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鄢陵人、事系列之《“诗仙”结缘鄢陵蜡梅》

(2008-09-25 20:41:55)
标签:

宗教

蜡梅

安陵

梅花

李白

鄢陵

文化

分类: 随笔散文
    李白是我国唐代盛世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毫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被世人誉为“诗仙”。但是,却少有人知道,这位光彩照人的“诗仙”,在一生中最失意的时候,曾游历鄢陵,与蜡梅为伴,按道教的习俗受了《道箓》,由一名信徒开始成为了道士。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隐居与游历、信仰道教神仙中度过的。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思想。但他看不起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结交名人高官,想通过他们的举荐而进入官官之列,在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三十五岁前后,李白西入京城长安求仕,但一无所获。也许由于他的名声,或者是有人荐举,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四十一岁的李白奉召入京,被任命了“供奉翰林”的差事。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连唐玄宗都“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但李白一生性格狂傲,处处突出自我,自命不凡,强烈的自我意识,加上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自然与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格格不入。在短暂的得意之后,不合群的李白受到了排挤,在朝中权贵的谗毁之下,他在仕途上再次遭受打击。天宝三年,朝庭以“赐金放还”的名义下了逐客令,李白被迫离开了京城长安。
    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使李白在现实人生中不断遭遇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在这种郁闷情绪的困扰下,李白把求仙学道当作了排解政治上受拙而抑郁的良方,希望摆脱世俗种种烦忧而返归自然。此后,李白开始了漂泊十年的第二次南北漫游。
天宝三年冬,由长安沿黄河东下的李白,到了洛阳,结识了已在洛阳定居三年的诗人杜甫。两人相识后,结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在李白的极力邀请下,李杜二人结伴沿黄河继续东行。到了今天的开封,一场大雪阻断了二人前行的路。在开封,二人又遇到了当时也很落魄的诗人高适。李白向高适倾诉了自己的大起大落和出家访道求仙的想法。在高适的引荐下,李白结识了安陵(今河南鄢陵)道士盖寰。
    一心炼丹求仙的李白与盖寰认识后,深深地被道家修为很高的盖寰所折服。二人不顾天寒地冻,彻夜促膝长谈,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短短两天,李白就放弃了继续沿黄河东下的念头。就别了杜、高,一人留在了开封。这天一大早,依然是雪花漫天,盖寰却邀李白奔赴鄢陵,李白不明白为什么要冒雪前往,盖寰也不解释,只是拉李白上了早已雇好的马车,沿官道往南向鄢陵赶去。
    一百多里路程,日暮十分,二人到了鄢陵东关外一座冷清的道观。推开木门,一股幽香扑面而来,李白很是惊异。踏入小院,入眼尽是黄色的小花。李白不由一陈惊喜:“梅花!”一时间,李白竟忘了一路的颠簸之苦,不顾寒气入骨,在雪中赏起了梅花。李白自青年时代便四处游历,可谓见多识广,冰天雪地里,百花凋零,独独这梅花一枝独放,并不稀奇,但他所见到都是红梅,这满院的黄梅,却是他从不曾见过的。盖寰在一旁介绍说:“天下梅花,红色具多,唯这鄢陵梅花是黄色,故称蜡梅”。赏罢蜡梅,盖寰又取出自酿的蜡梅酒,二人饮酒谈心,饮酒间,盖寰望着酒兴正浓的李白说:“这蜡梅傲雪绽放,它不仅傲雪,它心中更傲这寒风冰天,我看先生与这梅花,应是最为知已。”李白在不觉间便淡忘了官场失意的痛苦,觉得此时能日日与知已为伴,谈诗论道,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此后,李白便在鄢陵,天天与盖寰为伴,赏蜡梅花,饮蜡梅酒,品蜡梅茶,或乡野漫游,或访道求仙,度过了一生游历中最开心的一段时光。
    在鄢陵,一心幻想炼丹成仙的李白,第一次按道教的习俗,认真地受了《道箓》,而这《道箓》,正是鄢陵道士盖寰替李白书写的。后来,李白告别了盖寰,继续东行,到了济南后,找到高如贵,由高如贵在老子庙里为李白正式举行了授道仪式。李白由此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道士。
可惜的是,李白在鄢陵期间写下的十余首咏梅的诗篇,在后来都佚失了,只留下了一首《访道安陵•; 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是纪念盖寰的一首小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