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人、事系列之《尚茂林与“蜡梅鲤鱼”》
在鄢陵老一辈厨师界,流传着尚茂林自创“蜡梅鲤鱼”一菜的故事。
尚茂林是鄢陵城关新庄人,自幼家贫,十岁便进饭馆当学徒,经过八年的不断学习,不仅扎下了坚实的基本功,还有了一定的影响。但尚茂林清楚,自己虽已掌握了各种技巧,但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菜,想要有所成就,就得拜名师学艺。尚茂林便想到了马景堂。
马景堂当时可谓声名远扬,在鄢陵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肖。他早年学艺在滑县道口镇,出师后,于1901年在鄢陵城西街开了一家饭馆。马景堂做茶讲究刀口火候、烧、炒、焖、炸、馏、蒸各种工艺运用自如,他还博采京、津、汴、洛各地名家之长,自成一家,并以其制作的“扒肉”而饮誉四方,各地慕名拜师者更是络绎不绝。
尚茂林便托了厨界的一位老前辈,领着自己到了马景堂家中。进门就磕头,呈上几盒精制的点心,马景堂也笑脸迎着收下了,但一提拜师,马景堂便一语不发。介绍人看这一桩美事成不了,便起身告辞。出了马家门,年轻气盛的尚茂林便对介绍人发出了狠话:“不拜马景堂,我就成不了个厨儿?”
不久,尚茂林便到了扶沟县城,与人合办了一家饭庄。他不仅广交厨界朋友,还博采众长,很快便成为民国年间豫东一带的名厨。他制作的红烧鱿鱼卷香脆可口,在制作上火候掌握得好,翻锅利索,能在瞬间完成几道工序而不慌不乱。他制作的清氽丸子,将鸡脯肉泥氽成丸子,捞出后反复打抹汤中的泡沫杂质直至洁净,再放入丸子,佐以酱油、胡椒,方才成汤。这种丸子汤特点是汤清、味正、肉鲜美。带着这拿手的一菜一汤,尚茂林于1946年重返鄢陵,办起了自己的饭庄,想与马景堂一比高下。
一开张,尚茂林的生意便日日满座,吸引了马景堂的许多老顾客,但不久许多客人便又去了马景堂的饭店。马景堂在厨友聚会时说:“清氽丸子、红烧鱿鱼卷,茂林做得不错,但只是不错,并不能当看家菜,有我的‘马氏扒肉’,你尚茂林便火不起来。”
尚茂林并没有灰心,他一边努力经营自己的饭庄,一边用心钻研起了厨艺,一天,尚茂林与一帮朋友到城南西许村游玩赏梅时,一个朋友说:“蜡梅不仅可以观赏,泡出来的茶也很有滋味。”一句话提醒了尚茂林:“何不用蜡梅入菜?”自此,尚茂林闭门不出,一心尝试把蜡梅入菜。甚至,有时半夜来了灵感,他也要跑到厨房,开火烧菜。
三个月后的一天,尚茂林邀来了鄢陵厨界的十余位名厨和前辈,其中自然有马景堂。人到齐后,尚茂林说:“各位老师,今天请各位来,想让大家尝一道菜。”说完,尚茂林进了后厨,不多时,几盘鲜美的糖醋鲤鱼端了上来。这糖醋鱼,可谓色、香、味俱全,浇汤后的鲤鱼色泽酱红油亮,用筷子夹起鱼尾一抖,鱼肉皆脱落盘中,食之,则甜中略含酸味、酸中又带香甜,经过油炸醋淬,再佐以蒜料后的鲤鱼,食者不知有鱼腥。而更令这十余个行家叫绝的是,这糖醋鲤鱼入口,有一种淡淡的自然清香,让人神清气爽,丝毫没有油腻感,细闻,却又似有似无。
尝过鱼后,一直沉默不语的马景堂不由拍案叫绝:“好!凭这一道菜,茂林可以与我马景堂鼎足而立。能把这平常的糖醋鲤鱼烧到这个程度,实在不简单,我只是想不明白,这淡淡的清香从何而来?”尚茂林笑笑说:“那是蜡梅香味。”
这次聚会之后,尚茂林在鄢陵一炮起红,他的饭馆生意也是日日顾客盈门,成了鄢陵东街的第一店。也就在这时,鄢陵人有了一句俗语:西街“马氏扒肉”,东街“蜡梅鲤鱼”。而被食客们称为“蜡梅鲤鱼”的这道菜,也被许多鄢陵厨师效仿,但与尚茂林烧制的相比,总是逊色几分,这蜡梅如何入糖醋鲤鱼,也成了尚茂林的独家秘方。而尚茂林与马景堂也尽释前嫌,成为了莫逆之交。1959年,尚茂林去世,马景堂虽然年长尚茂林近二十岁,但依然拖着重病之身,亲自前往吊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