我想,这世上没有鬼。

    要是有,今晚谁去康家的这座祖坟看看,你一定能看到几个老头儿正围着这通碑,“咣、咣、咣”地忙碌。你要是感兴趣,你就问问:“大爷,恁这是干啥哩?”老头儿们一定会跟你说:“孩子,你躺在棺材里继续睡,别管俺几个。不知是那个龟孙,把碑上的字刻错了,俺几个拿锥子改改。”

    不说这不负责任的撰文人了,跑跑题,说说《鄢陵县志》的事儿。

    鄢陵县年逾八旬的文史专家张彦甫说,鄢陵存世的历代县志,共三个版本,一版是明嘉靖版,一般是民国版,一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版。这三种版本,内容最详实、最严谨者,当属民国版。

    前两年,鄢陵又开始印《鄢陵年鉴》,看了,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

    纯属浪费纸张。

    我就纳闷儿,为啥当代的志书就不能多下些功夫?多填补些空白?

    人心浮躁,年鉴也浮躁。

    我都不愿把这新世纪的最新版本的年鉴与前前辈们的县志相提并论。

    我们不如经济上远不如我们的祖先和前辈。

    我一直在想,前辈们条件那么差,他们做得那么好,现代人有钱了,有加汽油的跑得很快的公车了,为啥做文化总是撵不上靠两条腿和自行车的前辈们呢?

    做了,没做好,那是罪人。

    做志书,那不是工作,那是良心,那是心血。

    当一本没什么价值的年鉴一百年后被后人翻起,我想,它的结局,只能是手纸。

    那种硬邦邦的纸,当手纸,也太硬了。

    太硬,会划伤身体。

    太硬,会划伤历史。  

    
图片乡村:坟墓阴沉,埋葬几多故事?(鄢陵县张桥乡康庄村)
    图三:问一位路过的老伯,他说,这是前些年新弄的。

    看看,新得让我难以接受。

    科技这么发达了,这种水平的也能从作坊里出来?

    做个石像,竟然也不如千百年前瘦弱的老祖宗。


图片乡村:坟墓阴沉,埋葬几多故事?(鄢陵县张桥乡康庄村)
    图四:往里走走,不少坟前都立了碑。

    看看这个:葬于其中的老人生于清末,也算年代久远了,就拍了一张。

    贴这篇博文时,瞪大了俩眼研读文字,又有意外发现。

    故去的这位老人,姓康,名讳庚辛,生于一八八七年农历十月初五,卒于一九六零年一月初十。

    碑文里,记载了老人的老伴儿。老夫人贵姓潘,生于一八九七年八月二十五,卒于一九八四年二月初九。

    看年龄,潘老太太比康老先生小了整整十岁。

    看碑的正中:

    “先妣”的下方,除了“潘太君”,还有一位“张太君”,且“张太君”在“潘太君”左侧。

    猜想,康老先生应是曾有两房妻子,且“张太君”为先。

    碑文中,说康老先生一生务农,可能不会太富裕,同时娶两房的可能性不大。

    许是,“张老夫人”因故去世或离去,康老先生才续娶了“潘老夫人。

    康老先生于一九六零年故去!

    一九六零年!

    大旱!

    俺这儿饿死了不少人。

    1960年,鄢陵县总人口323495,当年死亡6728(这是官方数字,科学性有待考究)。是建国后这六十二年来唯一的一次负增长:净增值为 —2459。

    这位,老人,就病逝于这负增长的一年。

    那个饥饿得令今人不敢去想象的年代,那些可怜的乡邻究竟是如何让人心疼地病饿中无奈死去?

    身边的老人们不愿太多谈起。

    定然会:

    多少人,因为一口粮,让妻儿活下,自己不舍地离去?

    离去时,他们的眼中,可有依恋难舍的泪珠盈满双眸?

    向那个年代历经过的人们致敬。

    我爱你们。

    在的。

    不在的。   


图片乡村:坟墓阴沉,埋葬几多故事?(鄢陵县张桥乡康庄村)

    图五:又是个新的。

          雕刻——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

          啥也不想说了。

 

图片乡村:坟墓阴沉,埋葬几多故事?(鄢陵县张桥乡康庄村)
    图六:牌坊前丢弃的大块石碑。

          老牌坊的基石?

          还是……


图片乡村:坟墓阴沉,埋葬几多故事?(鄢陵县张桥乡康庄村)
    图七:围着它转了五六圈,也没看出个所以然。


图片乡村:坟墓阴沉,埋葬几多故事?(鄢陵县张桥乡康庄村)     图八:新的!

          还是不说话。

图片乡村:坟墓阴沉,埋葬几多故事?(鄢陵县张桥乡康庄村)
     图九:想着多拍几张。

           坟地外的妻着急了,喊我,说别回去太晚了,骑摩托车带着孩子,会冻着孩子。

           有点慌,赶忙拍。

           坟地面积很大,遍植松柏。

           阴森。

           想拍阴森。

           记不得是用了闪光灯还是怎么着。

           很不阴森。

           拍坟地外等候的妻儿着急,赶紧离开。


图片乡村:坟墓阴沉,埋葬几多故事?(鄢陵县张桥乡康庄村)
    图十:要出坟地了,发现一石人。

          一阵惊喜。

          俯身细看。

          新的。

          天色渐晚。

          赶紧回家。

                                  2011年3月3日零时37分于南坞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