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无雪》第三十三章 粤人茶事(长篇连载37)
(2009-03-17 09:50:34)
标签:
梅州东莞莞城 |
分类: 长篇连载 |
说到吃,广东人的“茶”事是不能不提的。
有很长时间,我一直弄不明白,广东人的“茶”有什么好喝的,熟人碰了面,分手时,总会再来一句:得闲饮茶。好像广东人除了工作和睡觉,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得闲饮茶”了一般。
第一次喝早茶,是跟她一起去的。通常,我是近九点钟才起床,那天,不到七点,他就在楼下喊我,说是带我去喝早茶。我们去的,是位于西城楼附近的一家已忘了是什么名字的茶楼。关于这次早茶,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一个吵字。一群人围坐着一个大圆桌,彼此说话,恨不能把手卷成喇叭状套嘴上,朝对方耳朵里喊。最后,吵得我头也昏了、脑袋也满了,排队买点心的她还没回来,再加上夜里睡得晚,还没完全清醒过来,也没什么胃口,迷迷糊糊地迎面又遭遇一顿吵闹,这一餐早茶,我吃到最后,也没吃出个所以然来。
回去时,她问我:“感觉怎么样?”
我说:“似乎吃了个甜饼。”
她说:“你这人!那是橙汁奶层糕。”
看我一脸的糊涂模样,她又给我介绍橙汁奶层糕的制作过程:“橙汁奶层糕是人家的招牌,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工序很复杂。把马蹄粉分别用橙汁与牛奶活成浆,入水蒸好,一层奶浆蒸好后,再加一层橙浆,每层大约蒸两分钟,层层反复,多的,可以加到十几层。最妙的,是蒸好后还能一层层地剥开,上碟的橙汁奶层糕,橙黄橙黄地,层次清晰,就像果冻一样滑溜溜颤巍巍地,放到嘴里,满口橙香。比你说的油条胡辣汤味道是不是好得多?”
我含糊着敷衍她,说:“差不多。”
但我后来不得不承认,中国北方传统的烧饼油条小米粥豆腐脑胡辣汤这些小吃,与广东的早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们之间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广东人所谓的早茶,并不是像我最初想象的那样,只是喝喝茶,吃点小零食。他们所谓的早茶,其实就相当于北方人的早餐。
起个大早,到了茶楼,常常是互不相识的人同坐一台,各占一角,要个“一盅两件”(茶和点心),或菊花、或乌龙、或毛尖、或铁观音,只要坐到桌边,再吝啬,肠粉是不能少的,虾饺也不能不要,那凤爪几乎是必点的,否则,还叫什么早茶?到了节假日,往往是一家人从容“叹茶”,看着报纸,一边翘起二郎腿,一边拿了牙签剔牙(印象中,饭后剔牙,好像是任何一个粤人都必不可少的一大工序),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家长里短的闲话,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真正喜欢上喝茶,是与她认识了两个月之后才开始的。那时,她们店里纪律很严,吃了晚饭后才能上街,除了漫无目的地瞎逛外,就只有去喝夜茶了。当时常去的,是与东莞宾馆斜对面的一家“莞草茶苑”,青砖绿瓦,翘角飞檐,有时会放一些抑扬顿挫的粤剧唱段,偶尔也会放一些舒缓的粤语歌曲。虽然听不懂,但那种氛围,还是很舒服的。
夜茶比起早茶,要好许多。夜茶不像早茶时,有那么多的人,也不用像喝早茶那样,急着去上班或上学,于是,夜茶就有了从容的时间和心情,再伴着耳畔的音乐,很有种小资情调。
两个人在越来越浓郁的夜色中叹饮着各自的故事,经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子夜时分。她说,她的理想是在“双种子”做满三年后回梅州老家,开一家茶楼。
从她那里,我知道了许多广东人津津乐道的茶事。
说是“饮茶”,其实更注重的,是茶之外的各种食品。点心的种类很多:叉烧包、干蒸烧卖、虾饺王、叉烧酥、蟹黄干蒸卖、橙汁奶层糕、芝士局甘薯、萝卜糕、各种酥饼;各种荤菜的品种也不少:猪肚、牛杂、排骨、鱿鱼……还有各式各样的明火生滚粥,也有数不胜数的肠粉,猪肝肠、虾仁肠、鸡层肠、牛肉肠……两片蒸得嫩嫩的面皮儿,裹着不同滋味的馅儿,碧绿的菜心儿,看起来就很可口,吃起来就更不用提了——原来,粤人是如此精致地生活着,比起来,北方早晨的大饼油条,只能说是用来果腹的。而那些高声低语、一盅两件的阿婆阿伯,悠悠然踱进茶楼的那种羡煞旁人的气定神闲,真就让人止不住感叹那句名诗:月饮早茶三十回,不妨常做岭南人。
如果从早茶这一点说,“食在广东”的评价不无道理。像我最爱的干蒸烧卖,它的卖相就很吸引人,皮色淡黄,蟹黄鲜艳(因为价格贵,许多时候估计都不是真的蟹粉),皮儿软,肉味爽口,内含液汁,鲜美而且香气四溢。听她说,这是用鸡蛋液、水和面做皮,猪肉、虾肉、冬菇做馅儿,捏成石榴花状蒸制而成。当然,价格也是不菲的,我只是狠着心尝了一次。
她说,广东茶楼的点心,早在二十世纪初已开始流行,当年,竞争激烈,许多点心师傅吸收了西方饼食的做法,遂成就了广东早茶点心的多姿多彩。
而今,她早已回了梅州,忙碌起了她的“小南园”,“莞草茶苑”也已渺然远去,一如那段恋爱般,模糊成了一团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