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吴军的《格局》里面有一段话: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大学毕业就比中学毕业的基线高得多。大学毕业的人还会不断参加培训和学习,也是为了提高基线。我们十年寒窗苦读,上了大学,快毕业了,才发现自己努力读书还是拼不过富二代和官二代,整个人都不好了,怎么办?我在《见识》一书中专门做了回答,标题是“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这种对世界、对前途悲观的看法,其实来自过分自信造成的自己的能力在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反差。相反,一个人不断往上走,眼界越来越开阔后,就越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会越谦逊,越有敬畏之心,就不会再有不切实际的奢望了。这时人会变得豁达大度起来,反而对未来、对社会不再那么悲观。
“以正合,以奇胜”这个原则应该是每一个人做事情的原则。
2018年高考前夕,一些高中生问我如何考好数学。其实考好数学的关键就是“以正合,以奇胜”6个字。
所谓“以正合”就是把自己会做的题,该得的分,一分不少地得到。少得一分,就说明没有复习好、没有考好。所谓“以奇胜”就是指自己平时做不出来的题,考试的时候做出来了,或者别人做不出来的题,自己经过思考做出来了。如果没有"正合”,只想靠出奇制胜,最好的结果不过是得了2分额外的分数,而该得分的题被扣了20分,坏的结果则是两边都丢分。如果我们认定未来是光明的,就该堂堂正正地打正规战,那样成功就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毕业后努力工作,有了钱理性投资,是所有人立足的根本。走正道很重要,但我们也得了解出奇制胜,这样才好理解它们的区别。有一个词叫“差异化”,很多人把它理解为成功的秘诀和保障。其实差异化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把事情做得更好。很多人对差异化的理解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不同就行了,就如同某些教授写论文只想标新立异。其实,差异化有好坏之分,而大部分时候是坏的。人类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断找更好的方法和路径。但是在任何一个历史时间点上,现有的主流方法即便不是最好的,也是比较好的,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加载中,请稍候......